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家!上海沪剧院获“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殊荣!

  日前,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获颁“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证书及奖牌,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文艺院团。

  殊荣:首家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表示,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是海内外享有盛誉影响深远的艺术院团,也是最能代表上海本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戏曲院团。

  从1953年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到今天的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该院的艺术创作始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同步,扎根人民,守正创新,不断推出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使沪剧艺术成为中国戏曲在传承发展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近年来,该院创作演出的《雷雨》《邓世昌》《敦煌女儿》等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市场价值,彰显着沪剧人在新时代的艺术理想和奋进精神。

  鉴于此,经过中国戏曲学会专家认真讨论研究,决定推荐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为“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

  “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证书及奖牌

  传承:重要时刻沪剧从未缺位

  “沪剧人有一个优良传统,在国家每一个重大历史时间节点上,沪剧都不会缺位。”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上海沪剧院一直在自我挑战中与时代同行,坚持求新求变,在各种题材上不断尝试创新。远的如《芦荡火种》《红灯记》,近的如以甲午海战为题材的《邓世昌》《回望》《敦煌女儿》等。

  《邓世昌》是一部战争戏、男人戏。如何以吴侬软语的沪剧表现悲壮、厚重的历史,震撼人心的男儿气概。

  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回望》也有大胆创新,该剧改编自王愿坚小说《党费》,剧本对原有人物和情节作了较大改动和重新演绎。

  《敦煌女儿》更不乏艺术创新。导演张曼君以抒情化歌舞来演绎故事的戏曲创作,用多媒体手段将数字敦煌具象化,让敦煌艺术在舞台上绽放出绚烂光芒。

  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敦煌女儿》中,樊锦诗的唱段都是茅善玉自己设计的,“这是向丁是娥老师学的。丁老师总是自己设计、自己演唱。”

  茅善玉说,

  “樊锦诗的许多唱,我是一边流泪一边吟唱,旋律从心里流淌而出,既要表达出夫妻间丰富深厚的情愫,又要显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含蓄内敛,更要把敦煌情怀与江南韵味融为一体。”

  为了增添表现力,她自己在沪剧基本曲调中增添了跌宕起伏的变化,甚至融入京剧、歌剧唱法,使之更具力度,更有张力。

  创新:改变小儿小女小情调格局

  沪剧《敦煌女儿》主演茅善玉与樊锦诗

  《敦煌女儿》和《邓世昌》《回望》等一系列的艺术创新,改变了沪剧擅长表现小儿小女小情调的原有格局,呈现出大漠、大海、大事件的大格局、大情怀,视野更为开阔,手段更为丰富,艺术更具感染力。

  茅善玉表示,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除了《敦煌女儿》,上海沪剧院又推出了原创沪剧《一号机密》,它表现了一批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与敌人在上海斗智斗勇,保护党中央重要文件的英勇故事。

  同时,上海沪剧院正在创作沪剧《长街行》,它以上海弄堂历史变迁为题材,描述几代人的生活巨变。

  茅善玉认为,获得“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这一殊荣对上海沪剧院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我们将以更加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作风,以‘一团一策’来打造上海的文化品牌,使沪剧立足上海走向全国。”

  “近年来,上海戏曲院团在‘一团一策’推动下奋发有为,思考着如何将剧种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出人出戏。”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认为,上海沪剧院成为全国首家“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为大家提供了学习榜样,尤其是《敦煌女儿》创排历时八年,锲而不舍,让观众满意、专家赞赏,这是上海文艺界抓精品整体精神的折射,“抓好了创作,就是培养青年演员和观众,铸就一个院团的根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