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澳大利亞。法新社報道稱,馬克龍發出警告,不允許任何國家主宰印太地區。國際評論認爲,這個警告明顯是對中國發出的。

馬克龍的這次出訪是法國同澳大利亞之間的一次雙邊外交行動,未料想中國卻"躺着中槍",成了無端攻擊的對象。

無獨有偶,今年三月馬克龍對印度進行訪問時,也被報道說其在訪問期間提出,"印度洋和太平洋一樣,不能成爲霸權的領地"。當地媒體評論認爲,這個話是針對中國的。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馬克龍接連出訪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兩個主要大國印度和澳大利亞,且均發表了被媒體普遍認爲是針對所謂"中國威脅""中國霸權"的言論,這顯然不是偶然現象。事實上,這還只是法國發錶針對中國不當言論的最新兩個例證。

爲什麼馬克龍一面表示高度重視與中國的關係,一面又頻頻挑事小動作不斷呢?

文 | 沈孝泉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1

遠在歐洲,攪局亞太

最近幾年,在美國鼓動策劃或者直接幹預下,南海地區局勢出現了持續動盪,對亞太地區以及這個地區國際航道的安全構成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地處歐洲大陸的法國卻不時在亞太安全局勢問題上不負責任地說三道四,甚至採取一些行動,這完全違背歐盟曾公開宣佈的"不選邊站"立場。

2016年6月,法國時任國防部長勒德里昂在新加坡召開的亞洲安全會議(即香格里拉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對於法國和歐洲而言,這不僅關乎在該地區的經濟和貿易利益,而且關乎維護國際秩序和法治"。他說,"如果海洋法今天在南中國海得不到尊重,那麼明天其在北極、地中海或者其他地方都將受到威脅"。勒德里昂呼籲歐洲各國的海軍在這個地區保持"常規和可見"的存在,以維護海洋法和航行自由。外國媒體指出,"這位法國國防部長的言論直接構成了對北京幾乎不加掩飾的指責"。

法國海軍2017年4月底曾派遣"西北風" 兩棲攻擊型戰艦抵達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目的是和美國、英國和日本一起參加在太平洋海域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

法國派遣"西北風"戰艦參加在太平洋海域的四國聯合軍事演習,這和法國政府在南海局勢問題採取介入立場也是相一致的。

▲法國海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首艘"西北風"號

而馬克龍去年5月執政以來,繼續了前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馬克龍本月初訪問澳大利亞,同特恩布爾總理會晤後表示,任何國家都不能主宰印太地區,法國、澳大利亞以及民主的印度一道有責任共同保衛該地區不受"霸權主義"影響。

《澳大利亞人報》報道說,馬克龍承諾與澳大利亞合作,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建立一個新的戰略"軸心","以平衡中國在該地區的發展"。

法新社則評論說,法國在太平洋有領地,而澳大利亞則對中國在南太地區的影響力日益警覺,認爲"可能會破壞該地區的戰略平衡"。兩國在抗衡中國對南太島國影響力方面可謂"利益一致"。

兩個月前馬克龍訪問新德里時,同印度簽署了安全協定,作爲兩個分別在印度洋東部和西部擁有軍事基地的大國,將允許對方軍艦使用自己海軍基地。媒體認爲,"此舉動旨在遏制中國的領土野心"。

法國同亞洲另一個大國日本在安全防務領域的關係也在不斷加強。2014年,兩國建立了外交和國防磋商機制,當年1月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級的磋商會議。會議發表的聲明強調,"確保公海及專屬經濟區的空中飛行自由和民航飛機安全至關重要"。聲明還提出,"根據國際法和平解決紛爭"至關重要。

2

法國訴求何在?

馬克龍總統今年1月剛剛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次訪問意義重大,爲新時期的中法戰略夥伴關係做出了新的定位和具體規劃。馬克龍強調,法方高度重視法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視中方爲重要合作伙伴和國際事務中重要力量。可以看出,馬克龍把同中國的關係視爲法國構建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基礎。

既然中國對法國外交具有重要戰略價值,那麼,法國爲什麼最近總是要在中國家門口尋釁挑事兒呢?

法國等歐盟國家曾公開宣佈在南海問題上採取"不選邊站"的立場。但是,近兩年以來,法國開始對中國說三道四、暗加指責,甚至派遣軍艦巡航和參加軍演等行動進行介入。這一立場轉變不是偶然現象,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

其一,介入亞太局勢是法國戰略需求。

素懷"大國情結"的法國始終把亞太地區視爲自己擁有戰略利益的地方。早在2012年,法國時任國防部長勒德里昂在新加坡亞洲安全會議就明確宣佈,"我要向亞太地區各成員傳達這樣的信息:法國就存在於此,法國將在這裏發揮作用",今天的亞太地區對法國而言是"一個重大利益地區"。

法國的這一立場主要出於三方面的考慮:

