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獲頒“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證書及獎牌,這也是全國首家獲此殊榮的文藝院團。

  中國戲曲學會常務副會長賡續華表示,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是海內外享有盛譽影響深遠的藝術院團,也是最能代表上海本土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戲曲院團。從1953年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到今天的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該院的藝術創作始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同步,紮根人民,守正創新,不斷推出優秀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使滬劇藝術成爲中國戲曲在傳承發展中的傑出代表之一。近年來,該院創作演出的《雷雨》《鄧世昌》《敦煌女兒》等作品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市場價值,彰顯着滬劇人在新時代的藝術理想和奮進精神。

  滬劇《鄧世昌》

  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說,滬劇人有一個優良傳統,在國家每一個重大歷史時間節點上,滬劇都不會缺位。近年來,滬劇院堅持求新求變。如以甲午海戰爲題材的《鄧世昌》,戰爭題材註定是一部典型的男人戲,但表現悲壯、厚重的歷史,吳儂軟語的滬劇能否拿下來,能否表現震撼人心的男兒氣概?爲此滬劇院作了不少藝術創新,如表現兩軍在大東溝海戰時,作曲將京劇麒派風格的高撥子融入唱腔,使之鏗鏘激昂,生動地表現了將士們衆志成城、同仇敵愾的精氣神。以紅軍長征爲題材的《回望》改編自王願堅小說《黨費》也有大膽創新,劇本對原有人物和情節作了較大改動和重新演繹。它從現代視角去回望這段征程,以守墓人的深情講述進行串聯,用時空轉換來展示當代青年對革命先烈的探尋與思考,創新了滬劇對革命題材常見的敘事方式。

  滬劇《回望》

  《敦煌女兒》更不乏藝術創新。導演張曼君以抒情化歌舞來演繹故事的戲曲創作,用多媒體手段將數字敦煌具象化,讓敦煌藝術在舞臺上綻放出絢爛光芒。劇中“樊錦詩”的唱段都由茅善玉自己設計,這是她從丁是娥院長學到的傳統,“丁老師總是自己設計、自己演唱,我小時候去她家看到過,這一場面特別美好。”樊錦詩深情講述敦煌洞窟故事的大唱段,歷數着莫高窟壁畫、彩塑所呈現的神奇、輝煌……這段唱喚起了觀衆對敦煌這份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情感共鳴,讓人心馳神往,並對以樊錦詩爲代表的敦煌人產生敬佩之情。在茅善玉看來,《敦煌女兒》還帶來了對中國燦爛歷史文化的回望與致敬,這是一個具有文化性、人類性、國際性的大題材。它和《鄧世昌》《回望》等一系列作品的藝術創新,改變了滬劇擅長表現小兒小女小情調的原有格局,呈現出大漠、大海、大事件的大格局、大情懷,視野更爲開闊,手段更爲豐富,藝術更具感染力。

  滬劇《敦煌女兒》

  “近年來,上海戲曲院團在‘一團一策’推動下奮發有爲,思考着如何將劇種推向全國,走向世界,出人齣戲。”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認爲,上海滬劇院成爲全國首家“中國戲曲學會推薦優秀院團”,爲大家提供了學習榜樣,尤其是《敦煌女兒》創排歷時八年,鍥而不捨,讓觀衆滿意、專家讚賞,不容易,這是上海文藝界抓精品整體精神的折射,“抓好了創作,就是培養青年演員和觀衆,鑄就一個院團的根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