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柏梁老師就如何看待書法、碑帖、名家與學法答返 回時間: 2010-11-05

王鐸王獻之索靖虞世南王導原文地址:喬柏梁老師就如何看待書法、碑帖、名家與學法答張朝暉問之二作者:bailiang喬柏梁老師就如何看待書法、碑帖、名家與學法答張朝暉問之二張問:按喬老師的意思,學習草書需要先有一些章草的功底,那你說章草應該學什麼好呢?王羲之寫過章草嗎?王蘧常的章草如何?喬答:我的意見,學習章草要用最基礎的本子,還是三國時皇象的《急就章》,筆力強健,字法規範,典雅瑰麗,斐然成章。此本有啟功收藏的松江本的印刷本,記得是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的,效果甚好,極便於學。西晉征西將軍索靖的《月儀帖》也是古人十分重視的,骨力十分勁健,鐵畫銀鉤,剛猛力大,字勢峻險,富有奇趣。但不易找到好的臨本,要做些努力來找到善本。現在書店有白立獻主編的《章草作品選》,試圖將歷史上最優秀的章草作品一網打盡,內中收錄了索靖的《月儀帖》,衛瓘的《文武帖》、宋克、鄧文原與趙孟畹摹都本駝隆罰俺憑罰褂寫骶傅摹凍鍪λ獺罰褪槍使┪鐫菏詹氐惱婕1荊啦皇な鍘A磽猓魑笮凸ぞ呤椋褂小墩虜荽蟮洹罰遣捎玫惱障嘀瓢嫻募際醯旨2⒉皇д媯啾閿謔褂謾5貝耐蹀境R彩譴笫度宋錚惱虜鶯懿淮看猓佑興暗囊恍┰脖時北某煞鄭Я蘇庋惱虜菔樾醋植簧蹙⒗綣約涸詒柿ι咸藕瘢梢圓握眨揮λ姥ВЧ炊緩謾王羲之的《豹奴帖》很標準,這個帖子好,自古以來無人懷疑,通觀二王法帖,也就是這麼一個章草帖,所以十分寶貴。張芝本來是章草大師,是王羲之學習的對象,可以說是王羲之私淑的老師,但他的真跡一件沒有,刻帖也不可靠,實在沒有辦法。刻帖中傳為他名下的帖也很好,但大半帶有今草的痕迹,不是完全的章草,可以參學,但不宜過分認真,指實了說是張芝的風格現在還不能確定。他的《終年帖》和《冠軍帖》都可以學,便不必一定說是張芝的書法,總覺裡面帶有唐人張旭的影子。《八月九日帖》的章草古味淳厚,可以先行學它,一定會得其古意的。至於今草我認為學習王羲之草書還是關鍵中的關鍵,上通張芝,中接魏與西晉,下開晉唐。王羲之的習慣比較緊張,張芝或者說帶有張旭影子的草書更為開張豁達則是真的。因為張芝是專攻草書,所以為草聖,王羲之是全能型的,所以稱宗師。yishujia.findart.com.cn張問:喬老師的意思是一定要學張芝、索靖、王羲之這些很古的古人的,即使得不到真跡也要學習下真跡下一等的刻帖,您有沒有考慮到現存真跡很多的宋四家,像米芾這樣有許多傳世作品的書家你怎麼看呢?喬答:這個問題涉及到對書法這種藝術的價值品評。書法比任何一種藝術更強調師法古,所謂師法古前人一般都會上溯到張、索、王這一級的大師,很少人認為宋四家有多麼地古厚,實際上宋四家也未達到他們的高度,只是形成了各自的特點,並不能確實地古厚起來。我還有一個看法,就是你要學習某一家的書法,一定不能直奔這一家,要多去體會他的老師的東西,即使你真要學習米芾,也要先去王羲之那裡討生活,打下了王羲之的根底,再來進入米家,十之八九也會有所收穫,因為米芾說過,「書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他也是學晉人的。書法史上說,謝安不重小王書,何意也?就是說謝安看到了王獻之的字不如王羲之那麼古雅,淳厚。站在他的立場上這種態度是很客觀的。如果你直奔米芾這一家,怎麼學也不會到位,現代很多學米者都在徬徨而不進大多數原因僅止於此。yishujia.findart.com.cn就拿草書來說,你要能把《十七帖》與《二月八日帖》這一路的書風反覆咀嚼,來個合而並之,就是最了不起的了。如果再以孫過庭作為中介的話更好,因為是墨跡。《十七帖》是筆短意長的一路,《冠軍帖》、《二月八日帖》是筆長意長的一路,各有可觀。《書譜》也是筆短意長的一路,但不如王羲之字那麼端莊、典雅而瑰麗。我本人不太喜歡《中秋帖》那種感覺,不太清爽。也不能說誰更高級一些,其實二王都認為張芝那樣的更高級。張芝的氣力更大,所以能夠「弘毅」,這是王獻之勸說王羲之「改體」的核心意思。