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 蒙 古 nèi měng gǔ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首府呼和浩特,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歐亞大陸內部,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國境線長4200公里。內蒙古全區面積為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2014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主要分佈有漢族、蒙古族,以及滿、回、達斡爾、鄂溫克等49個民族,民族眾多。轄9個地級市、3盟,共計22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17個縣、49旗、自治旗。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內蒙古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市區之一。2005年全自治區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GDP超過中國大陸平均水平。邊境口岸眾多,與京津冀、東北、西北經濟技術合作關係密切,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區。[1]中文名稱內蒙古自治區外文名稱Inner Mongoliaautonomous region別名內蒙行政區類別自治區所屬地區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下轄地區9個地級市&3個盟政府駐地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敕勒川大街1號電話區號(+86)0470 ~0482地理位置(97°E~126°E;37°N~53°N)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人口2504.8萬人(2014年常住人口)方言蒙古語內蒙古方言、漢語(官話、晉語)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著名景點成吉思汗陵,呼倫貝爾草原,額濟納胡楊林,阿爾山天池等機場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包頭機場、滿洲裏機場、通遼機場等火車站呼和浩特站、包頭站、赤峯站、通遼站等車牌代碼蒙A-蒙M地區生產總值17769.5億元(2014年)人均生產總值71044元(2014年)名字來源內札薩克蒙古高等學府內蒙古大學等所屬經濟分區中國中部經濟區所屬氣候分區大部屬北方地區 小部屬東北地區黨委書記王君自治區主席巴特爾目錄1名稱2歷史史前歷史遼金以前遼金時期元朝時期明朝時期清治時期中華民國解放後3行政區劃4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土壤地形地勢氣候特徵河流水文5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畜牧資源森林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6人口民族人口民族7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8交通運輸公路交通鐵路交通民航運輸9政治10文化藝術民族風情民間文化語言方言民族文字11社會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事業社會保障環境保護12名人名稱早在清代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

內蒙古自治區漢蒙雙文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在蒙古語中,內蒙古的名稱原來和漢語一致(鮑培轉寫:dotuγadu mongγol;西里爾寫法:дотоод монгол)。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將蒙古語名稱更改為(鮑培轉寫:?b?r mongγol;西里爾寫法:?в?р монгол),並沿用至今。其中一詞(鮑培轉寫:?b?r;西里爾寫法:?в?р)蒙古文意思是「山的陽面」即「陰山的南面」。漢語一般仍稱為「內蒙古」,也有少數人稱這一地區為來源於漠南蒙古的一詞,「南蒙古」。歷史史前歷史5000多年前,內蒙古已經是仰韶文化的分佈範圍。另見遼河出土的紅山文化。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遊牧民族,如匈奴和東胡人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遊牧生活。據史記記載夏桀的兒子淳維在夏朝滅亡後北逃建匈奴,史記還籠統的介紹了淳維北遁後匈奴千餘年的歷史。「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考證認為,早在商初東胡就活動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說法的旁證。戰國後期,燕國、趙國、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

秦長城遺址區,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陰山山脈南部定居。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打敗林胡、樓煩這兩個遊牧民族之後,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建雲中城。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後,構築「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赤峯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寧城。東胡之後往北遷移。秦國的北部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成為西部霸主。遼金以前參見:匈奴、長城、鮮卑、突厥、契丹匈奴冒頓單於在奪取單於之位後,公元前206年滅了東胡,並對漢朝產生威脅。匈奴帝國疆域十分廣闊,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內蒙古地成為了匈奴與中原王朝爭奪的焦點。

河套地區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烏桓山和鮮卑山都在今天的內蒙古境內。東漢末年,烏桓部落被曹操攻克,烏桓山便不見於史籍。匈奴勢力期間兩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漸北遷、西遷。南匈奴逐漸內徙,後在五胡亂華期間被消滅。秦始皇修築萬裏長城,連接和增建加固從前各國的長城,以防禦匈奴。陰山山脈南部,如雲中郡,是邊防重鎮。兩漢時修築漢長城並且對匈奴的三百戰爭最終取勝,漢朝全盛時,在今天的漠南地區置五原郡、朔方郡,轄境相當於今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一帶。著名將領呂布就出生於此。鮮卑起源於遼東塞外鮮卑山,後主要活動於內蒙古東部科爾沁右翼中旗哈古勒河附近。內蒙古是兩晉南北朝時期胡人遷入中原的主要發起地之一。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拓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北齊、北周和隋唐時突厥勢力左右蒙古高原。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內戰中戰敗隻身南下歸附隋朝,隋文帝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啟民政權在內蒙古建立.這個政權直轄於隋朝中央政府。隋朝與啟民政權保持著密切的宗藩關係和使臣往來。隋煬帝曾先後兩次親自出塞北巡,開中原王朝皇帝親臨塞北藩屬政權巡視的先例。隋大業七年(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暫的控制了大約今內外蒙古全境。

