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  

文/ 悟覺妙天襌師

 

世尊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原因,是因為我執太深,法執太重。」因此,一定要設法解脫我執與法執,才能夠成就,否則,如果我執太深,會無法突破意識層次,影響智慧發展,當然也會影響修行。 

我執:凡事以「我」為中心

一個人要成就,除了要有清淨的身心,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般若智慧來破除一切無明,因為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為無明,也就是我執與法執。

什麼是我執?就是對「我」的執著,凡事都以「我」為中心,以「我」為優先,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或是家人的利益。對事情的態度也一樣,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很容易與人衝突,發生對立,而這正是造成人間無法安寧、不能和平的原因。

真正的圓滿法,是除了「我」得到圓滿之外,其他人也能夠圓滿,這樣才是「菩薩」,而不是只有「自己」。

我執存在於意識,是指自己的偏見和想法,只要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就回復到「菩薩體」,雖然你的色身外相還是「人」的模樣,可是內在是處於一個「圓空」法界,在這個法界,自性會自然放光,這就是《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破除我執:五蘊皆空 心無所住

人,就是太執著於「我」的存在,才會發生利害衝突,若是能讓「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空掉,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就做到「無我」,也就是「空」,如此便不會有得失的痛苦,也不會有煩惱,而那顆本自清淨的本心,也會自然生起,這就是「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大家都能見到自己的清淨本心,就見到自己的真面目,此時,你會從體內發出清淨的光,同時會發現,原來一切眾生都是同體,都是同根同源。

所以修行成佛的第一道功課,就是讓自己的意識清淨,讓根塵無所住。什麼是無所住?就是「空」,也就是讓根塵、煩惱沒有停留的餘地。

在修行的過程中,常常是充滿矛盾的,舉例來說,我們常在做某件事時,有時想要做,有時又不想做,這都是意識上的掙扎。如果你的本心能夠勝過意識,就能非常安詳自在,因為真正的修行,是「人」在行,「靈性」在修,這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

遠離四相 行無相布施

人之所以不能成就,是因為人有四種心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不能稱為菩薩。換句話說,菩薩沒有這四種心相,這是人的心相,而造成這些心相的原因,就是「我執」。

有我執的人,都是自私自利,這是「我相」。「我相」幾乎都是以「我」為出發點,以「我」為主觀來分析是否利己。如果利己則接受,不利己就不接受;這不是佛法。佛法要行無相布施,要奉獻,要種更多福田,所以修行要破我相,也就是要排除這種自私自利的心。

在「我相」裡面還有「人相」,人相是除了我相及三毒(貪嗔癡)二邪(慢疑)以外,還會去設計害人,其他眾生則不會,這是人異於其他眾生的地方。

什麼是「眾生相」?就是弱肉強食、遊手好閒,或是一天到晚迷於一些不好的習性,比方像酗酒、賭博…等,又好比現在很流行吸食安非他命,所以我們不要有眾生相。

「壽者相」是指對死亡的恐懼。一般人都害怕死亡,因為他不瞭解死亡,所以會害怕。雖然從表面上看來,死亡是色身的滅度,但實際上卻是另外一個靈性的新生,所以你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身而已,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往生何處。

所以世尊教我們要離相,要突破意識層次,突破我執的觀念。那要怎麼做?就是要布施,要奉獻,其目的就是要排除這種自私自利的我執之心,而且不是只有做金錢布施,更重要的,要能夠去利他行,要去做無相布施,要捨棄個人利益去幫助眾生,因為這是菩薩行,也是打破我執的方法。

比方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見解,如果人人都各持己見,就會造成對立,所以要彼此互相協調、溝通,這就像看電視或聽收音機一樣,只要對準頻道,就能相通。也就是說,當大家都在同一個頻道、達成共識的時候,就達成統一,沒有對立。

不過,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一定要有智慧,不能太主觀。所謂主觀,就是我執,對於別人的意見,我們要有圓融的雅量;對於自己的見解,也要能夠虛心接受指正,這樣才能從不同的意見當中,找出類似或更好的結論,這就是禪的「平衡」力量。

再從最究竟的角度來看,人會產生我執,其根源來自於眾生的習性沒有滅度、沒有解脫。什麼是眾生的習性?就是身體的眾生(包括細胞、器官…等等)、心裡的意識眾生、以及累世的一切業障,這些都要完全滅度,才能得到清淨的智慧,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要修世尊所傳下來的印心佛法。

所以,只要有正確的觀念,能夠去利益眾生,菩提總持行,就不會有我執。因為我執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表現,當我們去利益眾生時,自然會排除自我的利益,以他人的利益為先,當然也就破除了我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