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假錯案,為大家所深惡痛絕,有的冤假錯案是因為刑偵技術不發達,難以辯明,古代又是疑罪從有,這算情可原吧,但是有的冤假錯案卻是有人為了各種利益故意為之,這種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宋代元符(宋哲宗)年間,江西宜春縣縣尉,派了3名下屬去村裡面採買雞和豬來喫。這本來也無傷大雅,誰知道卻釀成了一起驚天冤案。這3個人,一去不復返,整整40天不見人影,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道是逃跑了,還是被人謀害了。

3人的家屬告到了郡守處,郡守又把宜春尉叫過來問。這可是不是一個小事,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原因把3個下屬弄沒了,宜春尉要是如實說,肯定難辭其咎。

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他撒了一個謊。說是,嗨,那3個人根本沒丟,是我發現了一個賊窩,讓他們去查看去了,因為要保密,所以讓他們不要給家屬說,這麼長時間還沒回來,會不會被害了。郡守一聽,把他訓斥了一頓,讓他立馬查清楚。

守責尉。尉詭曰。有盜巳得其窟穴。遣三人往伺。久而不反。是殆斃於賊乎。願自往捕。

一個謊言需要一百個謊言去彌補,回去之後,宜春尉趕緊帶人加緊尋找這3個人的下落,但是杳無音信,毫無線索。

有一天他們找人往回走,看見田裡有四個農夫在耕田,宜春尉靈機一動,一個罪惡的想法冒了出來。他花了20000錢買通這四個農夫,讓他們假裝盜賊團夥,說到時候也不過是打上幾板子。

適見四鄉民耕於野。從吏持二萬錢買之。使詐為盜曰。他日案成。不過受責數十耳。四人許諾。遂縛詣縣。

這4人貪財,欣然允諾,他又給郡守說這4個人是江洋大盜,派3個手下去查看,結果被發現,被這幾個強盜殺了。郡守大怒,最後這4人被判斬首。

這個案子堪稱可怕,郡守府有一個姓黃的司理覺得這4個人,樣貌樸實,不像是殺人的大盜,最後問出了實情。

黃司理彙報了郡守,郡守把他痛罵一頓,不準翻案。宜春尉是郡守的左膀右臂,加上這麼大的案子必須要有個說法,但是偏偏根本就沒有線索,郡守想就此結案。黃司理也沒敢堅持,此案就此結案,4個無辜農民被砍了腦袋。

冤案就此釀成,這個案子其實最冤的是,失蹤的3個士兵,到底去哪了,連死沒死都沒人知道,就找了四個「兇手」。

此事無人翻案,但是詭異的是沒過多久郡守,宜春尉先後病死,就連當時質疑但是沒有堅持的黃司理3年後也離奇病死。


本期話題

公元前597年,晉國剛剛在邲之戰中遭到了楚莊王的迎頭痛擊。可還沒等晉軍元氣恢復,赤狄就在第二年秋天攻到了距離晉國都城不遠的清原。險些,晉國就要被迫進行一場慘烈的首都保衛戰了。赤狄為什麼在這時攻擊晉國,司馬遷和杜預兩位學者異口同聲地職責晉國中軍副將先縠勾結戎狄,意圖叛亂。但分析先縠在赤狄攻晉前後的諸多表現,這很可能是對他的誤解,先縠的死乃至全族覆滅並非是叛亂造成的。

邲之戰的慘敗給了晉國沉重的一擊。這個在中原霸主的寶坐上穩坐了30餘年的超級大國遽然跌落,誰又該為此承擔責任呢?

《左傳》載:

(公元前596年)冬,晉人討邲之敗與清之師,歸罪於先縠而殺之,盡滅其族。君子曰:「『惡之來也,己則取之』,其先縠之謂乎!」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邲之戰的次年,中軍副將先縠遭到了最嚴厲的懲罰:族誅。《左傳》的作者說,這跟他在邲之戰中的一系列決策失誤有直接關係。

如果我們孤立地看待這個結果,似乎荀首在開戰前的警告——「果遇,必敗,彘子屍之,雖免而歸,必有大咎」——應驗了。但事實真就這麼簡單嗎?讓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邲之戰結束後晉國政壇發生的一系列相關事件:

