不邀自來答。我是天長水秋。

答案:必須能!

理由如下:

一、邏輯上的內在關係可以證明,有個主義傳播而後發展成為一個思想,繼續發展之後就成了一種理論。由主義到思想,再到理論,這些都是一路發展而來的,你能說理論不是主義的組成部分嗎?是它的發展是它的適應需要的表徵。

二、孔老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演化發展而成為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到後來的程朱理學,不過就是孔老二的儒家核心學說的具體而微而已,是儒家學說的深化細化,是對原有理論的繼承和壯大。

三、我們來捋一捋: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基礎,孟子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思想,董仲舒在孟子提出的「五倫」的基礎上發展提出了「三綱」思想,到東漢末年才逐漸固定成「三綱五常」使用。至於因儒家思想的存在而發展出的《孝經》等等,不在此討論範圍。

從其發展脈絡可以看出,三綱五常不僅代表孔子而且非常精準。


「三綱五常」就是孔子的理想世界,是對孔子思想創造性的發展。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禮」,也就是西周時期的「等級制」。

孔子畢生精力都在干著「克己復禮」的事情,董仲舒在幾百年以後實現了孔子的夢。所以說,董仲舒和孔子是一脈相承。一點兒也不冤枉了孔子。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看似與「三綱五常」沒有關係,實際上卻都是一丘之貉。不然的話,歷屆君王也不會將孔子奉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

董仲舒當然不可能見到孔子,也沒有做過孔子一天的學生。不過在維護和恢復封建社會秩序上,兩人卻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董某人將孔子思想與當時社會情況相結合,系統的提出了他的治國理念。他的運氣要比孔子好多了,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不至於如同孔子一樣,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犬。

儒家思想傳承有序,董仲舒以後還有朱熹等等,無論說他們是否塞進了自己的私貨,他們的成名都與孔子脫不了關係,他們的論著都可以在《論語》中找到影子。

孔子,董仲舒以及朱熹都是儒家帶頭大哥,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他們的出現在當時都是起了某種積極作用的。

只不過是時過境遷,他們那一套大多已經成了糟粕(當然也有精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必遮遮掩掩。


謝謝邀請,我來答。

「三綱五常」這個概念不是董仲舒提出的。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基礎,孟子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思想,董仲舒在孟子提出的「五倫」的基礎上發展提出了「三綱」,思想。以後有有學者陸續補充發展,到東漢末年才逐漸成型固定的「三綱五常」使用下來的。

「三綱五常」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基礎,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大家都知道,孔子死後,孔子的思想流傳,形成了許多流派。到了孟子生活的戰國末期,流派之間的許多觀點差異較大,但都稱自己是正宗的孔子傳人。大家熟悉的荀子和孟子的思想許多地方都是相對的,截然相反的!但都認為自己才是真正在傳播孔子思想。

為什麼那麼多流派,只有孟子這一派流傳下來了?因為西漢時的董仲舒是孟子流派的傳人,而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才稱為正統思想,開始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

這樣說來,「三綱五常」不能代表孔子,但它和孔子是有傳承關係的。


三綱五常就是孔子原意,並無出入。仁義禮智信為無常,沒有疑義。三綱倒是被後世誤讀。綱為漁網邊緣的粗線,目為漁網細線形成的方格。綱線不張,目線沒有辦法張開,所以君為臣綱更多的是對君的要求,如果君做事沒有正確方向,臣無法行正,其他父,婦也應該做子和妻的表率。按孔子向來的行為理解,孔子也對君主,師長要求更多。

可惜後世被人利用為臣要盲目的聽君的話。


謊謬!

世界最謊謬的故事,就是孫子講述目睹爺爺出生時故事。

世上最搞笑邏輯是,被捉的賊申辨,自已是怕背著錢搭子的人太累,自已做好事幫對為背沉重的碎銅爛鐵。

孫子講到親眼看見剛出生啼哭的爺爺長一張毛猴子臉,自已上去親一下,就馬上變成最美男時,老祖宗笑了,爺爺笑了,聽眾笑了,連孫子也笑了。

當小偷講到助人減負做好事時,失主笑了,看守笑了,警查笑了,小偷自已也笑了。


《論語》記載著孔子的言行身教,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記載,代表著孔子的思想。但是有些人會誤讀這本書。什麼原因呢?原因是一、帶著偏見去讀,欲之加罪何患無辭;二、只讀部分造成誤解。董仲舒的三綱五常並不能代表孔子,因為在孔子死後,春秋時代的儒家流派分成了幾個派系,韓非認為儒家分為八個派系詳,細參見《韓非子》。孔子的思想源於上古一直流傳下來的仁義道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