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11日,大型現實題材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在北京保利劇院連演2場,場場爆滿,贏得滿堂彩。

  戲終、幕落,戲迷仍久久不願離開;場外,演出一票難求,更多觀衆等待下一場開場。

  “蝦鄉故事看出了小龍蝦的香味!”“人物性格和表達方式都非常貼合時代背景,而且各個有血有肉有故事,讓人不由得跟着笑也跟着哭。”“傳統戲和現代戲的創新結合,爲傳統戲曲的傳承和推廣闢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曲潛江原創的荊州花鼓戲,成爲北京人的談資。

  神往已久的“龍蝦香”

  潛江的荊州花鼓戲習稱“花鼓子”,是明末以後在三棒鼓、踩高蹺、採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鄉土戲曲。其唱腔悠揚、甜美、悅耳,表演既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湖鄉生活和湖鄉風貌,又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潛江的地方花鼓戲來京城講述小龍蝦的故事,實在妙趣橫生,驚豔無比!”北京人羅剛表示,他最愛吃的就是潛江小龍蝦,觀看此次演出彷彿讓他嗅到蝦香。

  這是一部和潛江小龍蝦有關的戲。

  該劇編劇、國家一級編劇周慧多次深入潛江田間地頭,收集創作素材,當他瞭解到熊口鎮趙腦村多年來因爲小龍蝦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便決定以蝦農故事爲《河西村的故事》的原型。而在華山水產參觀時,他看到了一位水產女博士的照片,便在腦海中勾勒出了故事中年輕女主角的樣子。

  靈感激發無窮的創造力。經過200多個日夜,主創團隊樂此不疲的碰撞、修改,《河西村的故事》誕生了……幾十年間,依託蝦稻共作基地,河西村從光棍村變成了富饒自足的剩女村。水產博士趙小荷回鄉創業,與青梅竹馬的戀人王大順坦露愛意走到一起,但兩家父母間說不清道不明的積怨卻成了他們之間的阻礙。在河西村與華新公司的一次聯誼晚會上,《十許鞋》的歌聲悠悠傳來,兩家、兩代人的往事恩怨、感情糾葛昭然若揭。

  《河西村的故事》以花鼓戲之魂向觀衆娓娓道出窮窩子河西村憑藉小龍蝦變成美麗富饒新農村背後,村裏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長達數十年的的命運糾葛。

  2018年9月30日,該劇目成功首演;11月1日,該劇目作爲第三屆湖北藝術節閉幕式展演的壓軸劇目,併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12月2日該劇目啓動全國巡演,至今演出30餘場,好評不斷。

  此次《河西村的故事》北京展演是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繼劇目《攔花轎》《平原作戰》《家庭公案》《原野》進京展演後第6次赴京演出。

  看到新時代下的“潛憨子”

  潛江人,被人稱爲“潛憨子”,形容他們老實、厚道。《河西村的故事》講的是潛江人的故事,讓人們看到新時代下一個個“潛憨子”的變化。

  “劇中鮮明的人物性格是一大亮點,既有時代的烙印,又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北京觀衆陳女士表示,劇中貼合時代背景的人物角色,令她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有血有肉有看點,不是一幅空架子。

  該劇緊扣時代主旋律,用荊州花鼓戲講述老百姓的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通過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情感糾葛和人生故事,深層挖掘出改革變遷對農村人民生活改變、情感歸屬的種種影響,而“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的雙關主題則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和新中國成立70年給農村帶來的滄桑鉅變,令劇作震撼厚重、耐人回味。

  家庭貧寒、忠孝難兩全的時代背景造就了荷花嫂錯綜複雜的性格;善良耿直的王老五因情感挫折形成了他口噁心善的脾性;而創新、開放的新時代則造就了聰慧大方的趙小荷;踏實肯幹、有勇有謀的王大順又因原生家庭影響產生了對感情害羞內斂的性格……

  “劇中母親對兒女的愛,以及舊社會男女之間遺憾糾結的愛,都讓我感到揪心。”荷花嫂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得主李春華說,這樣複雜的人物性格讓角色更立體更飽滿,也讓演員有豐富的發揮空間。

  周慧回憶說,河西村的原型趙腦村以前是個水凼子、窮窩子,是出了名的“光棍村”,而今,成爲了我國鄉村振興的樣板村,其美麗富饒的新農村新風貌,令人震撼,令人振奮,正是這種變遷振興的歷史進程,激發他爲人民書寫,爲時代謳歌的創作熱情。

  湖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肖偉池觀看首演後曾表示,《河西村的故事》是近年來湖北省現實題材戲劇創作中“一部不可多得的現代戲曲”。

  闢出傳統戲曲發展傳承的新路子

  “傳統戲和現代戲的創新結合,爲傳統戲曲的傳承和推廣闢出了一條新路子!”看過130多種戲曲的北京羣衆戲曲評論協會會員朱剛對《河西村的故事》讚不絕口。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力。爲了在傳承中創新,更好的展現該劇的生命力,作爲來自曹禺故里潛江的主創團隊,在表現形式上,打破了舞臺時空的禁錮,“戲中戲”的方式讓劇情更具張力,而靈活變化的12女子歌隊穿插全劇,在劇中承擔着伴唱、伴舞、道具和劇中人的任務,顯得別出心裁、富有趣味;舞臺設計上,以簡潔的綠色爲基調,展現出清新生態的江漢平原特色,與錯綜複雜的劇情形成強烈對比;音樂編曲上,將花鼓戲四大主腔與潛江地區民歌民謠相結合,再創新加入西洋交響樂,令劇目層次豐富、時代鮮明,更具感染力。

  這是一場靈感和創造力的大碰撞,也是曹禺故里對戲劇精神的傳承。

  著名作曲家吳粵北曾表示,音樂有特色、有創新,將傳統唱腔、民歌和小調完美結合,其前瞻性和突破性將推動這一傳統劇種不斷向前發展。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裴詠傑精彩點評,他說人物形象飽滿,能緊緊抓住觀衆的眼球,舞臺效果令人驚喜。

  不少北京觀衆則表示,該劇中的不少大膽創新,將吸引到更多年輕戲迷,對花鼓戲的傳承起到良性循環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