因為獻之是越過乃父向張芝取法的!但也能夠看出獻之有的帖子的字也不太到位,筆力尚嫌不足。但其取法的方向畢竟是向羲之的老師,所以還能有自己的面目。這個自己的面目就是張芝的東西在獻之身上的體現,後來發展為一筆書。《中秋帖》就是典型的米芾造的一筆書,去掉了王獻之《十二月割制帖》中的幾個字。獻之是有意地要返回到張芝的那種狀態中去,惜其年不予壽,所以不能十分到位,否則真有「勝父」之處。如學《十七帖》建議你多注意那些方起筆的地方,還有側鋒以取妍之處。所謂方圓兼備、正側互用、粗細變化、大小不同是也。《書譜》比較挺拔而勁利,不如王羲之那麼端莊而溫雅,也有它的不足。但是在沒有更好墨跡的情況下,《書譜》的學習是可行的,而且易出成效,比學王鐸還要古雅。但如把《書譜》的風格變成大草也算是一種革新了。yishujia.findart.com.cn張問:喬老師好像很重視篆書,能講一講這裡邊的意義究竟何在嗎?對於我學草書有什麼意義嗎?喬答:不只是我重視篆書,篆書本來就應當受到重視。中華文明的文字史如果說有三千年的話,篆書一種就獨佔兩千多年。所以單說篆、隸、真、行、草,好像五種書體並重,對於篆書是不公平的,它是後世其它一切書體的祖宗。後人學習其它書體首學篆書主要是師法古的作用。我見過很多學習顏體的書家,都不能達到顏的高度,實在因為沒有篆書的基礎,顏真卿雖然不寫篆書,他的楷書中的篆書意味是很濃厚的,必要先學了篆書,對於中鋒用筆的理路、一切圓筆的規矩洞若觀火,再參之以楷法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沒有篆書的基礎一生都用來學顏也得不到皮毛的。所以我特別提倡學習《石鼓文》,因它是唐代大書論家張懷瓘認定的「書法之祖」,以其為師則是師法古的最好的註腳。當你對於一切的中鋒用筆都能圓融無礙,方筆和側鋒也就有了徹底的認識,方圓互用不成問題,實質上的書法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大半了。yishujia.findart.com.cn張問:你覺得八大山人(朱耷)的字怎麼樣?我在他身上下過功夫,他不就是用篆筆寫的草書嗎?喬答:你說得不錯,他確實是用篆法寫的草書。他最有特點了,全用篆法寫行草,而篆書卻不真好,也有意思。是別一路的風格。不求粗細變化,亦不重方圓兼備、正側互用,是另路的風格。他是很有個性的,只寫自己,不求人說好。這是特殊的一種書家,我叫做可以參看,不便取法。自明清以來,人們就認為書法走向軟弱,沒有力度,所以有識之士總想振衰起伏,用篆書來代替疲軟的行草實是開風氣之先者。啟老特別重視八大,是有道理的,他本人沒有篆書的功底,看見八大那麼厚實的篆書功底,他很羨慕,但是沒有學到多少八大的東西。弘一大師李叔同也有意學的這一路,只是更加隱蔽。其特點是有圓無方,只轉不折,粗細均勻,不求特色。八大在他的時代里是個革命性的書家,後來的我們看他就有了不同的眼光。那是一種心態的反映,最是難以學其精髓的。如果你學哪一路風格的話,一學就像,人們就會認為你是某一家學派的傳人,你學這種無風格的風格,誰也不會認你,反而很麻煩,只有心性到了這種地步,對於人生世態淡到了極致,才有可能得到東西,到那時已經人書俱老了。僧人慾求解脫,其法本就不在世間,故而能有脫俗之舉,你要生活於世間,求取藝術上的進步,只可先在書藝上求取進步,到得人生有了那般境界時,只要稍微地靠一下也就可以過去,否則以入世之心學習世外之書,就是個矛盾體,很難有個了決。這當然只是我個人的愚見。要想有所收穫,一定是有所取捨。此消彼長,否極泰來。能夠抓住什麼是什麼,要真正找到藝術上的理由與自己個性的理由。張問:喬老師看我的字有什麼缺點,我給你幾幅作品,麻煩給點評一下。喬答:你以前的作品很是輕靈,那種輕靈的筆法寫好了也不錯的。主要是要自然,毛主席已經寫出了他自己的自然之境。你用「舉重若輕」這個詞來評價毛體用得特別好。那些作品好像是更多地受到了毛體的影響,但大小字的安排不夠精到。這次的幾幅可能是因為我推崇篆書的關係,很注意了篆意在草字中的作用。優點是比較熟練,均能一氣呵成。缺點是用筆稍嫌單調,每一筆的用筆方向不夠明確,米芾說字有八面,要求八面出鋒,這一點要十分注意,學習古人之書要觀其下筆處,才能得其神韻。