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東方IC,本文來自公衆號: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 林桔、甄祥晴,策劃:蔡逸楓、陳姿羊


對於中國最大的兩家互聯網公司而言,商業是一場永不止息的競賽。


5月15日,阿里巴巴和騰訊同一天發佈新一季財報,這兩家市值超過40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都感受到了經濟放緩和貿易摩擦的影響。


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1%,是在上一季度增速降至41%後,再一次重回50%以上。《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在剔除收購帶來的營收後,阿里巴巴的銷售額增速爲39%,而它也預計未來一年裏收入增速將放緩至33%。另一方面,除電商以外,娛樂、創新等業務並不樂觀,虧損仍在持續擴大。


同樣三個月裏,騰訊營收爲854.65億元、同比增長16%,淨利潤209.30億元、同比增長14%。在這一季度,騰訊網絡遊戲業務收入連續第三個季度下降。另一個重要的變現手段廣告收入134億元,佔整體收入15.7%,而同比增速爲25%,是騰訊單獨公佈這項業務收入以來的最低增速。《紐約時報》將騰訊這一季度的業績,描述爲2004年後收入增長最慢的業績。


從電商、外賣、支付到旅遊預訂,建立了龐大互聯產品和生態系統的阿里巴巴,幾乎方方面面滲透到消費者生活。


2018年中國經濟整體放緩,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爲90萬億元,增速6.6%、比2017年的低0.2個百分點,是1990年以來最差的表現。而這年四季度阿里巴巴營收增速將爲41%,是其三年來最慢的一次。而這一季度包含了阿里巴巴最重要的銷售節日雙11,以及後來又成立的雙12。


而騰訊因遊戲行業處於監管期,2018年股價大跌遊戲業務受阻。又在雲計算業務落後、微信/ QQ 等社交產品活躍用戶增速變緩或下降的背景下,不得不進行變革。2018年9月,騰訊調整組織架構,目標是將商業模式從消費者個人轉向產業,更加註重爲商業客戶提供服務。這是騰訊成立20年的第三次架構大規模調整,此前兩次分別於2005年和2012年——與移動運營商分道揚鑣後不得不重新調整戰略,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用戶從電腦端轉移到手機端。每一次都是最重要的時刻,不得已而革新。


這兩家巨頭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隨着新賽道的出現:核心業務成熟,盈利能力減弱,互聯網巨頭需要新的客戶羣營利。從很久以前起,這兩公司從自己的核心業務——阿里巴巴的電商、騰訊的遊戲和社交媒體——擴展到了其他領域,如今它們在雲計算、娛樂、外賣、支付以及投資等其他領域展開了競爭,相互滲透到彼此的領域,針鋒相對。2017年12月在廣州財富論壇上,馬化騰認爲兩家公司競爭的領域太多。“有時候多到有一點困擾,”馬化騰說。


投中網商業深度根據阿里巴巴和騰訊近年來的財報以及公開報道,不完全地梳理了它們各自在主營業務以外的新業務進展以及競爭情況。


賽道一:要出海,也要下沉市場


具體來看,阿里巴巴的主營業務以淘寶天貓爲主,近年來擴大至新零售、餓了麼、菜鳥網絡和海外電商。而騰訊的核心業務建立在微信、QQ等社交平臺上,進而獲得增值服務、網絡遊戲、企業服務以及網絡廣告的收入。


從2015年開始,這兩家公司市值越來越貼近,並輪流超過對方,成爲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在你追我趕的過程中,這兩家公司體量越來越大,成爲中國唯二進入全球市值排行前10的兩家公司。而去年,它們的市值分別漲至4000億美元。


(圖片來源於Ycharts)


但實際上,從2017年三季度開始,這兩家公司的營收增速開始趨勢放緩。根據財報顯示,在2017年三季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營收分別達551.2億元和652.1億元,增速同爲61%,之後再也沒有超過這一增速。尤其騰訊已經跌入50%以下,在今年一季度跌至16%。


       

作爲中國最大的兩家互聯網公司,它們的業務幾乎滲透了大部分的生活,這是優勢也是它們“脆弱”之處。2018年也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年,加上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阿里巴巴和騰訊成爲了最容易受影響的公司——它們都費了很大力氣希望在本國以外的市場,賺到更多的錢。


2015年開始,印度和東南亞就成爲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海外市場必爭之地。《紐約時報》報道稱,這兩家公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爭奪海外市場:阿里巴巴向印度和東南亞的網上購物企業注資數十億美元;而世界各地的創業公司只要有一絲豐富其生態系的機會,騰訊就會投資。


