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家!上海滬劇院獲“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殊榮!

  日前,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獲頒“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證書及獎牌,成爲全國首家獲此殊榮的文藝院團。

  殊榮:首家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

  中國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賡續華表示,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是海內外享有盛譽影響深遠的藝術院團,也是最能代表上海本土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戲曲院團。

  從1953年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到今天的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該院的藝術創作始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同步,紮根人民,守正創新,不斷推出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使滬劇藝術成爲中國戲曲在傳承發展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近年來,該院創作演出的《雷雨》《鄧世昌》《敦煌女兒》等作品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市場價值,彰顯着滬劇人在新時代的藝術理想和奮進精神。

  鑑於此,經過中國戲曲學會專家認真討論研究,決定推薦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爲“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

  “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證書及獎牌

  傳承:重要時刻滬劇從未缺位

  “滬劇人有一個優良傳統,在國家每一個重大歷史時間節點上,滬劇都不會缺位。”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表示,上海滬劇院一直在自我挑戰中與時代同行,堅持求新求變,在各種題材上不斷嘗試創新。遠的如《蘆蕩火種》《紅燈記》,近的如以甲午海戰爲題材的《鄧世昌》《回望》《敦煌女兒》等。

  《鄧世昌》是一部戰爭戲、男人戲。如何以吳儂軟語的滬劇表現悲壯、厚重的歷史,震撼人心的男兒氣概。

  以紅軍長征爲題材的《回望》也有大膽創新,該劇改編自王願堅小說《黨費》,劇本對原有人物和情節作了較大改動和重新演繹。

  《敦煌女兒》更不乏藝術創新。導演張曼君以抒情化歌舞來演繹故事的戲曲創作,用多媒體手段將數字敦煌具象化,讓敦煌藝術在舞臺上綻放出絢爛光芒。

  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敦煌女兒》中,樊錦詩的唱段都是茅善玉自己設計的,“這是向丁是娥老師學的。丁老師總是自己設計、自己演唱。”

  茅善玉說,

  “樊錦詩的許多唱,我是一邊流淚一邊吟唱,旋律從心裏流淌而出,既要表達出夫妻間豐富深厚的情愫,又要顯現出知識分子特有的含蓄內斂,更要把敦煌情懷與江南韻味融爲一體。”

  爲了增添表現力,她自己在滬劇基本曲調中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變化,甚至融入京劇、歌劇唱法,使之更具力度,更有張力。

  創新:改變小兒小女小情調格局

  滬劇《敦煌女兒》主演茅善玉與樊錦詩

  《敦煌女兒》和《鄧世昌》《回望》等一系列的藝術創新,改變了滬劇擅長表現小兒小女小情調的原有格局,呈現出大漠、大海、大事件的大格局、大情懷,視野更爲開闊,手段更爲豐富,藝術更具感染力。

  茅善玉表示,爲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除了《敦煌女兒》,上海滬劇院又推出了原創滬劇《一號機密》,它表現了一批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怖中與敵人在上海鬥智鬥勇,保護黨中央重要文件的英勇故事。

  同時,上海滬劇院正在創作滬劇《長街行》,它以上海弄堂歷史變遷爲題材,描述幾代人的生活鉅變。

  茅善玉認爲,獲得“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這一殊榮對上海滬劇院來說,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鞭策和激勵。

  “我們將以更加精湛的技藝和嚴謹的作風,以‘一團一策’來打造上海的文化品牌,使滬劇立足上海走向全國。”

  “近年來,上海戲曲院團在‘一團一策’推動下奮發有爲,思考着如何將劇種推向全國,走向世界,出人齣戲。”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認爲,上海滬劇院成爲全國首家“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爲大家提供了學習榜樣,尤其是《敦煌女兒》創排歷時八年,鍥而不捨,讓觀衆滿意、專家讚賞,這是上海文藝界抓精品整體精神的折射,“抓好了創作,就是培養青年演員和觀衆,鑄就一個院團的根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