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曾指不少研究项目因此中断。

持续半年的修例风波席卷本港教育界,大学所受创伤尤为严重,除教学工作外,科研进度亦受阻。据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属下的研究资助局,已初步容许受影响的科研项目延期提交结果。有大学高层坦言是次后遗症令科研工作「输时间、没仪器」,更有人透露,事件阴霾下,申请科大下年度研究生的人数大减三成,「尖子人数锐减,对香港科研的长远发展恐有影响。」

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衞炳江。资料图片

多所大学11月在示威冲击中遭到波及,理工大学、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均有实验室设备和化学物品被毁被盗。理大曾指不少研究项目因此中断,副校长(科研发展)衞炳江向《星岛日报》表示,受影响项目数量目前难以估计,「因现时未完全开放校园,教授们尚未点算和上报受影响情况。」

据衞炳江了解,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和医疗及社会科学院等,由于研究须用到小鼠等动物作实验,研究员唯有在校园封闭时仍每日进校照顾喂饲。「不过如果项目是牵涉细胞的量度、收集数据等,无能为力,只要遗漏一天数据,整个项目就要从头再来。」有在理大工作近5年的内地研究员指,实验室内进行科研项目进度落后四成,「研究不止是实验,亦有文字和数据分折工作,这个多月以来到深圳的合作机构进行,尚算能平衡,但预计要加班赶进度。」

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衞炳江。资料图片

衞炳江的研究项目在冲突发生前已「北上」,移师理大深圳研究院的实验室进行,未有受到太大影响。他坦言事件对大学科研带来最大的后遗症,是令科研工作「输时间、没仪器」。本身是研资局委员的他透露,早前已有人动议科研资助项目延期提交结果,「所有委员的意见都倾向支持」,相信将会落实。

对于不能延期的科研项目,例如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火星相机」的项目,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容启亮庆幸在校园封锁前一日,将部分仪器搬移到家中,「校园未开放期间,每日有3、4名研究员到我家中工作,我们的进度没有落后,不算受到严重影响。」同样有参与相关项目的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教授吴波,就指团队十多名学生及研究员之中,有10人来自内地和东南亚地区,但他们都在港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理大副校长(科研发展)衞炳江。资料图片

然而,在示威浪潮中并非处于风暴中心的科技大学,有消息人士表示,内地来港作交换的研究生,在初期撤离香港后,其所属单位以人身安全为由,不允许他们再来港,影响科研,并称在大学冲击的阴霾下,申请科大下年度的研究生人数跌了约三成左右。

内地来港到科大作交换的研究生,在撤离香港后,其所属单位以人身安全为由,不允许他们再来港。资料图片

他坦言,本港大学研究学位向来僧多粥少,即使申请学位人数减少,也不会出现学位没人读的情况。「但尖子的数量锐减,变相可供大学挑选的顶尖人才减少,收生质素未能有保证,对香港科研的长远发展恐有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