“它們都在投資提供在線教育、生產電動汽車和租用自行車的企業。對於這些巨頭來說,這些創舉爲人們使用它們的數字錢包——螞蟻金服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支付——提供了新的機會。”《紐約時報》寫道。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的速賣通正在擴大。速賣通又被稱作“國際版淘寶”,於2010年上線,讓中國賣家在上面開店,將商品賣向全球。今年5月,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阿里巴巴將允許外國商家在速賣通上銷售商品,初步開放的四個國家包括俄羅斯、土耳其、意大利和西班牙。


而騰訊在遊戲業務也積極地在全球“佈局”,它是全球遊戲市場最大的投資者之一。虎嗅援引Digi-Capital的數據顯示,2017-2018年,全球遊戲市場投資併購交易額達到220億美元,其中四分之三份額中都有騰訊的身影。與此同時,騰訊也積極與國際遊戲開發合作。今年5月15日,騰訊宣佈與國際引擎開發者的Unity達成合作,共同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


往外走的同時,阿里巴巴和騰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下沉”——爭奪農村市場。


     

在阿里巴巴的新一季財報中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淘寶天貓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6.54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02億。在這其中,淘寶持續高速增長,主要是因爲在欠發達地區獲取了更多新用戶。


在上一個季度中,阿里巴巴CEO張勇就表示,在宏觀環境不確定中看到了農村市場的機會。2018年他曾在達沃斯發表觀點,認爲互聯網會讓中國農村用戶進入一個“非常透明的世界”,從而成爲新的經濟增長。


拼多多模式也證明了事實的確如此,阿里巴巴和京東這兩年也在加速佈局農村市場。在阿里巴巴給媒體的通稿中也寫道,“2019財年,淘寶天貓新增的超1億年度活躍消費者中,有77%來自三四線城市及鄉村地區。”


騰訊則不需要這麼“費盡心思”到農村市場,微信、QQ,以及《王者榮耀》、“吃雞”等遊戲已自帶“下沉”功能。對騰訊來說,則是如何從其用戶羣體中獲得農村用戶的消費力。投資,或許是騰訊的方式,而拼多多則是它最成功的代表。許多人知道拼多多來自微信羣的“幫忙砍一刀”的砍價鏈接,產品價格低,加上騰訊產品已經有的低門檻社交傳播,讓拼多多很快就獲得大量用戶。


賽道二:以支付爲核心的金融業務,正在擴大


在移動支付市場,過去是支付寶一家獨大。2015年,移動支付超過互聯網支付。這一年第一季度,支付寶在移動互聯網支付交易市場的份額爲74.92%,騰訊旗下財付通僅爲11.43%。


但是現在卻是雙寡頭局面。根據易觀國際數據,2018Q4,支付寶以53.78%的市場交易份額佔據移動支付頭名,騰訊金融則爲38.87%。支付寶和騰訊金融二者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2.65%,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這一切都歸功於2014年春節騰訊推出的微信紅包。2014年初,脫胎於財付通的微信紅包橫空出世,一戰成名,馬雲稱讚“此次珍珠港偷襲計劃和執行完美。“並感嘆,”幸好春節很快過去,後面的日子還很長,但確實讓我們教訓深刻。”這是阿里在支付領域的地位第一次遭受威脅。


如今,騰訊和阿里各盡其能,發揮各自優勢,支付寶在金額上領先,微信支付則在頻次上領先。不過,兩者都在持續向各自優勢領域滲透,並同時在海外市場展開移動支付上的戰鬥。


而以支付爲核心,阿里巴巴和騰訊又各自建立了金融業務,包括螞蟻金服務的花唄、借唄等個人消費小貸產品以及中小企業小額貸款業務、騰訊微粒貸以及各類理財產品。


通過新一季度財報數據,也能看出金融業務高速增長,爲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業績做了貢獻。


根據財報數據,支付寶及其合作伙伴服務的全球用戶超過10億。而截至2019年3月的一年裏,螞蟻金服支付給阿里巴巴集團的特許服務費和軟件技術服務費達5.17億元,爲阿里巴巴貢獻了利潤。


騰訊方面沒有具體披露微信支付交易數據,但以支付爲核心的金融科技以及企業服務在2019年一季度收入217.89億元,同比增長43.5%,環比持平;該業務一季度毛利爲62.08億元,同比增長56.7%。得益於這樣的“好成績”,這也是騰訊首次在財報中單獨披露“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這一業務的業績。