東突厥唐太宗時,突厥頡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結渭水之盟。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在定襄(今內蒙古清水河縣林格爾北土城子古城),貞觀四年(630年)正月,唐將李靖率三千精騎夜襲陰山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迫使頡利可汗逃遁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被俘,東突厥亡。唐軍把頡利帶到長安,頡利可汗後投降唐朝,老死長安。唐朝在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646年,唐朝聯合回紇等鐵勒部落,擊滅薛延陀。由燕然都護府管理鐵勒故地,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650年,唐朝軍隊俘車鼻可汗,突厥故土盡為唐有。唐高宗設瀚海都護府(後改為單于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佔領雲中故城,單于都護府廢除。唐代天寶元年(742年)將雲州改為雲中(今山西大同市),轄境約是今日的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乾元元年(758年)雲中再改為雲州。唐安史之亂後,內蒙古地西部為回鶻國控制,以明教為國教。東部為興起的契丹人的勢力範圍。遼金時期參見:遼朝、蒙古汗國五代十國初柔然人的一支後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於907年創立了契丹部族政權,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更國號為遼國,期間在今內蒙古赤峯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個都城上京。遼代「豐州」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遼被金滅了之後,蒙兀室韋人的一個小小分支的後裔蒙古人進入這一地區,金內蒙古的大部地區還是屬於金國的範圍。在雲中一帶生活的是突厥支的汪古。元朝時期參見: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嶺北行省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54年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遷都大都前的上都(開平城)就在今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

中書省漠北地區是初期蒙古帝國的核心地,帝國初期首都就在漠北的哈拉和林。1260年,蒙哥汗死後,留守首都的阿里不哥被蒙古本土的貴族推舉為大汗,據有漠北。而忽必烈聞訊後,也在開平自立為大汗,據有漠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戰,歷時四年之久。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不久逝世,或謂遭忽必烈毒殺。漠北、漠南盡為忽必烈所有。由於忽必烈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基礎都在漠南地(今內蒙古)﹐因此不再以和林為都城﹐而遷都於燕京,並改稱大都。由於政治中心南移﹐漠北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鎮守。後改為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省會和林,管轄範圍大概為今內蒙古北部、蒙古國全境、西伯利亞南部。而今天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通遼市屬於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西部一部分土地屬於甘肅行省,中部一小部分直轄於行中書省。明朝時期參見:北元、韃靼、瓦剌明朝成立後元朝殘餘勢力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1388年北元覆亡之後而分裂出

明朝九邊來的韃靼和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動範圍,南部則是明軍對抗北元的前線。15世紀末,東部蒙古首領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實現「中興」。1572年,蒙古首領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並在今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遊牧過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訂立藩屬關係,阿勒坦汗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清治時期參見:後金統一漠南蒙古、盟旗制度、漠南蒙古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在1636年前後歸屬於清朝。此後,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魯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後

皇太極向清朝遣使納貢。同時,沙俄的侵略魔爪伸進了我國新疆厄魯特蒙古地區,並收買和策動厄魯特準噶爾部貴族噶爾丹等對青海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發動侵襲,清朝經過多次用兵,終於在1776年平定了準噶爾少數貴族的叛亂,重新統一了蒙古族地區。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地「兀魯斯」﹑「鄂托克」的基礎上,清政府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2]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在今呼和浩特東部新建軍事駐防城,命名為「綏遠城」,後將「歸化」、「綏遠」兩城合併為歸綏縣。清朝時漠南蒙古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內札薩克49旗分屬於6個盟。鴉片戰爭後,沙俄不僅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還攫取了各種特權,傾銷商品﹑輸出資本﹑修築鐵路﹑掠奪資源,控制蒙古地區的經濟命脈,掠

