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日,扈志生老師站在教室裏,帶領唯一一名學生孫曉峯複習功課。“團結和諧,務實拼搏”四個醒目的黃紙紅字粘貼在斑駁的牆上。一套老舊的辦公桌椅,一套九成新的鋼製課桌椅,和一個不到一平方米的黑板,組成了這個辦公室和教室的全部。

早上七點剛過,開原市蓮花鎮硯臺小學扈志生老師走出家門,接上學生孫曉峯,一同走向學校,開始新學期的工作和學習。

開原市蓮花鎮硯臺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進出村子只有兩條土路,村民以務農爲生。硯臺學校共有六間教室,與村委會只有一牆之隔。

硯臺小學曾經最多接收一百多名學生,有七八位老師。從2002年開始,村裏的生源逐漸減少,教師也陸續離開崗位,直到2017年9月,扈志生成爲了唯一一位老師,孫曉峯也成爲了唯一的一名學生。

三月初的北方依然寒風料峭,經歷了一個寒冬的洗禮,教室裏溫度已經跌至零下七八度。扈志生生起爐火,才讓教室裏有了一絲暖氣。“生爐子煙大,嗆得慌,你先出去玩會兒!”扈志生對孫曉峯說。即便是生起了爐火,可房間裏也只有零上十度上下,扈志生每說一句話都能看到一縷哈氣。

“曉峯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但老人身體不好,她這孩子身體也不好,所以只能留在這上學。”說起孫曉峯家裏的情況,扈志生瞭如指掌。

雖然整座小學裏只有師生兩人,但扈志生絲毫不敢怠慢,語文、數學、體育……一天六節課有序地安排在每個工作日。“曉鋒在硯臺小學讀書,但她的課程設置和開原蓮花中心小學是相同的,該有的咱們都有。” 扈志生說。

因爲是週一,扈志生從桌子裏拿出國旗,一邊走一邊招呼在院子裏玩耍的孫曉峯。兩個人站在國旗下,開始了一場簡短而又嚴肅的升國旗儀式。

升旗儀式結束,教室裏的煤煙也漸漸散去,兩人回到教室。“新教材還沒到村子裏,咱們複習上學期的功課吧。”扈志生一邊說一邊修整好破損的教具,帶領孫曉峯複習功課。

1985年,扈志生初中畢業後成爲了一名小學教師。從硯臺小學考到鎮裏的蓮花中學,再回到硯臺小學教書,扈志生說這“硯臺”好像一個“磨盤”,轉這一圈就是一輩子。

生源少,學校費用支出也少,這幾年學校的財務支出基本是零。學生的桌椅、部分教具、窗戶上的塑料布都是愛心人士捐贈的。雖然條件艱苦,但校園內環境依然整潔,在扈志生心裏,學校是另一個家。

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堅守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扈志生需要面對生活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

幾年前,扈志生的女兒和兒子都考上了大學,家裏開銷激增,爲了改善拮据的生活,扈志生選擇在寒暑假的時候外出打工補貼家用。扈志生在工地當過小工,扛過沙子水泥、還做過電工。

然而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裏,扈志生教出了超過三百名孩子,硯臺村裏的幾波年輕人幾乎都是他的學生,桃李芬芳。扈志生對教育事業的堅守也影響着他的兩個孩子:女兒和兒子從小努力讀書,如今,女兒也在蓮花鎮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兒子在營口成爲了一名人民教師。看着孩子們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扈志生打心眼裏高興。

“未來三年,如果沒有新生入學,學校可能就要關閉了。”談到未來的話題,扈志生並沒有避諱,雖然未來可能會隨着學校的關閉而離開教育崗位,但看到那麼多孩子從山裏走出去,學到更多的知識,扈志生心滿意足。

在鄉村從教近30個年頭,扈志生對教育的熱愛已經成爲了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不管以後怎麼樣,只要孩子們還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做下去,到我走不動,講不動爲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