據《左傳》所言,晉國敗軍返回國內已是公元前597年的秋天。回國之後,中軍元帥荀林父主動向晉景公請求以死謝罪。這並不意外,因為早在戰前,軍司馬韓厥就威脅過荀林父:

韓獻子謂桓子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子為元師,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已重,不如進也。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韓厥說,就算輕敵冒進的是先縠,但你荀林父身為元帥,統御無方,仍要承擔主要領導責任。我個人的判斷,戰後請死很可能是荀林父迫於趙黨的壓力而做出的一種以退為進的自保策略,因為晉景公不會真的殺了他。一旦處死了荀林父,那趙氏一黨勢必更加跋扈,屆時又有誰有能力、有膽量站出來制衡趙黨,保障公室的安全呢?

和荀林父的委曲求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戰敗的始作俑者先縠沒有任何自責謝罪的表示,也沒有遭到任何處罰。不但沒有,甚至到了當年冬天,他還獲得了意外的獎賞:

晉原縠、宋華椒、衛孔達、曹人同盟於清丘,曰:「恤病,討貳。」

——《左傳·宣公十二年傳》

依照以往的慣例,如果晉侯無法親自出席諸侯會盟的話,應由中軍元帥、首輔大臣代他主盟(晉公子案:晉國此前唯一一次由非中軍元帥代替晉侯主盟的案例發生在公元前625年六月,司空士榖代替晉襄公主持了垂隴會盟。但士榖本是晉襄公欽點的下一任中軍元帥人選,所以仍可視為讓他提前熟悉首輔的工作內容)。

可公元前597年冬天的這次清丘會盟,代替晉景公主盟的不是荀林父而是先縠。這說明邲之戰的失敗沒能對先縠構成威脅。

雖然中行氏與趙氏為首的兩派在戰前就劍拔弩張,各自做好了藉戰敗打擊對方的準備,但最終較量的結果卻仍是趙黨佔據了上風,因為荀首的警告落了空,韓厥的威脅卻堪堪應驗了。

代晉侯主盟,似乎意味著先縠已經逼近了中軍元帥的寶座,那為什麼局面在短短一年之後便急轉直下,使先縠遭遇族誅呢?《左傳》說,事變的轉折點就是公元前596年秋天發生的這件事情:

(公元前596年)秋,赤狄伐晉,及清,先縠召之也。

——《左傳·宣公十三年傳》

公元前596年(也就是邲之戰的次年)秋天,赤狄發動了對晉國的戰爭,一度逼近到晉都絳邑西南的清原。差一點兒,晉國就要準備國都保衛戰了。這麼危險的局面是誰造成的,《左傳》說「先縠召之也」。這看似簡單的五個字卻著實令人費解。

杜預對此的解釋是:

(先縠)邲戰不得志,故召狄欲為變。

——《左傳·宣公十三年》注

杜預說,先縠因為在邲之戰中沒能達成他的目的,所以勾結赤狄,意圖叛變。無獨有偶,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記載了另一種異聞,也指責先縠裡通外國,援狄攻晉:

四年(公元前596年),先縠以首計而敗晉軍河上,恐誅,乃奔翟,與翟謀伐晉。晉覺,乃族縠。

——《史記·晉世家》

因為有司馬遷和杜預兩位學者聯名作保,所以歷來都很少有人質疑先縠勾結赤狄、反叛晉國的可能性。但我私下以為,先縠叛亂一說可能是對《左傳》「先縠召之」四字的誤讀。

在晉國此前的歷史上從沒有過援引狄人勢力,顛覆晉國政權的先例。公元前655年,晉文公因驪姬之難逃亡白狄,待了整整12年也沒能藉狄人之力殺回晉國。公元前621年,晉國豪門狐氏的宗主狐射姑因與趙盾爭奪首輔之位失敗投狄,同樣沒能藉狄人之力捲土從來。狄人乃是晉文公的母家,狐氏更是早年遺落在狄人中的姬姓支裔,連晉文公和狐射姑都做不到援狄為變,同狄人素無淵源的先氏家族又怎麼會出此下策呢?

另外,我們不要忘了,此時赤狄諸部中的最強者——潞氏之君潞子嬰兒已經與晉國公室聯姻聯親,潞子嬰兒的夫人就是晉景公的胞姊伯姬,狄人又怎麼會突然翻臉,同意與先縠連手圖晉?

