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就很好。

我們一般接觸到這類問題,都是所謂李約瑟問題,即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這樣問就不對。而應該問,為什麼西方發展出了近代科學。因為中國和大多數民族一樣,都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這沒什麼特別的地方,而西方發展出近代科學,是個特例。我們應該針對特殊的情況問「為什麼」。

西方發展出近代科學,當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考量,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科學是從哲學生長出來的。實際上,在一開始,科學和哲學根本就是一回事。

如果按照今天哲學與科學的劃分,那麼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以至笛卡爾、萊布尼茨、牛頓等,都既是哲學家,又是科學家。當然,對他們而言,是沒有「科學」這個概念的,他們都自認為是哲學家。牛頓就自稱是哲學家,他最著名的作品也題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科學與哲學分離是從牛頓後開始的,但從名稱而言,直到十九世紀,科學家還是自稱自然哲學家,而「自然哲學」這個名稱,直到二十世紀的仍在一些物理學院使用。

這裡需要一點說明,那就是一個東西從什麼產生,和它是什麼,是完全兩個問題。並不是說科學從哲學產生,所以科學就是哲學。科學與哲學的不同,似乎無需說明。每個人都能很直觀的感受到。

希臘哲學的什麼特質能夠生長出近代科學呢?有兩點,一個是求真的精神,一個是對數學的重視。

首先要解釋一下所謂的求真的精神。這其實是用理性的態度構建對世界整體理解的理論。

我們得先知道理論和理性是怎麼回事。理論是一種總體的解釋,但它不一定是理性的。比如,陰陽五行,這是一個能夠對世界進行總體解釋的理論,但它顯然不是理性的。其他諸如各種宗教啊,巫術啊,都是一種對世界進行整體解釋的理論,但它們不是理性的。

理性呢,其實就是注重經驗,從經驗層面來理解世界,注重事實與邏輯。所以理性的人,就不太會注重那些超出經驗的鬼神巫術之類,他沒那興趣。但是理性注重事實與邏輯,他可以對各種奇奇怪怪的理論不感興趣,但往往他自己也構建不出一個基於理性的對世界進行整體解釋的理論。中國人很理性,但缺乏構建理論的興趣。正如梁漱溟所言:「實在不只是論理的缺乏,竟是『非論理的精神』太發達了。」

而希臘哲學,則正是理性與理論的結合,以理性構建求真的理論。希臘哲學是從自然哲學開始的,從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開始。最初的自然哲學無非都在討論世界的本原是水還是火,或者是氣。這些理論在今天開起來很幼稚,但重要的不是他們的理論,而是他們探討的問題,或者說他們思考的方向。他們在尋求世界的基始,而這種尋求,今天的物理學仍在進行。

希臘自然哲學在尋求世界的根源,並且是以一種理性求真的態度去尋求,而非用神話和宗教的方式來解釋。這就是為什麼泰勒斯靠那個看似幼稚的「水是世界本原」就被稱為哲學之父。這種態度以及思考方式,是一種驚天動地的進步。

我們記住上述所云的希臘哲學的思考方向以及態度,現在讓我們先說回求真。求真似乎並不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哪個民族不求真呢?但這其中還有很大不同。

人們在日常生活的領域,是非常求真的。這部手機到底值多少錢,我從這到那到底有多遠,需要多長時間能到。甚至於說她喜不喜歡我,這些事情,所有人都求真。但是對那些遠離我們生活的東西,對生活沒有什麼影響的東西,似乎對人來說,真不真就那麼重要了。相信眾多傳聞中的一個,或者相信一種真相,似乎沒什麼差別嘛。

恐龍是小行星撞擊滅絕的,和被火山噴發滅絕的,相信哪一種,有什麼差別嗎?某個歷史人物,真實歷史和演義故事,相信哪一種,好像也沒大差別。世界是被上帝創造的,還是另一種什麼方式形成的,相信哪一種,似乎也只是取決於人的偏好而已,對現實生活也沒大影響。

在非實用的、遠離日常生活領域,求真是一種非常邊緣的需求。普通人不在意那真還是不真。在這種情況下,希臘哲學那種以求真的態度尋求世界根源的思考方式,就顯得特別可貴。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似乎不是很重要的事,但希臘人就非得搞明白這個問題。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求真,但在這個方面還特別求真的,只有希臘人。

