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大才子解縉是江西省吉水縣人,自幼便以聰慧絕倫、博聞強識著稱。據史書記載,解縉在襁褓之中時便開始識字,5歲時便練就詩文只聽一遍即能誦讀的本領,7歲時開始寫文章,11歲時能做到日誦千言且終身不忘,12歲時讀盡《四書五經》且能貫穿它們的義理。總之一句話,解縉就好比是上天的文曲星下凡,天生的一塊「讀書料子」。

待學業大成之後,解縉便在科場上一展身手,19歲時考取江西省鄉試的解元,次年又考取進士,被授予中書庶吉士,旋因才華晉陞為翰林學士。解縉侍奉明太祖期間,因才華橫溢、機警聰明深得寵信。朱元璋因為喜歡他,某次曾推心置腹地講到:「朕與你從道義上是君臣,但從恩情上如同父子,所以若有好的建議,便當知無不言。」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見《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不過話雖然這樣講,但等到解縉真的在朝堂上犯言直諫,彈劾兵部尚書沈潛、御史袁泰,並上疏為大功臣李善長辯冤時,卻一再激怒朱元璋,最終被遣送回原籍讀書,直到朱元璋駕崩,都沒能再出仕。解縉第一次仕宦生涯,僅有4年時間而已(1388-1391年)。等到朱元璋駕崩後,解縉遭到前政敵袁泰的誣陷,一度被貶謫為河州衛吏。

解縉當然不肯將滿腹才華埋沒在西北苦寒之地,為此通過好友禮部侍郎董倫向建文帝陳請,得以重新入朝做官,擔任翰林待詔。不過解縉侍奉建文帝沒多久,後者便因「靖難之役」的失敗,被叔父燕王朱棣篡奪皇位,而他本人或自焚而死,或化裝成僧人出逃,此後便再無下落,時在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

對於解縉的才華和機警,朱棣早在做藩王時便有所耳聞,所以等到他篡位稱帝後,便對這位大才子進行刻意提拔,不僅委任他為翰林侍讀,而且命他與心腹重臣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人一起進入文淵閣參預機務。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晉陞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仕宦生涯達到巔峰。

但就在解縉仕途得意之際,危機卻悄然而至,並最終要了他的性命,而究其原因,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據正史記載,解縉做官期間不僅喜歡議論時政、臧否人物,並且不懂得揣測聖意,常常率性而為,由是屢屢觸怒皇帝,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解縉之所以被殺,其「導火索」便是向朱棣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一事。

原來朱棣稱帝之初,對於擇立太子一事頗傷腦筋。雖然就身份、才能、品行而論,嫡長子朱高熾最有資格擔任儲君,並且他也得到大多數文官的擁護,但在朱棣和大部分武將看來,曾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嫡次子朱高煦,更應該獲得太子之位。正因如此,朱棣便向解縉徵詢意見。

解縉心向朱高熾,便一再大夸特誇他的優點,但在看到朱棣無動於衷後,便改而誇讚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稱他是「好聖孫」。朱棣固然不喜歡長子,但對孫兒卻是喜歡的不得了,如今聽聞解縉誇讚朱瞻基,立時間笑逐顏開,並決定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就這樣,因為解縉的一番話,幫助朱高熾父子兩代人謀得皇位,後者對他的感激自然不需多言。

朱高煦本來極有可能被立為太子,如今卻被解縉「攪黃」,心中不禁憤恨至極。為了報復解縉,朱高煦便在朱棣面前百般誣陷他,再加上解縉本身有疏闊散漫、口無遮攔的「毛病」,所以漸漸地便失去皇帝的寵信,不久便被貶謫到安南。4年後,解縉又因入京述職時私自與太子朱高熾接觸,並且在沒有得到皇帝同意的情況下便出京,由是被關進詔獄接受嚴刑拷打,時在永樂八年(1410年)。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向皇帝獻上囚犯花名冊,結果朱棣在其中看到解縉的名字,便大為不滿地問道:「怎麼解縉還活著呢?」紀綱會意,回去後便將解縉灌得酩酊大醉,隨即把他埋入雪堆中,將其活活凍死。解縉遇難時,年僅47歲。事後,解縉的家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

永樂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十三年,錦衣衛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明史》


明朝解縉確實不負才子之名,自幼就博覽群書,聰明絕頂,二十歲之齡就高中進士,更讓其留名後世的是其主持編寫的《永樂大典》。當然,此人在逢迎皇帝上也是功夫獨到。

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縉

解縉因學識淵博,才名在外,曾常伴皇帝朱元璋身側。有一次,解縉陪同朱元璋一起釣魚,誰知釣了許久,竟無一魚上鉤。鬱悶之下,朱元璋讓解縉賦詩一首。解縉眼不跳臉不紅地吟道: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如此當面逢迎君王,除了才力,沒有幾分厚臉皮是做不到的。

後解縉上萬言書,慷慨陳詞,對朱元璋的施政多有非議。朱元璋本布衣出身,骨子裡都瞧不上讀書人的文酸氣,後借解縉為李善長翻案時就把他打發回家了。後朱元璋駕崩,兒子朱棣發兵奪取了皇位。因編《四庫全書》就把解縉給找來了。在編書過程中,朱棣對解縉非常賞識,曾對臣下說:「國不可一日無我,我不可一日無解縉。」