再退一步說,就算先縠能夠說服赤狄與自己聯兵犯晉,那他想達到什麼目的?想做石敬塘嗎?在春秋的特定歷史條件和政治氛圍下,那是根本不可想像的事情。司馬遷和杜預都說先縠犯了叛國罪,可是他們對犯罪動機的解釋卻令人生疑:

正如我在前文中所分析的那樣,邲之戰的戰敗責任是由荀林父一肩承擔的,先縠並沒有遭到任何處罰,他有什麼理由害怕被殺?代替晉景公主持會盟,意味著先縠的政治地位在戰後還有提高,這不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嗎?又怎麼能說他不得志?

所以我認為《左傳》的「先縠召之」這句話不能理解為先縠勾結赤狄侵犯晉國,而應該理解為赤狄攻擊晉國的這番禍事是先縠招來的。是他的主動挑釁招來了狄人的猛烈報復,險些讓狄兵進逼到國都絳邑的城門之下。

我之所以做出這個推斷,是因為在先氏被族滅的兩年後,《左傳》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

赤狄潞氏的執政大臣豐舒發動了政變,不但殺死了晉景公的姐姐伯姬,還刺傷了狄君潞子嬰兒的眼睛。晉國以此為藉口,命中軍元帥荀林父揮師東進,一舉消滅了赤狄潞氏。勝利後,荀林父不但一洗敗軍之將的污名,真正樹起了首輔大臣的權威,更因此獲得了晉景公賞賜的「狄臣千室」,迅速壯大了家族的經濟實力。從此,中行氏才真正成為了讓晉國人仰視的政治豪門。

縱觀晉國對外擴張的歷史,每當它被楚國壓制,無力爭奪中原諸侯之際,晉國的兵鋒就會轉向周邊的少數民族,通過兼併狄人的土地和人口來擴充自己的實力。這種擴張方式也就是範武子士會所說「兼弱攻昧」。荀林父消滅赤狄潞氏所獲得的豐厚回報證明瞭主導伐狄戰爭對晉國各卿族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在伐楚失利之後,伐狄是晉國各卿族最有可能收穫戰爭紅利的選項。

先縠在邲之戰時因立功心切,挑釁楚國,導致兵敗;邲之戰後他仍不汲取教訓,又把進攻的矛頭轉向赤狄,結果招來了狄人的猛烈報復,首都險些因此受兵。《左傳》說「晉人討邲之敗與清之師,歸罪於先縠而殺之」,說明「邲之戰」與「清之師」這兩件罪狀是具有某種共性的——都是先縠急功近利、輕啟戰端的過錯,這恐怕纔是先縠兩罪並罰、遭到族誅的真實原因

先縠被殺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95年,晉國舉行了大搜禮,這意味著先氏家族滅亡後,晉國的權力高層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洗牌過程。

公元前594年,荀林父揮軍消滅赤狄潞氏,中行氏的威望水漲船高。

公元前593年,士會帥師消滅赤狄甲氏及留籲、鐸辰,並因此代替去世的荀林父成為新任中軍元帥,範氏也躋身晉國豪門之列。

中行氏和範氏的強勢崛起,使得晉國原來趙氏獨大的權力格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中行氏、範氏連同後來執政的郄氏和餘威尚存的趙氏,形成了勢均力敵、相互牽制的新局面。

此時各家貴族,哪怕貴為首輔之家,也不能像趙盾當國的時候那樣一言九鼎,為所欲為了。

《國語·晉語五》中記載的這個小故事很能說明此時貴族交往的原則與禁忌:

範文子士燮暮退於朝。武子曰:「何暮也?」對曰:「有秦客廋辭隱伏譎詭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讓父兄也。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擊之以杖,折委笄。

——《國語·晉語五》

一個秦國來的使者在朝堂上用隱語刁難晉國諸大臣。年輕的士燮退朝後得意洋洋地告訴父親士會,旁人都不能對答,只有他解出了秦使的三句隱語。原以為自己會得到父親的誇獎,沒想到士會居然為之震怒,舉起柺杖痛打士燮。一邊打還一邊訓斥他說:「人家都不發言,那是表示謙讓。你可倒好,一個後生小子居然敢連續三次搶別人的風頭,哪天我要是死了,範氏非毀在你手裡不可!」

