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简介:

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以激昂的情绪和英雄般的气魄创造了一部又一部不朽的作品,他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曲子写得怎么样,而是他引领了一个新时代,他是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交界的接棒人,他是脚踏两条船的人,既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也为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给予后人创作的道路与无限的启示。

作品简介:

这部作品创作于1806年,这个时候正值贝多芬恋爱的时候,他对他的学生(伯爵小姐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但遗憾的是,贝多芬到头来还是单身汉,这段暂时的爱情只是昙花一现。虽然幸福的日子很短暂,但是促使他创作了许多不同往日的作品,音乐风格更加温柔细腻,有著青春活力,如果你不信,听听他的第四交响曲。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规模宏大,格调高雅,有著非凡的感染力和历史沧桑感,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皇帝",但是这部作品对独奏家的考验不在于技巧,而是在于音乐性的把握,为什么这么说,还得从这部作品本身说起,这部作品被誉为"盔甲下的微笑",外表平静随和,可骨子里却是风暴,所以英雄藏在盔甲下的笑脸需要演奏者及听众花大力气去挖掘,这就是这部作品的最大魅力,然而把握住这点并演绎出来,确是出了奇的难,稍有不慎盔甲下的笑容就会大大折扣,所以小编喜欢称这部协奏曲叫"走在钢丝绳上的演绎",一步都不可以错。

结构与编制

乐章结构

1.Allegro ma non troppo (不太快的快板)

2.Larghetto (小广板)

3.Rondo:Allegro (回旋曲:快板)

乐队编制

木管组:1长笛 2双簧管 2单簧管(A) 2巴松

铜管组:2圆号(D) 2小号(D)

打击乐组:1组定音鼓

弦乐组:第一小提琴组 第二小提琴组 中提琴组 大提琴组 低音提琴组

独奏乐器:小提琴

演奏时长约45-50分钟

曲式分析: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德】贝多芬

第一乐章 D大调 奏鸣曲式 约25分钟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有乐队和独奏引领的两个呈示部,乐队开始是定音鼓富有意味的敲击,乐队奏出安详,典雅,不失神圣的主部主题,能使听众快速入境。接下来主题连接部,贝多芬的本性就显出来了,乐队突然激动起来,之前原本沉静的十六分音符突然像机关枪一样,突然从非常轻到非常强(pp-ff)这是典型的贝多芬风格,振奋人心,气宇轩昂,等逐渐安静后,是恬静的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甜蜜优美,这是献给田园的赞美诗,从每个音符中散发出恋爱般的芬芳。之后进入结束部,令人激动的气氛再次出现,准备迎接小提琴独奏的到来,乐队明亮开朗的齐奏以及弦乐(二小提和中提)极富魅力的颤弓给人腾云驾雾般的感觉,就在腾云驾雾的结束部逐渐消退之时,小提琴以由弱到强的八度分解和弦登场,之后是一段精彩小提琴独奏。

这是钢琴协奏曲常用的手法,即独奏进入先是一段自述然后再进入主题陈述,听听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你就明白了。独奏自述过后奏出主部主题,小提琴相比乐队旋律线更加清晰明显,增加了探寻意味,之后的连接部独奏小提琴快速演奏著,直到颤音,颤音的目的在于引出突出乐队奏出的副部主题,乐队奏完副部主题,小提琴独奏气宇轩昂地格调高雅地一五一十地奏出副部主题,再然后是副部主题的延伸,独奏作为伴奏,乐队作为主奏,在这个延伸乐段中充满了顽固富有张力的三连音,这时好像暂时迷失但也在不断寻找答案,之后结束部腾云驾雾般的动机就是答案,解决以后,结束呈示部。

发展部以机关枪一般的连接部乐句开始,引出副部主题,副部主题的发展以及结束部的发展,小提琴又奏出由弱到强的八度分解和弦,之后进入了一个未知的领域,充满著三连音,这是第二次迷失中的探询,探询色彩在第一乐章中发挥到极致。独奏的主部主题变得不那么自信,甚至有一丝伤感,之后又是摇摆不定的三连音但是在不断地积蓄力量,给自己信心一直探下去,中间有一段感人的抒情,这是在扪心自问,自己问自己有没有走错方向,这时候独奏与乐队缓慢地进行,似乎在等待结果。突然小提琴独奏出奇异的三连音,但是听众可以肯定的是,这是通往答案的路,这一段的效果就像山洞中寻找出路,发现一小口仿佛有光,并顺著光线走了出去,定音鼓有力的敲击与小提琴表示肯定的三连音,这就是答案,这是激动的时刻,因为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叫再现部,乐队欣喜地奏出第一主题,小提琴以技巧性的段落跟上,再现部与呈示部大体相近,但有些许不同,这就是我通常说的,再现部再现并增加神奇的细节。再现部结束后是一段小提琴独奏长大的华彩乐段,贝多芬并没有将华彩写出来,而是留给演奏家去发挥(经常用的版本是克莱斯勒版本)。华彩之后,就是尾声。尾声的开始是那么迷人,就像在新世界看日出的感觉(结束部的内容),巴松温暖的声音使人欲罢不能,弦乐温柔的伴奏犹如春风拂面,小提琴最后奏出欣喜高雅的十六分音符,再然后,别有意味地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G大调 变奏曲式 约10-12分钟