但千不該萬不該的是解縉不應該捲入皇家立儲君的事情上。朱棣不喜歡自己的長子朱高熾,嫌棄他性格太溫厚,體肥胖足有疾。而次子朱高煦相貌英俊,英勇過人。而在朱棣詢問解縉立太子意見時,解縉卻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傳統舉薦了朱高熾。而後又經常當著朱高熾的面,在朱棣面前說朱高煦的壞話。解縉捲入皇家之斗犯了大忌,更遭到了朱高煦的怨恨。

永樂大帝——朱棣

後解縉被貶到廣西,在一次回京述職時,趁朱棣不在京城,私下拜訪了太子朱高熾,更讓人猜疑的是他沒有等朱棣返京就打道回府了。朱高煦在朱棣回京後自然沒有放過這個打小報告的機會。朱棣聽後勃然大怒,認定解縉勾結太子,意圖謀反,於是下旨將解縉打入大牢。

幾年後,朱棣偶然得知解縉還在獄中,就冷冷地對錦衣衛頭領紀綱說了一句:「怎麼解縉還活著?」聽話聽音,紀綱自然聽出了朱棣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於是好酒好菜招待了解縉一番,趁其醉酒後,就把他埋在積雪堆里,活活將其凍死了。空有才名,卻不明權斗,自取滅亡,令人唏噓。


謝縉,史稱明朝第一大才子,應該比江南四大才子的名頭要大點吧。只是長的有點磕磣,個子也不高。

幼時就有才名,二十歲就中了進士,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的人皓首窮經只中了個秀才,人家才二十歲,人比人,氣死人啊。

年紀輕輕就大放異彩,與他天才身份是相符的,有許多許多例子可以證明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才高八斗。由於篇幅所限,在這裡只舉一個事例,讓各位看官老爺管中窺豹。

一天,永樂皇帝宣謝縉,對他說「昨夜宮中有喜事,你做首詩吧」。

謝縉心想,喜事必定是皇后生產,於是答到「君王昨夜降金龍」。

誰料永樂卻說是個女孩。謝縉眼珠一轉,「化作嫦娥下九重」。

永樂又說「可惜生下來就死了」

謝縉眉頭一皺,「可惜人間留不住」

「已將屍體丟到池塘里了」

謝縉又吟「翻身跳進水晶宮」

從上文可以看出,無論是才識還是反應,謝縉無疑是出類拔萃的,古代的文人當官為人,的確需要這種不要大智慧,但需要這種聰明敏捷有趣的文字遊戲做邀寵的必備手段,常能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謝縉,這位少年天才,弱冠之年就中進士,「春風得意馬蹄疾」。中國古代文人,哪個不想出將入相,指點江山,光耀門楣。

謝縉當然也想,但是,他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就是不該介入封建王朝的皇位繼承的漩渦里。天家無父子,何況是你這個外人,哪個朝代在立儲時不是血雨腥風。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能不觸怒皇帝嗎?

永樂帝有倆個兒子爭儲君,大兒子又胖腿腳還不好使,永樂不喜。二兒子非常勇猛,高富帥,惹人喜愛。可是自古都是立長不立幼。讓永樂很頭疼。

一天,永樂問謝縉,太子立哪個好呢。

「大兒子好!孝順能幹,人又老實。」

永樂不語。

「皇上還有個好孫子呢」

於是,太子給了大兒子朱高熾。讓老二朱高煦非常忌恨,常常說謝縉和太子壞話。謝縉卻告訴皇上,「不能讓他再這麼幹了,他是在和太子爭皇位」。永樂大怒,斥說你這是離間我們一家人。從此就非常不喜歡謝縉了。

還有一次,永樂外征,謝縉回朝述職。誰知道他不在京城等永樂回來,只見了太子就又回去了。這讓老二抓住把柄,說他趁皇上外出,私自覲見太子,見完就走,欲勾結太子圖謀不軌。

這帽子太大了,謀反啊!於是下獄,在特務組織錦衣衛手中受盡折磨,幸虧牙口緊,特務頭目紀綱也摸不清永樂到底是啥意思,沒敢要他性命。直到有一天,永樂看到待決名單,看到謝縉名字。說了句「謝縉還活著呢」

於是,特務頭子紀綱一頓好酒好菜,把謝縉灌醉以後,埋在雪裡凍死了。可憐明朝第一才子,也落了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死法。


永樂伊始,立嗣建儲問題便一直困擾著朱棣。

朱棣共有四子,按《皇明祖訓》「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規定,長子朱高熾理所當然應立為皇太子。然而高熾身體肥胖,行動遲鈍,不為朱棣所喜,卻得祖父朱元璋的鐘愛,故在洪武間已立為燕世子。

朱棣比較喜歡次子朱高煦。高煦長於騎射,馳騁沙場,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且巧舌如簧,行事無賴,頗像其父。在一次激烈戰事中,由於高煦的出色戰績,朱棣也曾親口對其許諾:「將來得天下,必立你為太子。」這使高煦更加驕恣無恐,也使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白熱化。