現在的晉國,話事的人多起來了,說話辦事兒就得更加小心了。千萬千萬別當那隻被人瞄準的出頭鳥。

但宦海浮沉、歷盡滄桑的士會能保持低調,不代表別人也能。比如趙盾的兩位庶弟趙同和趙括,他們就還沉浸在趙家昔日的輝煌裏,端起的架子總是放不下來。就在荀林父消滅赤狄潞氏的那一年,晉景公派趙同南下王畿,向周定王報捷獻俘。到了天子跟前兒,趙同仍然飛揚跋扈。

王朝卿士劉康公因此預言道:

「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

——《左傳·宣公十五年傳》

十年之內,趙同將為趙家招來一場大禍。《左傳》慣用預言以啟後事,劉康公說的這場大禍正是「下宮之難」。而要點燃下宮之難的導火索,還要等待一個關鍵人物的上臺,那就是在公元前587年新被晉景公任命為中軍元帥的欒書。


周瑜,潘仁美

先說周瑜,演義中的周瑜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但是史書上的周瑜那,按咱們現在那個標準來說妥妥的高富帥,還喜迎在東吳有超高人氣的白富美小喬妹子,無論是事業愛情都是達到了巔峯。

史書記載,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

潘仁美

這個我之前發過一次,就直接複製過來了

楊家將裡面的頭號「大反派」潘仁美。

小時候聽評書的時候那真是氣的咬牙切齒,想著怎麼有這麼壞的人,還不死,後來大了些,偶爾間看了些歷史書才知道,楊家將的故事大多是虛構的。楊業卻有其人,原來是北漢的大將,本名劉繼業,後來兵敗降北宋。有子楊延昭,其後有楊文廣。佘太君,楊宗保,穆桂英,楊排風等都是小說虛構的,沒有其人。楊家將也沒那麼厲害。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這個人,他是以潘美為原型的。潘美,初事周世宗柴榮,補供奉官,高平之戰後,遷西上標門副使。潘美與趙匡胤兩個人交情很好,後來他擁立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是宋朝的開國功勛,是個徹底的忠臣。


古代的冤案有很多,我說一個比較不常見的冤案吧,這個案子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時候,有一個人商人出遠門回家,發現妻子橫屍於臥室,連頭都被人殘忍的割走了,只留下一個殘軀。他既憤怒又害怕,連忙報官,並通知了妻子的家人。

古代的時候,破案手段落後,線索既少,又無人證,這個無頭案成了一個真正的「無頭案」。妻子的家人最後懷疑是這個商人和妻子吵架,失手殺人,又偽造了現場,於是便狀告這個商人殺妻毀屍。當地的郡守嚴刑拷打。酷刑之下,這個商人被屈打成招。承認了自己殺妻毀屍,被判了死刑,準備秋後問斬。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案子是一個鐵案。直到某天,郡守手下的一個從事整理案宗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案子的審理,他覺得很是懷疑。他認為這個案件有幾個疑點。第一點,如果是夫妻言語失和失手殺了老婆,那麼他肯定是內疚的很,又怎麼會割掉老婆的頭。第二點,如果是商人殺了老婆,他想要逃脫罪責,那麼他可以有很多方法,可以推說病死了等等,何必留著屍體而扔掉腦袋呢?這裡的道理很明顯。他把自己的的疑惑告訴了郡守,郡守一聽也覺得很有道理。他把這個案子交給了這個從事。從事找了一個地方將這個商人偷偷藏了起來,重新審理,對外宣稱已經殺了。另一方面把全城的辦理喪葬的人全部召集起來,叫他們講述近來給別人埋葬死人的情況,並且詢問他們有沒有覺得可疑的事情。有一個人說,他去一個土豪家辦理喪事,都說是一個奶媽被殺,兇手跳牆跑了,但是棺材很輕,好像裡面什麼也沒有裝。從事派人挖出棺材,發現裡面竟然有一個女人的頭,把這個頭和當初發現的無頭屍體對在一起,嚴絲合縫,再讓商人辨認,發現竟然不是自己的老婆。從事立刻將土豪和家裡的人抓來審訊。原來是這個土豪偶然路過這個商人家,見到商人的妻子容貌秀美,就把她走了,又怕別人報案,就殺了自己的奶媽,將頭裝到棺材埋了,把她的無頭屍體仍在商人家,混淆視聽,再把商人的妻子藏到密室裏偷偷霸佔。此案至此,終於真相大白,於是土豪一家被在鬧市中處以死刑。