除了各自的金融業務,阿里巴巴和騰訊參股成立的網商銀行和微衆銀行,也在近期發佈了年報。從業績公佈來看,兩家銀行的利潤有一定的差距。


具體來看,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持股30%的網商銀行2018年的淨利潤爲6.7億元,2017年則爲4.04億元。而微衆銀行在2018年和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爲24.74億元、14.48億元。僅從淨利潤來看,微衆銀行略勝網商銀行一籌。


賽道三:雲端上的競爭


雲業務是阿里巴巴和騰訊新業務中很重要的一塊,它關係到的不僅是企業服務——也即是去年開始不斷談到的2B(產業方向)業務,同時雲計算以及其背後的大數據技術所帶來的底層技術設計,也將爲兩家公司帶來更加精確的廣告增值服務。


從目前的市場份額來看,騰訊的雲計算遠不及阿里巴巴的。根據國際諮詢公司IDG數據顯示,2018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計算市場中,阿里巴巴的雲業務佔據了42.7%的市場份額,而騰訊雲僅爲11.8%


       

在騰訊的財報分析電話會上,馬化騰稱,歸屬在一起的支付、金融科技和雲服務雖然處於早期,但已經帶來了客觀的收入。但騰訊並未公佈雲業務的具體業績數據。而騰訊控股總裁劉熾平曾對外稱,雲業務在智慧零售、金融和城市服務方面做得不錯,但云計算業務並未實現盈利。


對比來看,阿里巴巴的雲業務則是另一番“風景”。在1~3月的這一季度裏,阿里雲業務收入達到77.26億元,同比增長76%,儘管不及去年,但它對總營收的佔比提高了1個百分點至8%。張勇也在阿里巴巴的財報分析會上提到雲計算,認爲阿里巴巴的雲和數據技術以及新零售業,將改變企業在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運營方式,這也將有助於阿里巴巴的長期增長。


而阿里巴巴深入雲計算業務,越瞭解商家和用戶,又從這些客戶的偏好中獲利。而大數據算法讓阿里巴巴能更精確地爲商家推出推廣營銷模式。


今年4月,阿里巴巴開始內測新的信息流廣告產品,在淘寶應用內的“猜你喜歡”、“有好貨”下增加了兩個廣告位。它們允許商家使用文本、圖片和短視頻的方式推廣其商品,通過用戶習慣進而作出相關推薦。該功能還允許廣告主同步投放手機淘寶、高德地圖、UC 瀏覽器等 6 個應用的開屏廣告。


據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將是 2019 年全球第三最大的數字廣告銷售商。按照該公司獲得的數據,2019年數字廣告最大的仍是Google和Facebook,分別或將收入1037.3億美元、673.7億美元。而阿里巴巴則超過亞馬遜成爲第三大收入的公司,爲292億美元、亞馬遜則僅爲140.3億美元。騰訊則以114.1億美元的預計收入位列第六,排在百度之後。


賽道四:決戰“大文娛”與“泛娛樂”


2010年,騰訊與360的“3Q大戰”,爲它帶來了開放概念。那時,騰訊推出了泛娛樂,並於2011年1月成立50億元的產業共贏基金。也在這一年,騰訊開始重視文娛行業,以4.5億元投資了華誼,並在2012年成立互動娛樂事業羣,探索遊戲之外的文學、動漫、影視、視頻、音樂等業務。至今,騰訊通過投資、併購已經形成了遊戲、動漫、閱文集團、影業、電競等泛娛樂板塊。


阿里巴巴的“大文娛”要從2006年時入股華誼開始,但它也僅是入股,要長達7年後——2013年才成立數字娛樂事業部。2013年阿里巴巴收購蝦米音樂,收購天天動聽並升級爲阿里星球——從一個音樂播放器升級爲娛樂互動平臺。2014年是阿里巴巴激進佈局大文娛的一年。它先後投資華數傳媒、投資收購優酷土豆、收購UC、成立遊戲分發平臺、收購阿里影業。在接下里的幾年裏,阿里巴巴同樣通過投資、併購的方式,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大文娛板塊:大優酷事業羣、大UC事業羣、阿里文學、遊戲、影業、音樂和體育。



而目前,除了遊戲,至今兩家公司仍需要不斷向文娛投入。


包括包括QQ音樂、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在內的騰訊音樂,已在去年分拆上市。2019年1~3月收入爲人民幣57.4億元,其中全民K歌貢獻營收的72%,而其它的付費用戶佔比仍比較小。而以運營IP爲核心的閱讀集團,通過其2018年的財報可看出,它的版權運營收入跟其行業壟斷程度不成正比。