你的筆下有一種發肉的感覺,圓而不利,不太精警,可能是受到王蘧常的章草的影響。就是不夠乾脆利落,有些拖沓。大凡寫草以多用筆鋒者為上,多用鋒腰就會是這樣。當你壓得太狠時就形成了重重的一塊,當需要筆鋒時提不起來,反而容易散鋒,所以粗細對比不是很明顯,這就要看怎麼調配了。我的意見先不要寫太大的字,也不寫太小的字,只在中字上用功夫,一二寸之間即可,熟練以後再行擴大或者縮小。我所理解的厚重還要不失自然,若為了厚重而厚重就不好了。yishujia.findart.com.cn張問:喬老師再說一說厚重、古厚這類詞的意思,是說筆畫粗大一些就好嗎?如果能舉些古帖的例子更好。喬答:《十七帖》又厚重又自然,確實了不起,但若也要說點不足的話,就是不如張芝的開張,舒闊。實際上點畫很細的字也能寫得很厚重,厚重不是指的粗重。厚重主要指的是筆力甚大,能夠力透紙背。有的篆書的筆畫並不太粗 ,但很是古厚有力。粗重不太好。在用筆上這就是古人說的錐畫沙法與印印泥法。前者是細而勁者,後者是粗而重者。善書者在於能於其間進行調和,使其變化莫測,如同風來雲去電閃雷鳴。我說的印印泥法就是《張遷碑》、《鮮於璜碑》那樣的筆法,其實古已有之,《大盂鼎》時就有了,只是不成風格,這種筆法不是太難。實在我以為錐畫沙法較難,應從《禮器碑》中體會,再就是晉唐小楷中的感覺也重要。你對印印泥法的體會大體可以,對於錐畫沙法尚少體會。我之所以看重篆隸,就是想要由源及流。而不是像有些書家發表得最多的意見,叫做上溯法,他們往往要從唐楷上溯到王羲之,卻未見有成功者。順流而下實是最簡單方便的法門,但開始即走向高古,非從師難以得門;上溯是最艱難不便的方法,故而大多數人願從此進,但不見其出而成家。我對於唐楷從來不敢輕視,歐、虞、褚、顏都學。可是時人包括所謂成家者,大都不願於唐楷上下功夫,好像只有小孩子才學的東西,這種觀點十分有害,唐楷自有他的意義,尤其唐楷的骨架是很要緊的,如無把握就會立不起來。寫行寫草這都是關鍵的一環,無論如何繞不過去。還有魏碑的東西,我以為唐楷對於魏碑、隋碑也有它的繼承,像《張猛龍碑》和歐陽詢之間就有繼承關係,隋《龍藏寺碑》和褚遂良之間也是這種繼承關係。另外,虞世南更是直接承襲王羲之、王獻之而來。我的博克里現在有的魏碑體是《張玄墓誌》、《張猛龍碑》的臨作,還有顏真卿、禇遂良的臨作,你可以大概地看一下,以後再上傳一點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臨作和對歐陽詢的部分臨作,蜜蜂採集百花才能釀成蜂蜜,學書者也要有蜜蜂的勤奮和那種廣采博收的精神,不能畫地為牢,自我限制。能否學好是一回事,根本不學又是一回事,再找出種種理由來拒絕學習就更不應該了。其實篆隸楷是靜態的書體,它們是動態的行草的基礎,這些基礎都要打好的。所以所謂草聖不是白當的,他的基本功相當全面,只是不露痕迹而已。唐人不管怎麼說還有向魏晉學習的空氣,現在是什麼都沒有了,只有老子天下第一了。yishujia.findart.com.cn張問:喬老師說的我有點明白了,用筆還是最重要的,其次才談到結字和章法。除了錐畫沙法和印印泥法還要注意哪些地方呢?喬答:就用筆而言,一個是粗細,一個是輕重,也就是深淺,還有更關鍵的一點是方向。我發現你的字對於古人把筆用鋒的方向還不是很注意,米芾說字有八面,是指的用鋒的方向需要不斷地調整。所謂觀其下筆處,實為重要。即上下左右左上右下右上左下等等。表現在用筆上即筆管要有一種搖動感。寫小字時看不出來,寫大字時就明顯了。堅持逆鋒用筆,即筆管的傾斜度與點畫的前進方向保持相反。對於起筆時的方圓用筆的方向自己要細心把握,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你現在的用鋒的方向還是單一,少變化,下筆處總是一樣,沒有照顧到方向的變化,過於規律化。唐楷看上去好像特別規律,內在的變化是很豐富的,所謂的「永字八法」即指此也,不是說一個「永」字如何,而是指的用筆的方向與力量的調配,只是用一個「永」字便於直觀地把握,要細心領會才是。