提到千古奇冤,大家第一個反應估計都是竇娥冤。但是竇娥冤只存在於傳說和文學作品裡,歷史上並無其事,真正的冤案,我給大家總結了幾個,僅供觀賞:

1、嶽飛之死:嶽少保之死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冤案,估計沒有之一。而秦相爺的那句「莫須有」,也成了後世締造冤案最為經典的註腳。

2、于謙之死:於少保和嶽少保的死幾乎一樣,都是在立下蓋世之功勛以後被殘忍殺害。和嶽飛不同,于謙的死是有很明白的原因的,那就是「不殺于謙,奪門無名」。可憐一代名相,最後成了幾個陰謀家的犧牲品。

3、檀道濟之死:作為劉宋王朝最得力的戰將,檀道濟本不該死,但是奄奄一息的宋文帝擔心他死後檀道濟作亂,竟然把他殺了。更諷刺的是,最後弄死劉義隆的,竟然是她自己的親兒子。

4、夏言、曾銑之死:一個一心為國的宰相,一個旨在收復失地的邊帥,就被嘉靖和嚴嵩這一對混賬君臣冤殺,兩顆人頭之後,是蒙古人的鐵騎和庚戌之變。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要說歷史上有哪些千古冤案?中國歷史上下幾千年,可稱為千古冤案的可謂數不勝數,最為驚天地,泣鬼神的莫過於竇娥之冤。

竇娥之冤最為讓人聞之動容,思之心顫的是那竇娥臨死發下的三個毒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在劊子手刀起頭落之時,竇娥的冤血直噴白旗,烈日當空瞬間飛起鵝毛大雪,雪過之後果然大旱三年。

雖然這情節系關漢卿筆下生花,但此中有深意,留待後人解。

人們觀望冤案,雖有同情的心理,但也不失漠然獵奇與己無關的成份,猶如魯迅筆下搶蘸血饅頭的麻木。然而竇娥之冤最為令人驚心之處,就在警醒人們,一個冤案並非僅限個案中人受害,它的社會危害將累及眾生,視而不見麻木不仁,必將自食其果。

單從竇娥三個毒誓應驗上看,血濺白旗,喻示當朝旗幡變色,六月飛雪警諭易主變天,三年大旱,受苦者必定是對社會冤案漠然視之,無力鳴冤的大眾。

有人對竇娥毒誓的應驗責難竇娥,認為你冤並非民眾之為,何故累及眾生?

其實,以我看,關漢卿講冤案最為深刻之處,就在並非敘述冤案本身,停留在一般文人滿足讀者獵奇之心,而是顧左右而言他,隱諱的告訴讀者,一人冤乃天下冤,民眾不可置之渡外。

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概也是這個意境。

竇娥之冤冤在官吏腐敗,她在社會黑暗,冤無可訴,眾生無助的背景下,唯有以毒誓以正清白,結果誓言應驗,生靈塗炭 。今天,我們再議歷史千古冤案,不禁嘆而有幸生活在一個文明開化的時代。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誰也無力徹底避免冤案的發生,不同之處是,在那隻許州官放火,不允百姓點燈的時代,民眾對冤案是少有發言權的。而如今,君不見,隨著社會法制的進步,民眾積極參於法治,特別是律師制度,網路問政等等,從而避免和減少了許多冤案的發生。

故而我認為,縱談歷史千古冤案,其意義就在以古為鏡,增強民眾法制意識,以己之力,維護法紀,儘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發生「千古冤案」!

最後,還望題主見諒在這裡沒有堆沏古今聞名的什麼「四大奇冤」,「十大冤案」,因為那些實在是耳熟能詳,歷史早有定論,今藉此題所發揮,無非是曾閱罷竇娥之冤後心生感悟,由此有感而發。


歷史上的冤案的確不少,我就選幾個三國人物來說一說。

周瑜

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東吳年輕有為的大都督,這位大都督風流倜儻,英俊瀟灑,有些才幹,但卻有些嫉賢妒能,心胸狹隘。尤其是遇到諸葛亮後,連連喫虧,不僅賠了夫人又折兵,而且自己也被諸葛亮活活氣死,臨時前那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喊的是那麼的悽慘,令人嘆息。

