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文化史上,菊的地位非同一般。菊花是我國傳統名花之一,與梅、蘭、竹合稱為「四君子」。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愛種菊、賞菊、詠菊,有著揮之不去的菊花情結。菊花品種繁多,花色豐富多彩,神韻高古清奇,歷來得到畫家的喜愛。

陶淵明有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是名士隱士的最愛,但入畫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據《宣和畫譜》所記載,宋代黃簽、趙昌、徐熙、滕昌祐、黃居寀等名家都畫有寒菊圖。到了元代及明清,在菊花的畫法上發展了水墨寫意,豐富了技法的表現。如元代蘇明遠、柯九思,明代的沈周、唐寅、陳淳,都是水墨寫意的畫菊名家。清代畫菊者更是名家輩出,明末清初鄒顯吉善畫菊,清人陸廷炯與周顥齊名,有「陸菊周竹」之稱。吳昌碩也是畫菊的大家。

菊花入畫,始於晉朝,在晚唐五代已有記載,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刁光胤畫冊》中有《竹菊圖》一幅。《宣和畫譜》中,徐熙、趙昌、李吉等均有菊畫著錄。南宋到元代,隨著文人畫的興起,畫菊之風也興盛起來。《中國古代書畫圖錄》和《海外藏曆代中國名畫》收錄有4萬多幅作品,其中繪有菊花或與菊花相關的作品500餘幅。其中,宋代作品5幅;明代作品142幅,涉及畫家52位;清代作品353幅,涉及畫家122位。

▲ 北宋 趙昌 寫生蛺蝶圖 手卷 紙本設色 縱27.7cm; 橫9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菊叢飛蝶圖》頁,宋,朱紹宗繪,紈扇頁,絹本,設色,縱23.7cm,橫24.4cm。

畫里有乾坤。宋人畫菊工筆重彩,元朝以後畫菊多寫意。在歷代文人畫家的筆下,菊花呈現出或嬌艷,或雅緻,或冷峻野逸,或筆力雄健,或氣勢磅礴,或清高正氣的風貌。

▲ 明代 惲南田 《紫雪紅霞》 局部

明代徐文長擅長大寫意畫菊,筆法奔放瀟洒,加之出神入化的乾濕濃淡變化,把菊花的冷峻、疏朗和野逸之氣表現得淋漓盡致。惲壽平畫菊兼工帶寫,以柔筆作畫,少骨骼,少勾勒,只是用清墨或彩墨暈染,創「色染水暈」之法。他的畫也多上色,一派柔和,淡雅中見絢麗,精緻中見自然,嫵媚中不乏清雅的韻味。

▲ 明代 徐渭 《菊蟹圖》

《菊花圖》明 唐寅 紙本設色 縱135厘米 橫55.5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竹石菊花圖》明 米萬鍾 綾本墨筆 縱181厘米 橫5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竹菊圖》明 孫克弘 紙本設色 縱120.9厘米,橫30.3厘米

《菊花圖》扇頁,清,虛谷繪,金箋,設色,縱19.6cm,橫52.3cm。

《菊石圖》扇頁,清,永瑆繪,紙本,墨筆,縱16cm,橫48cm。

《菊花圖》 清 張同曾 絹本設色 縱41厘米 橫55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松菊圖》 清 朱耷 紙本墨筆 縱32.9厘米 橫4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菊花紅葉圖》清 陸達 絹本設色 縱167.8厘米 橫46.9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菊石圖》 清 胡遠 扇面 徐悲鴻紀念館藏

《菊石圖》清 錢載 紙本設色 縱185厘米 橫79厘米 瀋陽博物館藏

《菊杞修竹圖》清 汪士慎 紙本設色 縱29厘米 橫36.7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甘谷菊泉圖》清 鄭燮 紙本墨筆 縱189.6厘米 橫49.5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菊石圖》清 李方膺 紙本墨筆 縱171.5厘米 橫44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竹菊圖》清 高鳳翰 紙本設色 徐悲鴻紀念館藏