僧格林沁奪和搜刮財富。[2]1859年6月,英﹑法侵略軍進犯大沽口,駐守在那裡的2000多名蒙古族騎兵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不顧清朝政府的賣國投降命令,奮起自衛還擊。經過一晝夜激戰,擊沉敵艦4艘,斃傷敵軍400多人,打得侵略軍狼狽逃竄。[2]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蒙古族人民掀起了反對清朝政府和蒙古族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1858年,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爆發了由貧困牧民丕勒傑等領導的「獨貴龍」運動(或作「多歸輪」,蒙古語「環形」、「圈子」之意。參加「獨貴龍」的人,開會時按環形席地而坐,發表文件簽名時也依次將名字排成一個圓圈,因以得名),反抗貴族官吏的苛捐雜稅和兵差徭役。此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蒙古族人民都以「獨貴龍」的形式與統治階級不斷地展開鬥爭。內蒙古東部則有蒙古族白凌阿領導的義州﹑朝陽起義,漢、蒙古等族人民團結戰鬥,打擊了統治者。[2]中華民國辛亥革命時期,沙俄趁機勾結和支持少數封建上層和喇嘛活佛---哲布尊丹巴等在蒙古地區策動所謂「獨立」﹑「自治」,煽動民族敗類發動叛亂,妄圖藉機吞併蒙古地區。清亡之後喀爾喀蒙古走向獨立,而內蒙古則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分屬於若干省。1913年,國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為歸綏縣,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內蒙古地仍然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分屬於綏遠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寧夏省,興安省等。辛亥革命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東北和東蒙古地區。抗日戰爭期間,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曾被日本軍佔領,德王為首的羣體與日本帝國合作,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機構,管理內蒙古部分地區。20世紀30年代初,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他們網羅蒙﹑漢奸頭目,如德穆楚克棟魯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湊偽軍,建立傀儡政權,對淪陷區蒙﹑漢各族人民進行殘暴統治。[2] 日本人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本戰敗後,復稱歸綏市。解放後1947年4月23日

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後領導人檢閱人民自衛軍,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選舉烏蘭夫為自治政府主席。會議決定每年的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紀念日,包含了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黑龍江省和綏遠省的部份地區。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歸綏市,並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同年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1955年,撤銷熱河省。赤峯、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內蒙古自治區現轄9地級市,3盟,共計21市轄區,11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現今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人口約有430萬,佔中國蒙古族的大部分,全球蒙古族的一半以上。2000年後,中國政府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位於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峯市四盟市被正式納入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總體規劃。行政區劃盟市面積(km2)下轄區域地圖呼和浩特市17,224回民區、新城區、玉泉區、賽罕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武川縣、清水河縣

包頭市27,768昆都侖區、東河區、青山區、石柺區、九原區、白雲鄂博礦區、土默特右旗、固陽縣、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2,350海勃灣區、海南區、烏達區

赤峯市90,021紅山區、元寶山區、松山區、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寧城縣、敖漢旗

通遼市59,535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87,000東勝區、達拉特旗、準格爾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錦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

呼倫貝爾市263,953海拉爾區、滿洲裏市(代管扎賚諾爾區)、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阿榮旗、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

巴彥淖爾市64,000臨河區、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杭錦後旗

烏蘭察布市54,491集寧區、豐鎮市、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

興安盟59,806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突泉縣

錫林郭勒盟202,580錫林浩特市、二連浩特市、阿巴嘎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太僕寺旗、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多倫縣

阿拉善盟270,000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

[4]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內蒙古(Inner Mongolia)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內蒙古全圖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佔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5]地質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巖漿活動頻繁,

內蒙古衛星照片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1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臺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中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臺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佈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佈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慄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地形地勢全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在世

內蒙古草原映像 (5張) 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在內部結構上又有明顯差異,其中高原約佔總面積的53.4%,山地佔20.9%,丘陵佔16.4%,平原與灘川地佔8.5%,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複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佔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峯3556米。高原四周分佈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佈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佈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佈,水土流失較嚴重。氣候特徵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內蒙古草原風光 (8張)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河流水文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佈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佈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自然資源土地資源內蒙古截至2010年共有耕地549萬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24公頃,是中國人均耕地的3

農業 (8張) 倍,實際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超過800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居中國首位。內蒙古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遼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廣大的丘陵地區,有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土、黑鈣土、慄鈣土等多樣性土壤地帶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資源,從而形成自治區乃至中國北方的重要糧倉。畜牧資源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中國五大草原之首,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原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00萬公頃,佔中國草場總面積的1/4。內蒙古截至2010年共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蓋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

