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我们平台发过文章《

  “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是什么意思?

  》,今天看到有一位朋友留言,问:“京采育,怯马桥,不睁眼的青云店。”这句谚语怎么解释?

  关于:“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京、怯是从北京人角度去谈,跟北京口音一样的就是京口音,跟北京口音不一样的,北京人就称怯。涿州虽然与良乡相比,离北京城远,但说话还是北京口音,而良乡虽离北京近,反而说的地方口音,与北京口音不同。

  这涿州是一个交通要道。尤其清军入关后,认为反叛主要出自南方,而南方要打进北京必须经过涿州。所以清政府派了一部分八旗兵去驻防。八旗兵说的汉语都是北京口音。而良乡虽离北京近,但那里没有八旗兵驻防,一直是当地人居住,所以说话有地方口音,与北京口音不同。

  关于不开眼的房山县,是因为房山是山区,缺水。所以从外边开,房山县城没有排水眼,实际上房山县城的排水眼的开在城内,这样建城墙的目的是为了水不外流,而是流在房山县城内。不开眼指的是对外城墙上没有排水眼。

  关于北京谚语:“京采育,怯马桥,不睁眼(一般也说不开眼)的青云店。”是套用“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这句话来的,估计应该是之后流传的。

  “京采育,怯马桥,不开眼的青云店。”的意思跟“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比较接近。此问题我也请教了老北京民俗专家一把驳克枪赵老师,所以我此文的主要观点基本都是赵老师给提供的,在此表示感谢。

  采育,位于京津冀交汇处,是一个主要的交通要道。采育是出入京城,东去天津,南下宁沪杭的重要门户。乾隆皇帝在巡视畿辅路过采育的时候,留诗赞曰:“京南采育富庶村,厥名采育里”。

  采育相比马桥,也是比北京城远。采育距离北京有百十里地,而马桥离北京城很近,只有四五十里地。采育那的人说话就是北京口音,而马桥那的人说话地方口音就比较重。为什么离北京远的说北京口音,相反离的近的反而说的地方口音很浓呢?

  这是因为采育基本是外来人口组成,一是明朝的时候,就从山西迁移了很多人到那里居住。我个人怀疑就是跟传说的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有关。赵老师考察了当地的地名,比如里城村、大同村、山西营村等等,估计就是山西等地移民起的地名。

  到了清军入关,因为那里是军事要地,就派了八旗兵驻扎,这点跟涿州 一样。目前当地一些地名就与八旗兵驻扎有关,如东营村、南营村、西营村、北营村、指挥营村等。因为八旗兵说的汉语就是北京口音,而当地也是外来移民组成,并无当地方言,这样北京口音就在当地流行。

  关于怯马桥,意思跟说怯良乡一样,因为马桥虽离北京城很近,但那里不像采育那样,有山西等地移民,也没有派去的八旗兵驻扎,那里就是当地人,自然就有不同与北京的地方口音。

  关于说不开眼的青云店或不睁眼的青云店,这句很可能是仿照不开眼的房山县来的,但房山县有县城,是指城墙对外这面没有排水眼。但青云店不同,青云店没有城墙。至于这句不开眼的青云店怎么来的,因为是民间谚语,也没书籍记载。赵老师还问过青云店当地人,当地人对这句话很反感,但也不知道这句话怎么来的。

  所以青云店的问题,我们只能靠推测了。

  我先给大家发青云店一句顺口溜,比较好的反映了青云店的主要情况,当地老字号也都涉及到了。顺口溜是这样的:

  青云店两头翘,北头有座真武庙,

  真武庙前有口井,路东就是德兴永。

  德兴永是东烧锅,烧出酒来真好喝。

  烧锅掌柜唐北臣,唐北臣好打牌,

  少东家就叫张巨才。梁财迷又叫梁靳嘞,

  大靳嘞卖瓜子,说话办事好维人。

  好维人真叫行,界呲就是何万隆,

  何万隆是土匪,当土匪真来钱,别人死活他不管。

  “德胜栈”真有钱,结交官匪王廷全,

  “大德兴”是西烧锅,西烧锅开的晚,掌柜就是刘子全,刘子全不简单。界呲就是泰山馆,泰山馆真可怜,妈妈炒菜儿子端。

  以上这句当地青云店流传的顺口溜,基本说了青云店的寺庙和老字号。青云店这地方水土不错,粮食蔬菜等都能自给自足。加上这地方寺庙和商家等都很齐全,一般人是不用去外地购买什么。而相对说采育和马桥,离青云店不远,但这两地方人一般总有些人外出,尤其采育跟北京联系比较多。而青云店的人就很少外出,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自给自足,不用外出。因此外边人就称呼不开眼的青云店。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