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六年即公元1408年冬,《永樂大典》正式成書,但慶典上卻沒有“總編”的身影。原來此時該書總裁解縉業已失寵。他被皇帝調離京城,派到天涯海角去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具體說來,解縉失去朱棣寵信,是有一個過程的。主要是兩起事件。

  一是“干預皇室待遇”事件。

  皇帝慣二兒子漢王朱高煦,給予破格待遇。大臣們看不順眼,一般也不敢說不便說,但別人不說,解縉卻跳出來給皇帝“上課”了:“啓爭,不可也!”解縉告誡朱棣,你這麼做,不對,漢王不是太子,待遇嚴重超標,規格高過了太子,會引發更大的爭端,望皇上不要這樣做。

  才子不知,朱棣比他父親朱元璋還保守專制,在他心目中。皇帝的內事臣子是不能主動參與的,皇帝要做的事臣子也不能冒然反對。

  《明史》記載了朱棣的反應,“謂其離間骨肉,恩禮浸衰”。

  受到解縉告誡的朱棣,十分暴怒,徹底撕去往日君臣之間溫情脈脈的面紗,將一大股火氣向解縉發泄,直指着解縉的鼻尖罵:你這是離間骨肉。

  這是解縉第一次捱罵,其事態可想而知,有多嚴重。

  朱棣一動怒,驟然間對解縉產生了極深的厭惡、戒備和疏遠。

  接下來,最後一根稻草接踵而至。那就是征服安南。

  永樂四年七月,大明王朝的藩屬國安南,就是今天的北部越南,宣佈獨立。

  怎麼辦呢?朱棣傾向討伐。派兵收復安南。

  皇帝決定打了。識相的大臣們一般會隨聲附和。然而,作爲內閣首輔,解縉卻和皇帝唱起了對臺戲,主撫安南。解縉說,對安南這樣的藩屬國,不要動輒使用軍事手段,還是用外交和政治手段解決問題更爲合適。

  他的理由在哪裏呢?解縉這麼說,還真不是信口開河存心和皇帝作對。作爲一個學者型官員,解縉對安南人文地理很有研究。解縉看透安南文化——好戰忘義。覺得安南叛服無常,即使鎮壓下去, 也會再起波瀾。於是力勸皇帝 “攻心爲上”“懷柔遠人”“崇德抑武”,“宜安撫爲由”,不要輕率出兵。

  解縉不知,作爲一名職業軍人出身的皇帝,朱棣偏好征戰與八方來賀。永樂帝的國內計劃和對外征戰的花費是巨大和浪費的;它們給國家和黎民百姓造成了異常沉重的財政負擔。這些計劃的耗費引起了一些言官的批評,但卻無濟於事。

  這次朱棣完全不聽解縉的意見。以爲其是儒生之見,太過溫柔。

  下定了要拿越南人開刀決心的朱棣,誰也拉不住。就這樣,雄武好戰的朱棣,迅速派出強將新城侯張輔,實行大軍壓境,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明遠征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就佔領安南東都升龍與西都清化,並生擒叛亂首領胡朝胡氏父子,安南之亂很快於永樂五年即公元1407年初、初步平定。朱棣當即詔告天下,改安南爲交趾,設三司布控,至此,安南迴歸中國,正式成爲中國的一省。爲了這個交趾新省的重建,朝廷要抽調一批相鄰交趾的廣西官員,派往交趾任職,這樣一來,廣西就出現了大量的官員空位,需要中央選派官員補任。

  朱棣第一想到的就是解縉。對解縉勸諫罷兵十分惱怒, 這次平叛正想殺殺解縉的銳氣,此前其又捲入皇室爭鬥,挑撥皇帝父子關係。所以,教訓才子的時候到了。

  永樂五年二,朱棣宣佈,免除解縉翰林侍讀、右春坊大學士之職,由胡廣接任內閣首輔。轉任解縉爲廣西布政使右參議,調離京城。

  從建文四年十一月,到永樂五二月年,即公元1402年底到1407年初,解縉的首輔生涯四年零四個月。四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對首輔這個位置上的人來說,不算太長,但也不很短。但對一人的一生而言,肯定是短暫的。而這短暫時光,即是解縉官場生涯的最美好時光。之後,解縉一心還想回到當年,但這樣的好日子卻似乎離他越來越遠。

  從永樂元年到永樂五年初,解縉這顆明星僅僅在永樂朝閃亮了4年多,就又一次跌落人生的低谷,這個滿腹經綸的才子,再次失寵了。

  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永樂時代解縉的失寵,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是什麼?和洪武時期類同,解縉個性使然,恃才放曠,言行失度。

  客觀原因又是什麼?這個和洪武時期就有些不同了。可以說,解縉遇到的永樂朝,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這個時代,特殊就特殊在,出現了較大的階段變化,先是大亂,然後大修,最後大治。

  解縉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大修”階段。對於朱棣而言,解縉的最大價值是筆桿子,尤其是他篡位之後“大修階段”,在篡改歷史方面作用巨大。而今,皇位穩固、歷史篡改基本呈完成式,大修完成了,要立規矩大治了,高調放浪不羈的才子卻恰是皇威神聖不可侵犯絆腳石。

  還有,就是寵臣與血親地位的對比。

  我前面說了,因爲明朝實行保守專制,臣子的地位嚴重下降,臣子和皇子,絕對不可同日而語。解縉是寵臣,朱高煦是血親,而在朱棣眼裏,一個是奴,一個是主。因爲立儲一事,朱高熙和解縉已經結爲死敵,你死我活。臣子縱然有用,也畢竟是奴,兒子再不濟也是主。如果在骨肉和大臣間取捨,朱棣當然毫不遲疑地會選兒棄奴。

  就這樣,才子解縉再一次被排擠出了中央。永樂五年初即公元1407年2月,才子再次離開京城,離別家人遠行。這次離京距離第一次離京已近二十年,此時的解縉38歲,已近不惑之年,但還是因爲政治不成熟、在皇帝面前沒擺正位置而遠離了權力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