第二乐章,一首送给田园的赞美诗,一首宁静但不失庄重的变奏曲,这个乐章,典型的贝多芬式抒情------内敛而肃穆,绝不滥情,同时不乏美丽的幻想。这个乐章同样是钢丝上的演奏,并且要求音准与节奏达到严苛的地步,这个乐章速度很慢,所以任何一个错误都会被无限放大。

这个乐章的开始,是乐队奏出的本乐章的基本主题,这个主题很严肃,但是很优美,富有著浓厚的田园气息,这一点影响了勃拉姆斯的创作。小提琴的出现就是第一变奏,这时要求小提琴的声音要全无渣滓,要非常干净,对于节奏,休止符要非常精确,这里虽然慢,但是进和停要果断,绝不拖泥带水,小提琴的弓子不能全连,又不能太断。圆号,单簧管与小提琴独奏心有灵犀的配合后进入第二变奏,第二变奏和第一非常像,不同之处就是独奏的音符更多,更丰富,并且独奏的拍档换成略微笨拙的巴松管,小提琴更富有华彩意味,微妙变化后,小提琴奏出的急速的G大调音阶,迎来了乐队齐奏,这就进入了第三变奏,第三变奏的乐队启奏显得富有精神和生气,朝气蓬勃充满无限希望,当然了,也有爱情的声音,贝多芬在写这部曲子的时候在热恋中。齐奏后,另一个主题诞生了,这个主题就像一个人在树林中尽享大自然带给他美妙的心情与感受,这个人就是贝多芬本人,因为他即使创作再忙也要徒步去郊外的树林里散步,这个主题,是自然赐给贝多芬的,安详宁静,美妙无穷。正当人们陶醉在这个主题之时音乐悄悄地进行最后一次变奏,田园的主题又出现了,并且安详的第二主题也随之出现。最后,乐队突然激动起来,这一定吓人一跳,因为毫无防备,这预示著音乐马上就要进入第三乐章了,之后以小提琴短短几小节华彩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D大调 回旋曲式 约10分钟

第三乐章,一首辉煌却不失轻松的回旋曲,经过前两个乐章钢丝绳上的探索,终于来到了爽朗的第三乐章,它虽然欢乐,但是不过分,与其说是雀跃欢呼,倒不如说是经历了漂泊之后回到了家人的怀抱的温暖。

乐章开始,小提琴在G弦上奏出本乐章歌谣般的基本主题,歌谣般的外表下是内心火一般的激动与难以抑制的欣喜,之后乐队等了一小下,小提琴独奏又在E弦上呈现出基本主题,小提琴的G弦显得沉稳,E弦就显得辉煌奔放一些,所以这里埋藏的情感更多一些,下一次等待后,乐队终于稳稳当当地跟进来,再次重复这个主题,奔放的节奏让听众想到了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之后就是第一插段,第一插段,是充满惊喜的并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小提琴首先高昂地歌唱,之后流畅的连弓与飞快的六度双音还有灵巧的跳弓就是第一插段的精髓,第一插段的最后,又是一个充满新意的等待,等待的结果就是主题的第二次来临,这就是"回旋"。主题奏完后,乐队出人意料地转入小调,之后会发生什么呢?带著疑问进入第二插段,第二插段显得忧愁一些,但是独奏更加富有歌唱性,唱出有一丝忧伤但是欣喜仍然存在的新乐句,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快速流畅的演奏后,是更加宽广的乐句,再然后,又是快速的富有灵性的演奏,第二插段的结尾气氛有些紧张,小提琴奏出八度分解和谐,极富张力,仿佛在问:你猜下面会发生什么?",这个以渐强的"语气"问题问了三遍以后,那个熟悉的基本主题再次来到,接下来的第三插段和第一插段类似,在第二插段与下一次主题出现之间,有一个不长的华彩乐段,这也是这部作品的最后一个华彩,华彩过后,小提琴的颤音引出大提琴探询般的演奏,之后小提琴再次重复第一主题,这个时候乐队和独奏的情绪是较为平静的,但私底下好像在积攒力量,力量积攒足了,就是那辉煌到耀眼的结尾,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小提琴威风十足,音域跨度非常大,与乐队一唱一和,激情地对话,正当高潮进行之时,来了一个减弱,小提琴偷偷摸摸地奏出主题的变形之后,与乐队以两个漂亮的和弦结束整部作品。

版本推荐

视频欣赏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