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喜易,今江西人。解縉出生於書香門第,據考其祖父解子元,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解縉的父親謝開也飽讀詩書,但終身皆不受官,淡泊明志,熱衷於教育,培養人才。解縉的母親也是一位才女,在解縉年幼的時候,其母充當了解縉幼年時代的啟蒙老師,對其一生影響頗深。由於特殊的家世背景,以至於謝門一族曾被譽為「一門三進士」,其兄解綸和其妹夫黃金華亦為同榜登進士,可見家學之深厚。

解縉一生有很多標籤,值得今人細細解讀。

一、少年神童。解縉出生家室煊赫。其自幼深沐家學,還在咿呀學語之時,解縉的母親就親自畫地為字教他,5歲時父親教過的文章,解縉可以隨口應之,可見天資聰穎。已在當地小有名氣。如五歲時就曾以《小二何所愛》為題作詩,對仗工整,較之於大人而言,毫不遜色。解縉的「神童」之稱,可以說是名至實歸,當然少年得志也並非好事,這種從小就戴在頭上的「桂冠」,不免在日後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不好的影響,比如不懂得變通,容易漏才氣引起同僚的不滿與皇上的猜忌,最終屢遭貶黜,以「無人臣禮」的罪名下獄,寒冬被凍而亡。

二、文藝才子。解縉被世人所熟知的,也是至今依然被津津樂道談及的就是其令人欽羨的才子身份。與徐渭、楊慎並稱為明朝三才子,而解縉更是三才子之首。正是由此,才得到明成祖朱棣的信任,將編撰《永樂大典》的任務交給了解縉,除此以外,解縉一生還著有:《白雲稿》、《東山集》、《太平奏疏》、《丁丑封事》、《文毅集》、《春雨雜述》、《天潢玉牒》等等。其學術能力可見一斑。解縉最善五言詩,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的鄒元標評價其詩為「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同時,解縉在書法造詣上成就也很高。楷書草書皆通,《游七星岩詩》長22.8厘米,寬61.2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展覽。

三、耿介忠臣。解縉一生歷經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可以說在三朝為官中,都得到三朝皇帝的重視,不僅僅因為其才學,也因為其耿介直言的一面得到三朝的重視,當然,在專制帝制的過去,直言進諫者往往都得不到善終,即便魏徵死後也曾被李世民懷疑過其忠臣的身份,並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才學外露,天真進言的解縉自然也無法估量皇權的能量與威力,其實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對解縉提出過警告「縉以冗散自恣耶。」但解縉並不以為然,即便到了永樂大帝朱棣一朝,解縉依然我行我素,生性陰狠的明成祖朱棣就對解縉提示過收斂「慎初易,保終南,望共勉焉。」可惜的少年躍龍門,一路直升的解縉沒有領悟皇上的意思,終於在1410年下獄治罪。

縱觀,解縉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集市皇權的寵兒,又是皇權祭壇下的祭品,憑藉他的能力本來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卻由於自己的口無遮攔,隨意臧否的性格引來了殺身之禍。永樂十三年,明成祖朱棣在翻閱錦衣衛呈遞上來的名冊時,隨口說了一句「縉猶在耶?」這一句話本有多重含義,但錦衣衛為謹慎起見,還是在一個寒冬深夜將解縉灌醉,然後將其活活凍死。一代才子,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義則君臣,恩同父子」的解縉在那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參考文獻:

1. 閻崇年:《永樂大典》總纂修解縉被處死大明第一才子的人生嘆惋.東方收藏.2012.

2. 劉文源:論才子解縉.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1995.

3. 游宇明:解縉的尷尬與風險.北京日報.2015.

作者簡介:李晨,復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簡單的說,解縉就是個投機分子,早年沒經驗,雖然才學出眾,但是鋒芒畢露,朱元璋讓他爹帶他回去,過幾年再來做官。

建文朝的時候碰上永樂南下,解縉果斷投靠永樂皇帝。這次解縉販賣的學問正是朱棣需要的,朱棣急需有人篡改大量史料書籍,以證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

這些事辦完了,解縉又開始投靠太子,繼續投資下一任的明朝CEO,結果朱棣不樂意,解縉就掛了。

這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學問大,沒走正道。


解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人,具有治國安邦的才能,解縉剛一當官就受到太祖朱元璋的信任,常常跟隨在太祖身邊。有一次,太祖當面告訴他說:「我與你從道義上講是君臣,從恩情上講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他便提出建議,政令要穩定,刑罰要簡省,整理經史,制定禮樂,表彰賢士,崇尚先哲,禁止娼優,易置寺廟,少收賦稅,減輕徭役,焚毀經咒,斷絕鬼巫,裁撤多餘官員,節省開支,發展生產,緩解百姓困境。太祖連連稱讚,說他有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

惠帝即位後,解縉便給深得惠帝信任的禮部侍郎董倫寫信,表白對皇上的忠誠之心。於是,董倫向惠帝舉薦,惠帝便召解縉為翰林院待詔。成祖永樂元年(1403),解縉為翰林侍讀,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內閣參與國家的機要事務就是從這時開始的。不久,又晉陞為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主持修纂《太祖實錄》,《列女傳》。這時,成祖對解縉很信任,曾對大臣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而我也不可一日少了解縉。」成祖對解縉的進諫都能虛心聽取。二年,升遷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

解縉在朝時,憑人的是否賢德來品評人物,好就說好,壞就說壞,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成祖曾開列了一份朝廷大臣的名單,讓他按名單評說他們的「短長」。解縉便一一寫出:「蹇義天資厚重,但內心沒有固定的見解;夏原吉為人有德量,卻不疏遠小人;劉情雖有才幹,但不知道顧及情義;鄭賜可說是一位君子,但缺少才氣;李至剛為人虛妄而趨炎附勢,雖有才而不正直;黃福持心平易公正,確有志節操守;陳瑛執法苛刻,但還能保持清廉;宋禮剛直而嚴厲,別人恨他不體恤下人;陳洽做事通達敏捷,又不失正直;方賓是文書小吏之才,有商人市儈之心。」成夜將這份奏章交給了太子朱高熾,太子又詢問尹昌隆,王汝玉兩人的情況。解縉即刻回答說:「尹昌隆是位君子但氣量不大;王汝玉的文章寫得很好,只可惜有世俗之心。」仁宗即位後,拿出解縉的奏章給首輔楊士奇看,還說:「都說解縉狂妄,看他對人的評論都有獨到的見解,並不狂妄!」又稱讚他的文章雄勁奇古,新意迭出,可與司馬遷,韓愈等人媲美。


這是個很複雜的也很單純的人 貴為建文永樂年間第一大才子 編修永樂大典 功不可沒 但是前腳向建文帝表忠心 後腳就去抱朱棣的大腿 算是個投機分子 後期也算站對了隊伍 但是卻不是個玩政治的料 鋒芒太過外露 不懂得隱忍 不懂得參悟皇帝的心思 永樂年間立太子幾乎成了成太子黨的肉盾 永樂大典剛修完就被活活凍死 總體來說 作為大才子 這個人肯定比我們九成的人都聰明 眼光也算正確 但細節上抓不住領導的心思 過於急躁


大才子啊,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永樂大典》的總編輯。當然大才子為官嘛,就文人脾氣太重了點,最後被下大牢給凍死了。感覺有點點像紀曉嵐啊,不過紀曉嵐會裝孫子一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