高熾素以仁厚聞名,贏得一批文臣儒士的擁戴。而高煦勇猛善戰,身邊也擁有一批在靖難之役中立過戰功的武將。最初,威毅果決的朱棣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但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一旦措置不當,將使其家族的皇權統治發生根本性動搖。

上圖明仁宗朱高熾

永樂二年(1404)二月,朱棣終於下決心頒詔:「以世子為皇太子。」

促成這一決斷的關鍵因素是因為高熾有個酷愛讀書,又果毅機敏,智識過人的長子,即後來為明宣宗的朱瞻基,而積極擁戴高熾並提醒朱棣這能使國家長久安定的就是大學士解縉。

據史載,一次朱棣私下問解縉立嗣之事至解縉回答:「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默然不語。過了一會兒,解縉又叩首道:「陛下有一個好聖孫。」朱棣聽了點頭贊同,於是決定立高熾為太子,以便把皇位傳給這位「好聖孫」。

然而,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非但不意味著儲位爭奪的結束,反而使這一取爭更加激烈,更加表面化。朱高煦對父親沒有兌現自已的諾言而憤憤不平,也忌恨擁戴太子的那班文臣,尤其憎恨大學士解縉,總想找機會進行陷害。

上圖解縉

解縉深得朱棣的寵信,入閣不足一年,便脫穎而出,躍居首輔(相當於宰相)。但在高煦及其黨羽的讒言攻擊下,他漸失朱棣歡心。

而解縉看到成祖依然寵愛高煦,卻對太子很不滿意的態度,還時常耿直地提醒皇上:「這樣做恐怕又會引起爭端。」朱棣認為解縉在有意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

永樂五年(1407),高煦在成祖面前誣告解縉泄露宮中機密。個別大臣為排擠解縉,也奏劾解縉在廷試取士中有不公正行為,解縉就此被貶降為廣西布政司參議。剛踏上南去的路程,禮部郎中李至剛又落井下石,奏言解縉有怨望之心,不服被貶。成祖一聽,又生氣地將解縉貶黜至交趾(今越南北方),命於化州(今屬廣東)督軍餉這一苦差。首輔大臣僅因他人誣以莫須有的小罪名,就遭此等貶黜,仕途可謂坎坷危迤。

上圖解縉草書

永樂八年(1410),解縉入京奏事,恰逢成祖北征,便謁見太子而還。高煦見機,又誣衊解縉是伺皇上出征,私覲太子又不告而別,無人臣之禮。成祖大怒,下旨逮捕解縉下錦衣衛詔獄。個別大臣又乘機誣告解縉在朝中結黨營私。解縉被嚴刑逼供,牽連到的有大理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暘、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及御史李至剛等大臣,全部被逮捕入獄。由於重刑逼供和長期牢獄折磨,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高得暘諸人都先後死於獄中,只有解縉居然挺了過來。

永樂十三年(1415),成祖審查獄中案犯名單,錦衣衛指揮紀綱送上囚籍名錄。成祖見名冊上居然還有解縉的名字,似乎有點不相信,順口說了句:「難道解縉還活著嗎?」紀綱是個出了名的佞臣,善於揣摩皇上的旨意,以手段毒辣而受成祖寵信。他回來之後,琢磨了一會兒,便把解縉請到房中,用酒灌醉,然後命人拖出去,埋進雪堆中。紀綱知道,這樣做,如果成祖意在除去解縉,那他定可得獎賞;如果成祖並沒有要處死解縉的意思,那解縉也是自己醉卧雪地受寒而亡。同時,解縉的家產被籍沒,妻子、宗族被流放遼東。

一代才子解縉,成為明成祖諸子爭奪太子之位的犧牲品,死時才四十七歲。


解縉生於洪武二年,自幼好學,洪武二十一年中進士,才思敏捷,為朱元璋所器重,為人耿直,剛正不阿。永樂年間,編纂了《永樂大典》,可以說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曾寫下一篇火藥味十足的《萬言書》,批評朱元璋理政的法令多變、用人不當、濫政稅收等等弊端。但朱元璋並未因此給解縉治罪,反而更加重用他。《明史·解縉列傳》記載:「奏後,帝稱其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十年之後,開國功臣、被封為韓國公的李善長被牽連為同黨,被朱元璋處死。一年後,有人請解縉代寫為李善長平反的奏疏,於是解縉寫下《論韓國公冤事狀》為李善長鳴冤。朱元璋看後,龍顏大怒,大罵解縉。可見,解縉是不善於拍馬屁的。

後來錦衣衛紀剛認為皇帝朱棣暗示自己殺掉解縉,於是將他灌醉後,埋於積雪中而死,時為永樂十三年,年僅四十七歲。《明史》中記載:「剛遂醉縉酒,買積雪中,立死」。

縱觀解縉一生,可以說仕途坎坷,雖被皇帝器重,但也一再被罷免甚至入獄。解縉過於鋒芒畢露,不畏權貴,他也許不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