不要被表面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有一本《歷代墨跡大觀》,可以專心研究一下,專註意其下筆處,當變則變,不要表面變化萬千,實則拘泥保守,一成下變,那樣做不是真的書家的態度。古人一再講要明其勢,魏晉及其以前的古人專講筆勢,不太論及筆法,就是特別關心筆與筆之間的連帶關係,方向一對連帶關係自然正確。所謂自然是順字之本體的自然,不是自己怎麼寫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一路下去不是真的自然。yishujia.findart.com.cn張問:喬老師說得很明白,非常感謝。王鐸的字你覺得怎樣 ?日本書界有人說「小王勝大王」,可以這樣理解嗎?喬答:王鐸的字是真正的帖學代表。在現代書家看來,王鐸是一尊神,是有一定道理的。王鐸對於閣帖那是下過大力的,自己說,「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我很相信。他用大力學習閣帖,然後將其付諸墨跡。他又對於用墨發展出一套自己的辦法,使得墨彩淋漓,不能不讓人歡喜雀躍,他的存世作品又多,給人的感覺彷彿書聖回來了。但要從氣質格調上來講,還是不能與書聖同日而語,他畢竟學的是刻帖,一般來講,刻石與刻帖總是會顯得刻板一些,像王鐸的字就有明顯的痕迹。啟老所說的「透過刀鋒看筆鋒」的話,正是針對的這樣的學習閣帖者。對於墨跡本身比較清楚的,與其時代近者為董其昌,董其昌是很懂得處理墨跡的,所以那麼清麗而靈動。通常來講,刻石、刻帖較古,聽以古樸而力大;墨跡多是近人所書,所以清麗有餘而筆力不足。我告訴你,董其昌家藏很多著名法帖,不會不知筆法,他可不比王鐸差。董是直接繼承南朝的所謂文採風流,又大量參照了米芾的作品,在上遙遙相接於梁武帝,與南朝風流頗有一致之處。但是近人多不及此。我對於王鐸的研究還不甚多,我的學生里沒有學習草書的,所以沒有考慮過教習草書,以後當對王鐸下些功夫,這也是時代的要求。張問:喬老師還談到過魏晉殘紙,哪些是好的,具有經典性的,能跟經典一樣對待嗎?喬答:我對於殘紙的看法是不能當成經典看,只取其有利於我者。你看《濟白帖》第一行「五月二日濟白」這幾個字。一看就有一種砸下來的感覺,筆力十分了得。後面的字畫較細,但是再細的筆畫都能力透紙背。這種用筆與唐摹《萬歲通天帖》是一致的,所以說是王氏一門書法的關鍵的體現。就是古人說的一拓直下法。我的原則是殘紙的東西不能完全當經典看,取其有用者,棄其無用者也。張問:這兩年曾鞏的《局事帖》等炒到了上億,黃庭堅的《砥柱銘》聽說是四億,這是否意味著書法在升值?喬答:我不這樣看。《局事帖》其實比較一般,不是太了不起的東西,主要因為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十分了得。還有一個原因是,唐人的手札也是絕無僅有的東西了。這叫物以稀為貴,盛世玩古懂的意思。《砥柱銘》在拍賣之前我就在保利大廈看過預展,我陪了它一天,是黃庭堅的東西當無問題,但也不是特別地精,病筆也還是有的。從他的行書角度看,不如《松風閣詩》精到。但是文章很長,一氣呵成,極不容易,在黃氏的作品裡也算是極品吧。至於是否作為法帖,尚有問題。至少我不會學它。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學書者,不要看到太多的附加價值,只把書法法度作為唯一的追求,則書事在當代尚可有望。你一定記得王導衣帶過江的故事。我通過這種拍賣的行為看到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對於書法碑帖的重視程度確實在提高,這從長遠來看也許不是壞事。東晉丞相王導在逃往江南的時候,把鍾繇的《宣示表》帶在身上,一路於喪亂之中仍不忘記書法,才有了東晉的王羲之的大放異彩的傳承。古人看待書法同於生命,四億也不及生命珍貴,是不是?古人有言「不拘形式,貴在堅持;不圖舒適,貴在吃苦;不憑感覺,貴在有度;不比闊氣,貴在知足。」這是昔賢談養生的話,也可用在學書上。祝你學習順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