可歷史上週瑜並不是這樣的人,歷史上的周瑜是一位雅量高潔,心胸寬廣的儒將,羽扇綸巾是周瑜平時休閑的打扮,也硬生生被諸葛亮搶去,變成了他的代名詞。周瑜的心胸也受到許多人的稱讚,《三國志》中就提過周瑜「性度恢宏,大率得人。」而且赤壁之戰的忠指揮是周瑜,曹操的大軍是周瑜談笑間灰飛煙滅的,這與諸葛亮沒有多大關係,可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強行將周瑜之功,變成了諸葛亮之智。就連周瑜病重而亡,英年早逝的史實,也被演義成了「三氣周瑜」。

魏延

如果說周瑜這位歷史上少有軍事奇才被誣陷成了一個氣量狹小的暴躁之人,那麼魏延就更慘了,《三國演義》中他頭後有反骨,諸葛亮差點就因為這個殺了他,而諸葛亮死後,魏延造反,正在春風得意的時候,卻被諸葛亮稀里糊塗的殺了。

可是歷史魏延的死是因為與楊儀所爆發的政治鬥爭導致的,並不是諸葛亮死前預料到了魏延要謀反,提前留下了計策應對。魏延才幹出眾,但性格耿直,有些剛愎自用,同撩們對他都敬而遠之,許多地方都讓著一些魏延,可這恰巧助長了魏延的這種脾氣。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個人就是楊儀,楊儀掌管蜀中後勤,根本不把魏延放在眼裡,加上楊儀本性狷狹,為人奸詐,與魏延多次爆發衝突,這就使得魏延非常不爽,但兩人都受到諸葛亮的壓制,誰都不敢造次,於是慢慢的積怨就深了,逐漸的兩人形同水火,魏延對楊儀恨之入骨,楊儀對魏延殺之而後快。諸葛亮死後,兩人多年來的宿怨終於爆發了,魏延口無遮攔,被楊儀抓到把柄,楊儀上表朝廷,說是魏延謀反,魏延察覺後,知道自己言辭不當,但有口難辨,只能也說楊儀謀反。但後來魏延知道自己已經被定罪,無奈之中,只能揮軍想要擊殺楊儀,可被王平攔住,兩軍對壘,王平大聲到「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要謀反嘛?」眾人紛紛倒戈,魏延孤軍難敵,只能選擇逃亡漢中,可是被馬岱追上當場砍殺,魏延人頭被楊儀狠狠踩在腳下,魏延全家也被楊儀一一剪除,沒有一人漏網,真是慘不忍睹。

廖化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他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

一句話蓋棺論定,把廖化說成了一錢不值的平庸之輩:廖化這個人能力一般般,是矮子裡面的高個,任用他當先鋒是沒辦法的辦法。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三國志》中記載,廖化不但不像成語中的那樣平淡無奇,而且他還「高調精彩亮相,武藝高強,也曾千里走單騎,差點活捉司馬懿」,是一位叱吒疆場的三國英雄。廖化一生,先後跟著關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以勇敢果斷著稱,最後官封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在三國時就有「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之譽。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張為張翼,廖就是廖化。蜀國後期人才缺乏不假,但把廖化這樣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人才比喻成「平庸之輩」,實在有些過分。


中國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千古奇冤有:竇娥冤、楊乃武與小白菜、亢金名將嶽飛、明代挽大廈於將傾的于謙等等,咱今天要說的是一位被影視劇抹黑的一代名將「李道宗」。

在《薛仁貴徵東》、《薛仁貴傳奇》等影視劇中,李道宗一直都是以嫉賢妒能、猥瑣小人的形象現世。但真實的李道宗是什麼樣的呢?

李道宗(600年-653年)字承範,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始封任城郡王。十八歲時就跟隨秦王李世民徵戰劉武周、討伐王世充、竇建德等地方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唐朝對東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高麗的歷次對外戰爭他也是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在對戰東突厥時屢戰屢勝俘獲頡利可汗。為唐朝邊關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道宗雖然貴為宗室,但他禮賢下士、勤奮讀書、生活儉樸、品德高尚,又極富戰略眼光、善於謀劃、與河間王李孝恭並稱當代英傑,受世人所敬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將。

這樣一位人傑,被影視劇無底線的抹黑成了卑鄙無恥的小人。怎能不讓人憤怒?