畜牧 (6張) 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鹼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於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於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中部和南部的乾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於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於養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乾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場很適合發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森林資源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全區森林總面積約2080萬公頃,佔中國森林總面積的11%,居中國第1位。森林覆蓋率達17.57%,高於中國13.4%的水平。森林總蓄積量12.9億立方米,

森林 (9張) 居中國第四位。樹木種類繁多,全區喬灌樹種達350多種,既有壽命長、材質堅硬的優良用材林樹種,又有耐旱耐風沙運作防護林的樹種,還有經濟樹種和列入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內蒙古森林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原始森林就佔全區林地面積的50%,林木蓄積量佔全區林地活立木蓄積量的75%以上,被譽為"祖國的綠色寶庫"。這裡盛產的興安落葉松、白樺、黑樺、色木等,均為著名的優質木材。在罕山、陰山、賀蘭山等山地也生長著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山地區的雲杉、油松、柞木、山楊林,大青山、烏拉山、蠻漢山的山楊、白樺林,賀蘭山的雲杉、松樹林以及大青溝闊葉林等,都是具有較高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樹種。人工林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僅在條件較好的平原區開展造林,而且深入河區、水土流失區及牧區進行造林。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等林種都得到較快發展。據1988年森林資源清查統計,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特別是1978年開始進行的被譽為「綠色萬裏長城」和「世界生態工程之最」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使自治區平原農區50%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牧區有35%的草庫倫得到林木保護。2008年末全區森林面積2050.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7.57%。植物資源內蒙古農作務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莜麥、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植物 (4張) 內蒙古蒐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分屬於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有24種。野生植物以山區植物最為豐富。有豐富的森林和草原植物,還有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草原共有維管束植物1668種,隸屬於121科、504屬,有飼用價值的900餘種,優良牧草200餘種。內蒙古的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松、落葉松、甜楊、蕁麻、大葉草、蘆葦、蒲、沙柳、紅柳等70多種,是造紙、編織、制繩、人造纖維的重要原料。中草藥有人蔘、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黃芪、枸杞、黃苓、赤芍、杏仁等500多種。榛子、山杏、唐松草、金蓮花、松籽、文冠果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越桔、篤斯、懸鉤子、山丁子、紅豆、山櫻桃等果實是釀造的重要原料。沙棘、野山楂、山荊子、秋子梨、薔薇果、草莓等野果含維生素較豐富。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髮菜最負盛名。百合類、石蒜類等50多種植物在印染和澱粉工業中有重要用途。檸條、沙蒿、酸刺、馬藺、鹼地膚等在固沙、治鹼和環境保護中有獨特用途。動物資源全區有獸類24科114種,佔中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有產業狩獵價值的50餘種,珍貴稀有動物10餘種。鳥類51科365種,佔中國鳥類1186種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49種。獸類有駝鹿、馬鹿、馴鹿、野驢、野馬、野駱

動物 (6張) 駝、梅花鹿、兔猻、貂熊、猞猁、麝、雪豹、盤羊、黃羊、青羊、狍子、獐子、黑熊、雪兔、虎、野豬、赤狐、水獺、北山羊、岩羊等;鳥類有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大天鵝、金雕、玉帶海雕、大鴇、中華秋沙鴨、紅嘴鬆雞、蘭馬雞、榛雞、鴛鴦等。蒙古野驢和野駱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百靈鳥是自治區區鳥。此外,鼠類是內蒙古草原上佔優勢的居住者。全區有嚙齒動物54種,約佔中國種數的35%,多屬害獸。礦產資源

