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書院大門

中嶽嵩陽寺碑亭

《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

嵩陽書院先聖殿

嵩陽書院道統祠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峯下,因坐落於嵩山之陽,故名。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唐弘道元年(683年)春、冬,高宗兩訪潘師正,以嵩陽觀為行宮。五代後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年)進士龐式曾在嵩陽觀聚徒講學,後周時改名太乙書院,宋至道年間(995~997年)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子史,置校官,生徒數百人。宋景祐二年(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並設院長掌理院務,撥學田百畝以供開支。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一時聲名大振。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書院更名承天宮,明重修後復改為嵩陽書院,並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縣葉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耿介又復興書院並增建修補。耿介親自執教,傳旨授業,成績顯著。嵩陽書院經金、元、明、清多次增補修建,規模逐漸形成,佈局日趨嚴整。特別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先後修建了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道統祠、博約齋、三益齋,並增設場垣。

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緻,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5進,廊廡俱全。最前為捲棚大門3間,其後依次為先聖殿、講堂、道統祠、藏經樓。中軸線兩側的配房有「程朱祠」、「麗澤堂」、書舍、學齋等。嵩陽書院的建築與寺院不同,它多為滾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現有房舍100餘間,面積l萬餘平方米。

書院內原有古柏3株,其中l株已毀,僅餘2株稱「大將軍柏」、「二將軍柏」,其樹齡4000年以上。院內還保存有《明登封縣圖碑》等數十通碑刻,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

唐碑由基座、碑身、碑額、雲盤、碑背五層雕石組成。唐天寶三年(744年)二月五日立,通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雄偉壯觀,為河南最大的石碑。碑額題「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12個篆字。碑文末行「天寶三載二月五日建」九字亦作篆體。《金石萃編》說此「碑本八分書,獨題年處作小篆,亦它碑所罕有也」。碑文25行,行53字,內容主要記述唐玄宗李隆基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命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煉丹九轉的故事。被世人罵為「口密腹劍」的奸相李林甫撰文,著名書法家徐浩八分隸書,字態端正,一絲不苟,堪稱唐隸上乘作品。清景日昣《說嵩》評此碑「筆法遒雅,姿態橫生」,「世狀其法『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徐書刻石存極少,獨嵩陽書院大唐碑字跡保存完好,為世人珍貴。

此碑還以雕刻精美而稱著。長方形碑座四面刻有10個窟龕,前後各三,兩側各二。龕內各有1座高浮雕武士像,均高舉一手,另一手或握蛇、或提魚、或執蟾、或拿兵器……鼓目凸腹,開襠丁步,筋肌突暴,姿態威武。龕外平面上線刻童子與卷草。碑首分三層,下層為額文,額文兩邊浮雕雙龍和麒麟;中層為兩石並砌承託龍珠的雲盤,盤身遍刻大朵雲氣圖案;上層為碑背,雕有巨大工細的二龍戲珠,此裝飾既調和了碑首調的氛圍,又平衡了碑頂的重心,使整個碑身牢固穩健。該碑石質細膩,雖歷經1250多年的陽光暴曬,風雨侵襲,至今碑面依然光滑,烏黑油亮。唐代的文化藝術開元盛世以後,發展到成熟階段。嵩陽書院大唐碑的雕刻藝術正處在這一成熟階段的頂峯。因而在唐代石刻中,更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