清代石濤、八大山人更善用筆用墨,不施脂粉,以墨勾勒,或點或染,有清高神韻之氣。而虛谷畫菊畫得清氣,干筆偏鋒,即使偶爾用強烈對比色,風格也冷峭新奇,雋雅鮮活。他畫到興起,畫上多枯筆、斷筆,線與墨塊錯錯落落,有著絲絲寒氣。就連作品上的題字,有的筆畫如雙鉤,卻又藕斷絲連、不離不破,別有一番意趣。吳冠中在讀虛谷畫後說:「每見作品便見其人,感到熟悉、親切。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惜他與我們相隔一百年!」

▲ 清代 八大山人 《墨菊》

▲ 清代 石濤 《竹菊圖》(局部)

《竹菊圖》 清 石濤 紙本墨筆 縱71厘米 橫69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 清 虛谷 《雲溪艷菊圖》

畫家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更是創作了許多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的佳作。吳昌碩是中國近代繪畫史上以詩、書、畫、印四絕而稱雄的一代藝術大師。他畫的菊花技法純熟,無論正、側、俯、仰都生機勃勃。

▲ 清代 趙之謙 《為季聞十二幀摺扇冊》之菊花

▲ 清代 任伯年 《菊蟹圖》

▲ 清代 吳昌碩 菊花圖

《菊石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藏

現代畫家齊白石、陳半丁、潘天壽等也創作了很多菊花題材的作品。白石老人,緩緩寫來一向是他從容的筆姿,紅紅綠綠的花葉,重重的墨來壓,大俗亦大雅,深得「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之妙。他的作品筆法精妙、結構嚴謹、設色鮮明、寫物逼真。潘天壽的作品,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在吸收古人的筆墨精華基礎之上,融入強烈個性,用筆果斷而強悍,精練而有控制。他筆下的菊,樹一般的枝葉,一如他倔強的性格,雄健、剛直、凝練、老辣。

《雞菊圖》近代 陳師曾 紙本設色 縱132.6厘米 橫46.3厘米

《菊石圖》近代 陳師曾 1916年

《秋蟲菊石圖》近代 齊白石 紙本設色 縱98.9厘米 橫33.2厘米

▲ 齊白石 菊花

▲ 陳半丁 菊花

▲ 潘天壽 菊花

文人墨客的菊花看多了,會模糊了葉子的形狀姿態,簡單了花的姿色。「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的慨嘆,使菊花有了經霜歷寒猶自不改初衷的傲骨。或許是因為「菊,花之隱逸者」和「人比黃花瘦」的緣故,詩文之中,菊花大多是「黃花瘦」。到最後,花事成了心事。有頭腦的畫家絞盡腦汁地畫,便成就了各自菊的模樣,就如各自的人生,讓後人在光陰里琢磨。

清代大家李漁論菊花時說:「自有菊以來,高人逸士無不盡吻揄揚,而予獨反其說者,非與淵明作敵國。藝菊之人終歲勤動,而不以勝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從來。飲水忘源,並置汲者於不問,其心安乎?是前題詠諸公,皆若是也。予創是說,為秋花報本,乃深於愛菊,非薄之也。」李漁說,本以為菊花是容易栽種的花,原來是難侍弄的花,稍一懶惰便成籬邊野菊,所以他對一味贊菊花的好要唱一唱「別調」。

無疑,唱「別調」比正調要難。一心想要別出心裁的畫家也是。不僅僅技法要好,而且要懂得在塵世間如何養氣、如何取捨。「愛便愛了,就這麼簡單」,世上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情呢?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是南宋鄭思肖的詩,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只愛柴桑處士家,霜叢載酒問寒花。秋窗閑卻凌雲筆,自寫東籬五色霞」是惲壽平的詩,也是他筆下「氣韻生動」的花的心聲。

畫畫,貴在「筆不周而意周」、「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有」。相比較而言,惲壽平筆下的菊淡泊與貴氣,看似簡單,其實最難。「雅緻淡然,半點沒有鏗鏘聲與火氣」,「有那樣的氣質,於不動聲色中,筆筆染著骨子裡的富貴氣,卻又並不喧嘩」,是人生的大境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