內蒙古煤炭資源躍居中國第一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包頭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到1997年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儲量佔世界稀土總量的76%。該礦山含礦物172種,是世界上含礦物種類最多的礦山。至2006年,已發現各類礦種135種,探明儲量的有83種,儲量居中國第一的礦種有5種,居中國前三位礦種約有28種,居中國前十位的礦種有67種。稀土儲量居世界之首,煤炭儲量7016億噸,居中國第一位,天然氣地質儲量7903億立方米。鄂爾多斯盆地蘇裏格天然氣田是截至2010年中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陸上特大型氣田之一。可利用風能總功率1.01億千瓦,居中國首位。內蒙古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礦」之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內蒙古有四個,分別為伊敏、霍林河、元寶山和準格爾露天煤礦。霍林河煤礦是中國建成最早的現代化露天煤礦。準格爾煤田是中國最大的露天開採煤田(截至2011年)。東勝煤田與陝西神府煤田合稱東勝—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個。錫林浩特市北郊的勝利煤田,是中國最大的、煤層最厚的褐煤田。煤層一般厚度200米以上,最厚處400米。含有11個煤層,13個煤組。煤田長45公里,寬15公里,面積675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159.32億噸,保有儲量159.31億噸。阿拉善盟二道嶺煤礦的太西煤,屬低灰、低硫、低磷的優質無煙煤,平均灰分3.96%,揮發分6.83%,含硫0.2%—0.32%。發熱量7645—7711大卡/千克,中國最高。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查干裏門諾爾鹼礦,是亞洲天然鹼儲量最大的鹼礦。查干諾爾天然鹼化工總廠是中國最大的天然鹼開採及深加工聯合企業。錫林郭勒盟錫礦儲量居中國第一,保有儲量4.67萬噸以上,主要分佈在東烏珠穆沁旗、太僕寺旗、鑲黃旗的五個礦區。錫林郭勒盟鍺儲量中國第一。儲量1600萬噸,佔中國已探明總儲量的30%。內蒙古螢石儲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敖包螢石礦屬於特大型螢石礦牀,原礦氟化鈣平均品位達到熔劑富礦的工業要求。石墨的遠景儲量約為3億—5億噸,居中國首位。在西起阿拉善右旗,東至烏蘭察布市興和縣長1000公里的地帶,成礦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其中興和縣石墨礦的產品,鱗片大,柔韌性好,是中國三大石墨生產基地之一。通遼市是中國最大的鑄造砂和玻璃生產用砂基地,天然硅砂儲量約為550億噸。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寶山瑪瑙礦儲量2775噸,居中國第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埋藏著世界罕見的超大型芒硝礦。水資源全區地表水資源為406.60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中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139.35億立方米,佔中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複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45.95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1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地表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佔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佈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佈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億立方米。地下水: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1%。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複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佈受大氣降水、下墊麵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複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人口民族人口

蒙古族2014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比上年增加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490.6萬人,鄉村人口為1014.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為23.3萬人,出生率為9.31‰;死亡人口為14.4萬人,死亡率為5.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6‰。城鎮化率達到59.5%,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2010年全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8176128戶,家庭戶人口為23069077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82人,比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的3.31人減少0.49人。在全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2831359人,佔51.94%;女性人口為人11874962,佔48.0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521938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73692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9689387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27988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803人上升為1020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760人上升為1512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4798人上升為3921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1134人下降為25418人。全區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005102人,同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161139人,文盲率由9.12%下降為4.07%,下降5.05個百分點。全區常住人口的地區分佈如下:呼和浩特市2866615人,包頭市2650364人,呼倫貝爾市2549278人,興安盟1613250人,通遼市3139153人,赤峯市4341245人,錫林郭勒盟1028022人,烏蘭察布市2143590人,鄂爾多斯市1940653人,巴彥淖爾市1669915人,烏海市532902人,阿拉善盟231334人。民族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9650687人,佔79%;蒙古族人口為4226093人,佔17%;其它民族人口為829541人,佔4%。同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826729人,增長4.39%,蒙古族人口增加196943人,增長4.8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72778人,減少了8.07%。經濟綜述2014年,內蒙古實現生產總值17769.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2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219.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922.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1044元,按年均匯率計算摺合為11565美元。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843.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884.2億元。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2074.2億元。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9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0元;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76元。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28.7%,農村牧區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0.5%。第一產業2014年,內蒙古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35.6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

農牧業積565.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2753萬噸;油料產量170.3萬噸,甜菜產量160.2萬噸,蔬菜產量1472.7萬噸,水果(含果用瓜)產量322.3萬噸。全區牲畜存欄頭數達12915.8萬頭(只),牲畜總增頭數7349.9萬頭(只)。全年肉類總產量252.3萬噸。其中,豬肉產量達到73.3萬噸;牛肉產量達到54.5萬噸;羊肉產量達到93.3萬噸。牛奶產量788萬噸;禽蛋產量53.5萬噸。2014年末,全區農牧業機械總動力3632.6萬千瓦,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9.8%。全年農村牧區用電量63.1億千瓦時;化肥施用量(按折純)222.7萬噸;機耕地面積628萬公頃。第二產業工業2014年,內蒙古全部工業增加值8004.4億元。全區原煤產量達99391.