我是中原一哥,來回答。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為了清白,為了沒有的罪,含冤而死。

「莫須有」而死的嶽飛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經地義,「莫須有」不分時代、場合,南宋滅亡虧否?

傳說秦檜的後人把秦檜鐵像悄悄投到西湖,整個湖水發出惡臭,人們循臭味找到秦檜像,把他重新安置在嶽飛墓前。世人皆知,是秦檜害死了嶽飛。

文徵明看著《滿江紅》中說,「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復」。說的是高宗,只怕收復中原後,自己的皇帝做不成了,高宗這種卑鄙污濁的心理造成嶽飛的死。嶽飛的莫須有是高宗的心理,秦檜的忠實執行,寧願不要江山,也要殺嶽飛,可悲可嘆。

于謙死於「謀逆」

國家大事,交於昏君和太監手裡,國不是國,家不是家,當蒙古兵突然出現在北京城,人心驚恐,軍無鬥志,投降派佔主流,關鍵時刻,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一個讀書人于謙,力挽狂瀾。此後,于謙等擁立朱祁鈺為代宗皇帝,君臣一心,革除弊政,建立新軍,加強邊防,國力稍振,敵寇不敢入侵。世事無常,禍生不測。本是大好局面,突然急轉直下。景泰八年,發生了「奪門之變」,英宗再次繼位。以「意欲迎外藩入繼大統」為罪名,坐《謀逆律》,斬于謙、抄家的時候,發現於謙家「無餘資」,也是莫須有,必須死嗎?為了皇位丟江山嗎?

袁崇煥死於「反間計」

袁崇煥這個名字,皇太極怕之,可惜偏僻有漢奸,賣國求榮,漢奸范文程,為皇太極獻計,包圍北京。袁崇煥率兵入援。皇太極不和袁崇煥直接交鋒,用反間之計,殺了袁崇煥,這麼一個簡單的計謀。金兵在被俘的楊太監面前「悄悄耳語」,說今日撤兵,與袁崇煥有密約,裡應外合,成就大事。崇禎深信不疑,下袁崇煥於錦衣衛獄。

千古冤案,清者自清,為了自身的清白而蒙冤而死,千古冤案,沒有的罪加在你們身上,莫須有,或許有,死的不明不白,冤不冤,你說呢?


歡迎關注、訂閱報刊薈萃雜誌,我們專業為您解答文史類問題。

這個就太多了。

商鞅。為秦國組織變法,確立了秦國的法律,讓野蠻的秦國從此更加有紀律,真正奠定了秦國橫掃天下的基礎,自秦孝公死後,他四處流亡,不幸被秦惠王派人抓住,並進行了車裂,這就是有名的車裂案。

為國奮鬥這麼久,直接被車裂,你說冤枉不冤枉?

幾十年後,韓信。他是漢初三傑,劉邦的大將軍,被封王,先是將為侯,再以謀反為名,直接殺掉。

替你打江山了,完了直接就殺我?冤不冤?

韓非子。他是戰國末期的法家傑出人物,懂得富國強兵之法,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被李斯一言陷害致死。

李斯也是法家的人物,同門互相傷害,你說冤不冤?

于謙他是明朝大清官,當時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虜,王振被殺死,只有他堅決主戰,積極營救明英宗,「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是他的作品。,結果呢?以「意欲迎外藩入繼大統」的謀逆罪,將于謙斬殺於菜市,這就是有名的「謀逆案」。

我幹啥了?我打了侵略者,我就該死?冤不冤?

嶽飛。他是抗金民族英雄,宋高宗、秦檜等人與金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無可奈何嶽飛退兵回朝,卻以「莫須有」之罪,將他斬殺於風波亭,一代民族英雄卻死於莫須有之罪,真的是天有不公,堪稱真正的千古奇冤。

莫須有,連罪名都沒有就殺我,我冤不冤?

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社會裡, 不知發生了多少冤假錯案, 而且最終是冤沉海底,得不到平反昭雪。這是由於當時的司法制度所造成. 人治大於法治, 或者說根本就無法可依。對各級官員來說, 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 而對老百姓來說, 官員們的意志就是王法。

因此,皇帝要你死,你就不得不死,有冤枉是必然會存在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