阿里巴巴的大文娛虧損也在繼續。阿里大文娛歸屬的數字媒體與娛樂板塊,今年1~3月收入56.71億元,比上年同期的52.72億元增長8%,增長主要是由於來自優酷的訂閱收入增加,以及UC提供的移動增值服務收入增加。


但該增速遠低於上年同期的34%,且該業務虧損繼續擴大。該季度數字媒體與娛樂板塊經調整EBITA虧損爲28.28億元人民幣,相較上年同期25.95億元虧損同比擴大。


但無論是騰訊的泛娛樂,還是阿里巴巴的大文娛,都是兩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從原有的業務孵化而出,又同時服務於原有業務。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稱,騰訊和阿里文娛版圖自成體系,但雙方又各有重心。其中騰訊重IP,通過IP的運營從而向下遊的內容和遊戲影業變現拓展;而阿里巴巴則重流量分發,探索出了以內容分發和衍生品銷售爲依託的泛娛樂模式。


賽道五:兩種投資風格


投資帶給兩家公司的價值可能遠大於賬面的數字。


從2010年開始截至2019年5月,騰訊一共投資713次,阿里319次,騰訊投資次數是阿里投資次數的逾2倍;但阿里投資金額高達3761.5億元,騰訊投資金額2494.1億元,阿里投資金額是騰訊投資金額的1.5倍。以此計算,阿里投資項目的平均高達11.7億元,騰訊則是3.4億元。


從分佈到各個領域的投資金額來看,在本地生活與電子商務這兩個阿里大本營領域,阿里投入力度最大,投資金額分別1183.3億元和974.3億元;其次是文化娛樂和企業服務領域相差無幾,投資金額分別爲263.7億元和263億元。


相較於阿里,騰訊分佈到各個領域的投資金額懸殊並不大。騰訊投資金額最大的三個領域是汽車交通、電子商務和文娛傳媒,分別是460.1億元、344億元、329.7億元;其次投資金額在200億元以上的是金融、遊戲和企業服務領域,分別是329.7億元、267.7億元、248.5億元和200.8億元。


  

投資次數與投資金額的對比,投資領域金額分佈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里和騰訊的不同投資風格。阿里像一個戰略投資者,尋求的是與阿里本身電商和本地生活業務的協同,更具掌控欲,騰訊則更像財務投資人,僅掌握少數股權,注重生態圈的打造,顯得更“佛系”。


在協同業務,生態佈局的同時,阿里和騰訊的投資收益也爲兩家公司的財報填上了一筆濃厚的色彩。這意味着,阿里與騰訊通過投資所獲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貢獻了兩家公司的利潤,也掩蓋了阿里與騰訊實際經營情況。


投資收益正在成爲影響阿里和騰訊利潤情況的重要不確定因素。比如,在2018年Q4這份被稱爲騰訊史上最差的財報中,騰訊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同比下降32%至142.29億元,屬於13年來首次下滑,而主要原因正是由於投資收益變虧損。


但從投資邏輯和戰略來看,投資收益並不是它們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形成各自生態業務的一環。從目前來看,騰訊無法通過投資、孵化出像螞蟻金服或微博這樣的公司,而阿里巴巴也仍然無法從社交上分得一羹。


結語


中國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從門戶時代,走過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曾經習慣了BAT三足鼎立,但如今百度與阿里巴巴、騰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百度新一季業績淨虧損達3.27億元,是其2005年上市以來第一次虧損。在發佈財報後百度股價暴跌16%,截至5月17日收盤,百度市值不足450億美元,是騰訊或阿里巴巴的十分之一,也已被美團點評超過(約452億美元)


與此同時,今日頭條、美團點評、拼多多等互聯網“後起之秀”也正在激進地搶佔這個市場。阿里巴巴和騰訊將如何面對增長放緩,如何在各自核心業務上“守成”,又如何在不斷涌現的新業務上“創業”,同時如何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領域保持警醒與創新?這是兩家公司需要長期面對的。


在商業的競爭中,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互聯網紅利漸行漸遠之際,充滿危機意識的阿里和騰訊勢必還會在更多的賽道上相遇。


本文來自公衆號: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 林桔、甄祥晴,策劃:蔡逸楓、陳姿羊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End


虎Cares Your Job


夏天都來了,你還沒一件像樣的百搭純白T恤?

基於特殊納米科技的全棉面料,舒適透氣

更重要的是:版型喜人,遠離激凸

點擊小程序即刻穿上身👇👇👇👇




點擊“閱讀原文”,來虎嗅APP挖寶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