裝備製造業3萬噸;焦炭產量3445.9萬噸;天然氣產量281.1億立方米;發電量達到3857.8億千瓦小時,其中,風力發電量386.2億千瓦小時,;鋼材產量為1763.2萬噸;載貨汽車為11996輛,。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064億元,實現利潤1294.4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6.9%,產成品庫存額635.7億元。建築業2014年,內蒙古建築業增加值1217.6億元。全區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建築施工企業963個;施工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053.4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3648.9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率45.3%。全年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實現利潤101.9億元,實現稅金57.9億元。第三產業國內貿易2014年,內蒙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19.9億元。其中,城鎮實現社

服務業會消費品零售額4955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8.2%;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64.9億元。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食、食品、飲料、煙酒類完成零售額188.9億元;汽車類完成零售額420.7億元;石油及製品類完成零售額594.9億元。對外經濟2014年,內蒙古海關進出口總額145.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63.9億美元;進口總額81.6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額達80.4億美元,佔進出口總額的55.3%;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額達35.7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出口額達2.6億美元。全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額39.8億美元。年內全區在工商部門註冊的外商投資企業3036家。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數44家。金融業截至2014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6217.6億元。其中,單位存款餘額7093億元;個人存款餘額8317.3億元。年末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14947.1億元。全區保險機構共有2160家,保險從業人員10.6萬人。全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314億元。全年保險業累計賠付支出110.5億元。全年全區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0億元,累計賠付支出14.9億元,219.2萬戶次農牧戶受益,充分發揮了支農惠農作用。交通運輸公路交通

內蒙古公路圖截止2011年12月16日,內蒙古公路總里程達到15.7萬公里。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初,僅有近千公里的古老驛道供駱駝隊、勒勒車跋涉。64年之後,一個全線貫通東西南北、聯通俄羅斯和蒙古國的公路網路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重點支持內蒙古公路建設及有利於內蒙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的綜合運輸樞紐的建設。預計到2015年,內蒙古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7萬公里。[8]鐵路交通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鐵路線路由鐵道部下屬的三個鐵路局管轄。1.哈爾濱鐵路局管轄部分:呼倫貝爾市全境。鐵路線路:幹線2條:濱洲線(哈爾濱—滿洲裏)、牙林線(牙克石—滿歸)。支線7條:博林線(博克圖—塔爾氣)、伊加線(伊圖裡河—加格達奇)、伊敏線(海拉爾東—伊敏)、朝烏線(朝中—莫爾道嘎)、伊阿線(伊敏—伊爾灺)、阿扎線(阿榮旗—扎蘭屯)。鐵路單位:哈爾濱鐵路局海拉爾鐵路辦事處。2.瀋陽鐵路局管轄部分:興安盟全境、通遼市全境、赤峯市南部。鐵路線路:幹線4條:平齊線(四平—齊齊哈爾)、京通線(北京北—通遼西)、通霍線(通遼北—霍林郭勒)、大鄭線(大虎山—鄭家屯)。支線6條:通讓線(通遼東—讓湖路)、葉赤線(葉柏壽—赤峯)、赤錦線(赤峯—錦州)、赤大白線(赤峯—大板—白音華)、珠珠線(珠斯花—賀斯格烏拉)、霍白線(霍林郭勒—白音華)。鐵路單位:瀋陽鐵路局通遼鐵路辦事處。3.呼和浩特鐵路局管轄部分: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赤峯市北部。鐵路線路:幹線7條:京包線(北京北—包頭)、包蘭線(包頭西—蘭州東)、集二線(集寧—二連浩特)、集通線(集寧—通遼北)、包西線(包頭—西安)、集張線(集寧南—張家口南)、集包線(集寧南—包頭)。支線8條(含一條環線):包白線、包石線、包環線、烏吉線、海公線、郭查線、包神線、臨策線。高鐵1條(在建,截至2012年):張呼客運專線、呼(和浩特)準(格爾)鄂(爾多斯)鐵路。[9]民航運輸內蒙古現有呼和浩特白塔機場,包頭二里半機場,烏海機場,

內蒙古民航機場分佈鄂爾多斯機場,烏蘭浩特機場,赤峯玉龍機場,通遼機場,錫林浩特機場,海拉爾東山機場、滿洲裏西郊機場等幾大機場,正在建設巴彥淖爾等機場。經過50多年的發展建設,內蒙古機場集團所轄各機場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綜合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大部分機場達到4C級以上標準,其中呼和浩特機場飛行區等級達到4E級,包頭、呼倫貝爾、錫林浩特機場達到4D級。2010年,內蒙古機場集團共運營航線141條(國際航線8條,地區航線1條),通航城市55個,保證運輸飛行7.9萬架次,參與運營的航空公司24家(外航4家)。[10]政治政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幹部(截至2014年)王君中央委員,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11]巴特爾中央委員,黨委副書記、政府主席[11]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領導(截至2014年)巴特爾中央委員,黨委副書記、主席[11]劉新樂副主席[11]文化藝術民族風情

