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新校長傳媒

(微信號:new_xiaozhang)


當教育變成了競技場,家長和孩子們不只拼耐力更要拼速度,緊張焦灼,難以喘息。本文作者用開車做比當今教育焦慮,給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作者:鄭鋼,上海市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

1


下半年換了單位,開車必須要上家附近的外環,然後上中環,才能到學校。


在路上開車最常見的莫不過是變道超車,開着開着,發現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好多變道要超過人家的車並不能真正開的很快,有時甚至更慢。有一次,一輛開始開足馬力、不斷變道超車的車,在行駛了將近十公里後,竟然還是與我的車子並排行駛。


還有一次更爲誇張,一輛大巴快速行駛在路上,一路咆哮穿梭,肆無忌憚地違規變道。當我快要駛離高架到出口時,發現這輛車竟然未超過我,反而落在我後面。


這樣的事情碰多了,我開始觀察研究,什麼樣的情況下超車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相對飽和的馬路上,超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前有標兵,後有來兵”,需要時機、判斷力,還要遵守規則;另一方面,道路上隔三差五地有路口,會有車像潮汐般涌入、駛出。老老實實、循規蹈矩地開着,反而更快。


什麼時候超車容易?只有當車與車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比如五六十米,而且存在正向分佈時,超車提速或許有一點兒效果。只能說或許,馬路上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車輛相對比較少、超車比較容易,我猜想到達目的的時間也不會相差太多。


所以說,超車在很多情況下是毫無意義的,尤其是在車流相對均衡和飽和的情況下。


總是變道超車,說到底,是一種焦慮。這也是今天全民焦慮的一種表現,生活在這樣一個變化動盪,充滿不確定感的迭代時代,人們的焦慮無處不在。



如果說,要挑選一個最令人焦慮的話題,教育毫無疑問會名列榜首。當孩子還在母親肚子裏時,家長就開始設計和規劃孩子的教育和未來,早教班、幼兒園、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甚至下一代的教育,一環一環,一個不落。


心理學認爲,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爲了消除這種擔憂,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爲孩子設計和規劃人生,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很多家長潛意識中開始滋生“超人”情節。他們總是認爲孩子是“超人”,是能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和學業壓力的超人,或者希望他們成爲不平凡的超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但事實上,平凡人才是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很多家長只能在慢慢的“絕望”中接受現實。


在“超人”情節下,家長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爲孩子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給孩子規劃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希望他以後過上最好的生活,卻全然不管孩子的學習能力到底有多少,興趣在哪兒,特長是什麼,讓孩子上奧數、讀英語,彈鋼琴,練跆拳道……. 不顧孩子的身體是否承受得了、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行德性等等,而這些纔是當孩子走上社會獨立面對世界最需要的。


這樣的焦慮裹挾着所有人,很少有人能夠獨善其身。記得有次遇到一位大學教授,她同時也是課程專家,可是在談到孩子的時候,她卻自嘲自己課程研究的失敗,露出一臉的無奈和焦慮。


2


車子行駛的道路與我們孩子的成長道路極其相似,正如馬路上超車,我們的家長也總希望孩子能“超車”,而且是“彎道超車”。


超速的本意不僅僅是超過他人,而是合理地掌握和把控學習的節奏,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正如體育倡導“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的比賽競爭精神,本質其實也是超越自我。


海明威曾經說過“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我。”有時我們的痛苦和焦慮常常來自與他人的比較。遠觀效應告訴我們“距離產生美”,我們是否應該看到,那些很優秀的鄰家孩子,其實與我們的孩子差不多。



在有限的空間裏,如果人人想着超車,甚至賭氣超車,罔顧前方的狹窄空間,那麼駕駛員就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觀察路況,通行速度就會變慢了。教育的攀比也是如此,正如曾經有篇熱文《“劇場效應”下的中國教育》所說,惡性競相上補習班的結果,得到的是和原來一樣的排序和升學結果。


秩序的破壞是集體合謀的後果,人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壞者,又是秩序失衡的受害者。家長在爲孩子選擇了自己認爲有價值的東西,恰恰放棄了價值更爲重要的東西,如愛、善良、堅毅等等。


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到了最後,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會差不多。就像一直在超車的那輛車,最後還是與他人在同一條線上,要知道有序的道路,有序的駕駛,有序的超車,會帶來有序的交通秩序。有序的學習,才能擁有有序的人生。


3


馬路上的車有時在超車時會發生交通意外,原因在於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超車的空間,掌握速度,或者不遵循交通規則,致使意外發生。


孩子如果一直承受巨大壓力,在學習和生活的道路上“無序超車”,也會釀就“人生意外”,例如有的孩子因爲學業壓力太大而產生心理問題,甚至離家出走;有的孩子患上了厭學症,使得父母的期望成爲失望,懊悔不已。


學校教育也是如此,每個學生都有着獨特的認知節奏和認知規律,我們斷然不能違背規律,破壞孩子必然的成長路徑,否則適得其反。


科學家研究發現,當作業超過一定量時,對學業的提升反而是無益,對於孩子的身心損傷更大。正如超車一樣,很多情況下給孩子盲目拔高,過分增加學習壓力是毫無意義的。


馬路上還有一種現象,也讓我想到了孩子的道路選擇。有條路修了有段時間了,由於路邊要修建地鐵站,幾段路會彎彎曲曲,所有很多車無法看到前面的路況怎樣,尤其是側道。很多喜歡人行駛在中間行車道,因爲他能清晰地看到前方的路況,會潛意識地認爲中間的道路最暢通和最安全,但是他們看不到側道或邊道的道路行駛情況。


然而我發現,如果你選擇側道的話一般會比較快,不僅車少,而且較少會有旁邊車道上的車變道駛入,對於一般人來說,選擇不確定的路線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冒險。


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面對的是不確定的世界,而不是充滿風險的世界。家長應該給孩子獨闢蹊徑,讓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人生道路,培養孩子的“駕駛素養”,例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創造力,還有善良、同理心,這些優秀特質並非死學知識和考試能習得的。


有了這些人生駕駛素養,孩子就能輕鬆地把握住節奏,從容地行駛在人生道路上,過着屬於自己的生活。


人生如路,路如人生;教育如路,路如教育,或許這是超車帶給我們的人生和教育啓示。



來源:新校長傳媒





  ▼ 更多精彩,盡在白丁智庫 
   


白丁智庫,解決實際問題!





白丁會客廳




白丁鴻儒會① | “學校消亡論”只是譁衆取寵嗎?

白丁鴻儒會② | 未來學習將是全時空的、泛在的

白丁鴻儒會③ | “名校熱”背後的全民焦慮症

白丁鴻儒會④ | 高考改革,越改越彷徨?

白丁鴻儒會⑤ | 除了知識,我們還能教會孩子什麼?

白丁鴻儒會⑥ | 家長最不願接受的事實,就是孩子是個普通人

白丁鴻儒會⑦ | 教育公平與拔尖人才培養矛盾嗎


精選原創




陸雲泉:教育3.0,讓“學習”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國家督學張力:面向2035,中國教育現代化開啓新徵程

王曉燕:“研學旅行”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劉希婭:這纔是學校最真實的教育質量體現

陳如平:未來教育的價值離不開三大要素


更多精彩




美國頂尖大學如何保證本科教育質量?招生只是第一步

一位民辦校校長眼中的教育:體制內問題都有共識,體制外則亂象叢生

項賢明:不想被人工智能超越,關鍵在於能否自我超越

清華教育專家石中英:打造星級學校勿破壞教育生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