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属于认知内化的过程,若是利用规则学语言,会把学习者搞得晕头转向。

透过倾听,我们可以注意到语意后面隐含的表情。我们不仅听到语意的结构,更能进入语感的高低起伏。

我非常鼓励日常生活中,多多聆听英文发音的对话与演讲,除了可以打下语言学习的基础外,还能诱发出更多英语学习的内化历程。

许多家长和老师会问,听英文的对话与演讲,除了前述的重点外,就学习外语而言,还要再多听或多注意什么呢?

 

 

听字音,把声音和意思结合起来

很多人在学英文的时候都是希望先看到字,而不是听到声音。

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看到单字后才念出来,这样的习惯,容易使我们在听他人说话时,无法于第一时间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

我希望未来孩子学英文时,先抛去既有的学习英文惯性,改为先听声音,再模仿发音,把字音和字义连结起来。

国外的研究显示,当老师在教一个单字、句型或是片语时,只要给学生八到十二个句子,学生就不会忘记这个单字。

若再配合手势、实物的辅助,便能把单字的音和意思结合起来。

练习小范例

学习“drink” 时,给学生几个边听、边做、边归纳的实例,他自然就能学到“drink” 的意思等同于中文的「喝」。

 

过去也曾听学生分享过,他们学到的英文,在与他人沟通时,常常有沟没有通或是闹出笑话。

我在想,这其实跟他们听得不够多,掌握不到英文长短母音和重音发音位置也有关系。

例如:招待来家里作客的学生,问他们要不要吃些snack(点心),他们却听成snake(蛇),

才知道这是长短母音分不清所闹出的笑话;也曾在美国看到台湾学生问美国人,

这附近有没有McDonald’s,美国人听成Madonna,竟是因为语调不正确(重音位置发音错误),而让听话的人不解其意;

又或者英文连音如can 跟can’t 的发音,若没有说清楚,也会引起别人的误会。

要避免上述的小尴尬场景其实很简单,只要让孩子有机会多听他人说英文,

当听到的都是正确的字词发音时,自然会跟著说出清楚的发音。

 

听句子结构,用对词汇与语法

光是学会单字字义和发音还不够,重点是知道如何将单字放入句子里。

单字放对位置了,与人实际沟通时,才不会产生所谓「中式英文」;或是文法上乍看没问题,但就是带有不对劲的怪异感。

我第一次去美国的头一个月,身边的外国朋友总觉得我说出来的英文,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自然感,文法没有错误却很不道地。

当我留心听别人说英文后,我才发现原来我说的都是教科书英文。 这样的表达也不能说不正确,但在运用语言、活用语言时,

就是有那么一点不够纯熟,和他人生活上的互动、沟通,就是卡卡的不顺。

 

 

文法正确的怪英文

● 例子一:这道料理色香味俱全。 The food smells so good.(×) 这个句子文法正确,

但会让人觉得不礼貌,感觉上你得用鼻子在那闻呀闻。 Everything looks great.(○)

 

● 例子二:你会说英文吗? Can you speak English? (×) 用can 其实有冒犯的意思,

问人家「会不会⋯⋯」 Do you speak English? (○)

 

 

听语意和语气,说出好语感

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和他人进行交流,

倾听说话声音与讲话音调,可以培养听他人说的敏感度。唯有弄懂对方想要表达的问题或意见,活用可沟通的语言,才能达成沟通的目的,

不致答非所问。 和他人沟通时,适当的抓出要强调的部分,运用说话技巧,如句尾上扬或下降、反复强调对话重点,都可以帮助对方理解要传达的讯息。

当你和对方面对面沟通时,抛出一句话之后,同步观察对方的表情,大约就可以揣测出自己有没有用对语法与说对话。

听别人说话时,若能同步观察他说话时的表情、语调,也可以帮助自己听懂对方真正要阐述的资讯。

若要增进自己在英文沟通上的语感能力,可以多收看一些英美电视影集。在英美影集里听到的字词和句型变化,

你会发现和中文句型的习惯用法差异很大。中文语法习惯将「你、我、他」当句型主词,但外国影集却不是这样用的,

外国人为避免用词单调,人称代名词顶多使用二、三句,之后就会开始变换主词。句型的变化,通常是落在「主词」的变化跟「动词」的形容。

 

记得有一天我的课堂上,一位南美洲来的学生迟到,他站在那里犹豫该不该进来。我有两个和他沟通的对话选择,

一是说:“Come in.” 二是笑笑的对他说:“You can sneak in.”(你可以从后面偷偷溜进来。)

当我抛出后者这句话时,学生听到我转换“sneak” 的用法,在化解迟到窘境下笑了出来。

这句话的使用,不曾出现在英文教科书中,是我从以前老师身上学来的。

灵巧的活用动词,可以大大改变我们说话的句型变化,并增加我们说话内容的深度。

有了这次经验,我后来在听英文时,都会格外注意主词跟动词的变化,以及观摩形容词子句的使用。

转发自<<Cheers杂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