內蒙古城市新貌 (10張) 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遊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絃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遊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餘,先用木杆、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12]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誌,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凈地。[13]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喫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喫。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盃中,託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民間文化安代舞:安代流行內蒙古,起源於庫倫旗。傳統安代以唱為主,伴以舞蹈動作,是科爾沁「博」治病的一種方式,帶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後,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由民間進入劇場,成為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達那巴拉》、《那木斯來》、《勞工之歌》等;讚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如《諾恩吉雅》、《母親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搖籃曲、諷刺歌,如《波茹萊》、《都吉婭》、《丁格爾大喇嘛》等,儀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禮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爾瑪》、《篝火歌》等;反映婦女生活的歌,如《萬梨》、《高小姐》、《德力格爾瑪》等;情歌,如《韓秀英》、《達古拉》、《金葉瑪》等。[14]鄂爾多斯婚禮: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禮,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鬱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爾多斯婚禮廣為傳頌,馳名中外。[15]語言方言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語(內蒙古方言),包括①內蒙古

蒙古語藝術-呼麥自治區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爾、巴林、鄂爾多斯、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語。②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包括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新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土語。③衛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爾扈特、額魯特、察哈爾土語。[16]漢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漢語(內蒙方言),各地不一致,東部地區(東四盟和錫林郭勒盟東部)使用東北官話居多;中西部(巴彥淖爾至錫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晉語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肅,寧夏影響較大,以蘭銀官話為主。民族文字【詳見詞條蒙古文字】內蒙古自治區使用傳統蒙古文字,主要通用回鶻式蒙古文;蒙古國則主要使用西里爾蒙古文。蒙古文字從蒙古人開始紀錄自己的語言以來,就有很大的變化。在過去蒙古語還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記錄蒙古語就要採用其他友好鄰族的語言文字。傳統蒙文是在回鶻文字母基礎上形成的。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讀音、拼寫規則、行款都跟回鶻文相似,稱作回鶻式蒙古文。17世紀該傳統蒙文對滿文的形成產生極大影響,1937年外蒙古開始推廣西里爾字母書寫的蒙古文,形成了今天用兩種字母書寫的蒙古文形式。社會教育事業截至2014年末全區共有普通高等學校50所,在校學生40.6萬人。全區有研究生培養單位10個,在校研究生17278人;有普通高中278所,在校學生48.4萬人;有小學2174所,在校學生129.7萬人。全區幼兒園在園幼兒數55.9萬人。全區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7.3%,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內蒙古主要院校及科研院所類別學校列表備註全國重點大學內蒙古大學首批211工程重點高校、教育部與自治區共建區屬重點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第一批內蒙古工業大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第二批內蒙古民族大學中央與地方共建學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育部西部重點建設十四所高校之一內蒙古師範大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內蒙古財經大學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內蒙古醫科大學新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普通公立本科呼倫貝爾學院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內蒙古藝術學院新設立藝術類本科院校赤峯學院一所多學科、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包頭師範學院普通高等師範院校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新設立應用本科院校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前身為內蒙古民族高等專科學校包頭醫學院新中國在少數民族地區較早建立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集寧師範學院學院歷史可以追溯到1931年原綏遠省在集寧創辦綏遠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河套學院一所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的綜合性學院私立本科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中國獨立學院100強35名內蒙古師範大學鴻德學院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優秀院校科研院所內蒙古金屬材料研究所部屬研究所包頭稀土研究院世界最大的稀土研究機構[17]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科技事業2014年,內蒙古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38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95項,應用技術成果541項,軟科學成果2項。獲得國家級獎勵的科技成果2項。全年專利申請6359項,授權專利4031項。年內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數2903個。合同成交金額157.7億元,其中區內成交技術金額31.4億元,向區外輸出技術成交金額1.2億元,吸納技術成交金額125.1億元。全區共有111個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6個。文化事業截至2014年末,全區有藝術事業機構140個,從業人員6435人;藝術表演團體106個,其中烏蘭牧騎73個。現擁有文化館105座,公共圖書館116座,博物館72座,檔案館142座,已開放各類檔案212.2萬卷。年末全區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4%,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6%。年末全區有線電視用戶342萬戶。全年生產故事影片8部,蒙語譯製片84部。體育事業2014年,內蒙古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競賽中獲獎牌288枚。其中,