◆ 法國需要維護在太平洋地區所擁有的海外領地。位於太平洋南部的波利尼西亞和位於太平洋東南部的新喀裏多尼亞均爲法國的海外領地。法屬波利尼西亞囊括了太平洋上118個島嶼,這就造成法國的海洋專屬經濟區十分遼闊。法國的海外領地在太平洋上的海洋專屬經濟區總面積高達480萬平方公里,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這是法國維護在亞太地區利益的重要依據。

◆ 法國是出口大國,確保國際海上航行安全符合法國的利益。法國認爲有必要在那些危及航行安全的地方突出法國的存在感,在有爭議的地方擁有自己的發言權。

◆ 法國試圖重返東南亞。東南亞地區有不少國家是法國前殖民地,隨着這些國家的獨立,法國的影響力不斷削減。目前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似乎給法國重返東南亞帶來了機會。

其二,試圖在亞太地區發揮大國作用。

馬克龍上臺後,試圖改變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不斷削弱的趨勢。

當前,英國"脫歐"導致自身在歐洲的地位急劇下降,而德國總理默克爾因組閣危機大傷元氣。法國則高舉振興歐洲的大旗,馬克龍本人利用他同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大國保持良好關係的契機籌謀法國的全球戰略。

亞太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地區,又是地區安全局勢不穩定的地區,因此,法國試圖通過積極介入的態度,發揮大國的政治作用,從而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

不僅如此,法國還試圖利用歐盟內的核心大國地位來引領歐洲在這個地區採取共同的立場。

其三,爭奪亞太地區軍火市場。

隨着亞太地區局勢的緊張升級,這個地區國家武器裝備的需求急劇增長,成爲軍火交易的大市場。而法國是亞太國家傳統的軍火供應者。

不久前,法國同澳大利亞簽署了一項重大的軍售合同:法國將向澳大利亞提供12艘新一代潛艇"短鰭梭魚",這是法國DCNS公司核動力"梭魚"級潛艇的常規動力版,總價值高達340億歐元,堪稱"世紀合同"。

2015年,印度政府決定一次性購買36架完全由法國生產和組裝的"陣風",總值大約83億歐元。"陣風"是法國達索公司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的"多功能作戰飛機",這個機型集空中防衛、空中偵察、空對地和空對海的精確打擊以及核功能等於一身,不僅一機多用,而且可以在一次飛行中實施多種功能,由於其功能多而被形象地稱爲"空中飛行的瑞士軍刀"。

▲法國"陣風"戰鬥機

此外,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國也是法國軍火供應的主要目標。

3

" 錯位的戰略合作"註定失敗

馬克龍近來頻頻出訪印太地區,並發表暗指中國的言論,顯然也有彌補歐美關係裂痕的用意。

2015年7月,正當美國同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爭端不斷加劇的時候,美國國防部主管南亞及東南亞事務的副部長助理希爾萊特說,華盛頓歡迎歐盟有關南中國海領土爭議應以和平方式解決以及應尊重國際法的呼籲。他強調說,"如果歐盟能在支持這些原則的時候態度更加明確一些,那將會有所幫助"。評論指出,這位官員罕見的表態表明,美國敦促歐盟就南海爭端放棄原有立場,而採取"選邊站"。

特朗普上臺後,美國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繼續採取遏制和挑釁中國的立場,今年1月,由"卡爾·文森"號航母率領的美國海軍第一航母編隊前往太平洋西部,靠近南中國海水域巡航和演練,支援已經在這個海域巡邏的另外兩支艦隊。

特朗普執政一年多來,美國同歐洲的關係進入低谷。但近來,歐美盟國面臨共同威脅,出現了重整旗鼓,共同對敵的趨勢。

馬克龍最近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受到了特朗普的特殊款待,雖然具體分歧依然存在,但是在面對共同威脅問題上更加強調團結一致,而不是擴大分歧。

在此背景下,雖然馬克龍對印度和澳大利亞進行訪問之後,與雙方制定了有關安全防務的戰略合作計劃,但有分析認爲,這種戰略合作是"錯位的",因此成果的機率不大。

實施戰略合作必須有共同的目標,但是,法國同印度、澳大利亞之間並不存在這個共同目標。

對印度和澳大利亞而言,需要域外的"外援",而法國是當前除了美國之外軍事實力最強的西方國家,是有能力在中東和非洲直接參與多個反恐戰爭的國家。因此,把法國拉入亞太安全事務中,可以增加安全防務的保險係數,至少法國可以發揮平衡的作用。

但對法國而言,確保這個地區的國際航道安全是關切重點,中國從來都沒有被視爲其戰略對手。

更何況,馬克龍謀求的是全球戰略,平衡外交是題中應有之義。積極介入可以,但站在一邊反對另一邊,那就是缺乏政治智慧了。

缺乏共同目標,缺少共同基礎,所以這個"錯位的戰略合作",也是註定要失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