中國乙級聯賽球隊-包頭南郊聯社國外獲獎牌87枚,國內獲獎牌201枚。醫療事業截至2014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23426個,其中,醫院639個,農村牧區衛生院1335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19個,婦幼衛生機構117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53個。年末全區醫療衛生單位擁有病牀12.9萬張,增長7.5%,其中,醫院擁有病牀9.9萬張,鄉鎮衛生院擁有病牀1.9萬張,婦幼衛生機構擁有病牀0.3萬張。全區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5.4萬人,比上年末增長4.3%,其中執業醫師、助理醫師6.2萬人,註冊護士5.7萬人。農村牧區擁有村衛生室1.4萬個,擁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8萬人。社會保障截至2014年末,全區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616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953個。全區各類社會福利院牀位7.7萬張,各類福利院收養人數5.8萬人。全年共有192.7萬人得到國家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全年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5.1億元,銷售社會福利彩票49.6億元。接受社會捐贈420.6萬元,其中自治區本級直接接受社會捐贈51.9萬元,盟市級直接接受社會捐贈346.3萬元,間接接受社會捐贈22.3萬元。環境保護截至2014年末,全區確定的自然保護區182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區29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60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261.9萬公頃。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單位25個。森林公園面積達到77.9萬公頃。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39處,國家濕地公園14處。共有世界地質公園2個,國家地質公園5個,省級地質公園10個。地質遺跡保護區17個。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同比增長1.9%,其中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同比增長2.2%。主要耗能工業企業噸原煤生產綜合能耗同比下降1.9%,電廠火力發電標準煤耗同比下降0.9%,煉焦工序單位能耗同比下降1.4%,單位電石生產綜合能耗同比下降0.5%,噸水泥綜合能耗同比下降14.4%,噸鋼綜合能耗同比下降1.5%。名人巴特爾顧秉林高博白巖松張紹剛陳超王珞丹鮑喜順小鹿姐姐烏蘭託嘎牛根生張小平斯琴格日樂德德瑪齊·寶力高布仁巴雅爾烏蘭圖雅楊坤李院生騰格爾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34)

內蒙古草原映像(5)

內蒙古草原風光(8)

內蒙古鱗木(5)

內蒙古鵝觀草(22)

植物化石—鱗木 (5)

內蒙古景區圖冊(7)

內蒙古摔跤(5)

精彩圖冊(26)

絨山羊(6)

詞條圖冊(9)

內蒙古鹽湖(5)

內蒙古絨山羊(5)

內蒙古旅遊風景相冊(13)

眾興集團(1)

鵝觀草標本(5)

內蒙古賽馬(5)

內蒙古城市新貌(10)

農業(8)

畜牧(6)

森林(9)

植物(4)

動物(6)1/7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地級市呼和浩特市 包頭市 烏海市 赤峯市 通遼市 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 巴彥淖爾市 烏蘭察布市盟興安盟 錫林郭勒盟 阿拉善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行政區劃直轄市北京市 天津市 重慶市 上海市省河北省 山西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海南省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陝西省甘肅省 青海省 臺灣省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參考資料1.京津冀向北:不該被遺忘的內蒙 .新華網內蒙古地方頻道 [引用日期2015-05-20]2.蒙古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3-30]3.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引用日期2014-05-3]4.行政區劃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8-15]5.內蒙古自治區概況 .中國網.2009-05-19[引用日期2014-05-10]6.圖片來源:中國建材租賃網7.內蒙古煤儲量躍居中國第一—大眾網8.內蒙古:公路里程突破15萬公里 .中國公路網[引用日期2012-12-19]9.內蒙古即將結束沒有高鐵的歷史—正北方網10.內蒙古機場集團發展戰略(2010版定稿) .百度文庫[引用日期2012-12-19]11.內蒙古自治區領導人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4-03-31]12.蒙古族傳統民居蒙古包重新回歸草原—新華網13.祭敖包—美麗的內蒙古—人民網14.內蒙古民歌:鄉間的天籟—正北方網15.鄂爾多斯婚禮—內蒙古文化廳16.蒙古語方言 .蒙古語學習網[引用日期2014-07-28]17.包頭稀土研究院介紹 .包頭稀土研究院[引用日期2015-01-25]詞條標籤:行政區劃 , 自然地理 , 自治區 , 旅遊 , 中國地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