很多文明都構建有自己的宇宙論,日月星辰是怎麼回事,也都進行了天文觀測。但只有希臘人把宇宙空間結構建立在觀測數據之上。

哥白尼之前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重要的並不在於這個錯誤的結論,而在於,他們試圖把地心說與實際的天文觀測數據統一起來,試圖構建出一個與觀測數據相吻合的宇宙結構以及相應的運行軌跡。

從多天球理論到「均輪、本輪」理論,這個體系越來越複雜,力求不斷精準,構建出與實際觀測相吻合的體系。最終,他們以地心說為基礎,居然構建出了這樣一個和實際觀測幾乎吻合的宇宙體系。

亞裏士多德、托勒密的這種對宇宙的探求,承接於希臘自然哲學的傳統,而在這之後,他們的後輩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繼續在這條道路上探索,開啟了一個科學的時代。而天文學正是第一個成熟的科學。

當然,求真的態度只是希臘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還有一個特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希臘對數學的重視與數學的發達。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寫於公元前四世紀,《幾何原本》的知識在我們小學就學過,現在可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特別的。但世界上沒有別的地方產生過這類東西。它明朝傳到中國,還被視為特別新鮮的知識。當然,重要的也不僅僅是這裡面的知識,而是一種思考方式。從定理、定義出發來論證的思考方式。

其他文化也都有過數學,但沒有過這種論證。斯科特在《數學史》中說:

「在整個東方數學中,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絲毫的證據可以看出有我們所成壞之為證明的那種東西。」

許倬雲先生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

「沒有所謂推演、定理或公理……當時訓練數學家的方式不管抽象思考,只管計算。」

數學的重要性不待多言,沒有數學就沒有科學,數學是科學的語言。甚至衡量一個學科是否是科學的標準就是看其數學化程度。

希臘求真的態度使得人們對宇宙的事物抱有極大的興趣,而天體運動簡單、規則、穩定,適合測量。並且一千年前的觀測數據,現在用也沒問題。這些特點使得天文學特別適合數學處理,而恰好希臘數學很發達。托勒密以地心說為基礎構建的均輪-本輪系統,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數學模型。

這一切,都使得天文學成了科學革命的發端,最終在牛頓那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對世界整體解釋的物理學體系。科學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而致力於尋求世界真相的自然哲學壽終正寢,這部分的工作由科學取而代之。


科學革命的前提是之前就有科學,自從有了數字,文字,科學就產生了,人們的探索進入了事物內部。但阿拉伯數字和拉丁文字比其它初文化更便於組合使用,更便於表現事物內部的結構,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近代科學革命就在使用這些文化的國家產生。中國的數字表現形式是以文字出現的,它表現的量級有限,範圍有限,進入不了事物的內部,也就瞭解不到事物的實質和規律。近代偉大的科學家也產生於歐洲各國,原因之一是,這些國家普遍在工場作坊中產生了近代技術的萌芽,大量的能工巧匠開始製作各種「玩藝兒」。由於石英石被燒成玻璃,完成了繼金屬冶煉之後的又一次冶煉技術創新。鏡片,試管,量杯,這些由玻璃製作的器皿,使科學家有能力通過望遠鏡和顯微鏡瞭解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在這些工場作坊中出現,由能工巧匠完成,瓦特成為第一個敢喫螃蟹的人。動力的產生又催生了第三次冶煉技術,既石油提煉技術的產生,繼而又產生了化工產業。動力機的產生促進了機械加工的發展,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如此良性循環,成就了今天的物質文明。因此,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使用刀叉的,動手能力很強的金髮碧眼的高鼻樑人。如同制鐵術,指南針的發明一樣,近代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的共同的財富,文明的傳播使中國人更清醒,也就更聰明。中國掌握馬克思主義這一產生於歐洲的科學思想理論,同時又掌握產生於歐美的自然科學理論,中國更健全,將會為人類兩個文明的建設做出最大的貢獻。


「科學」也需要適合進行「革命」的土壤

不管是「科學」還是「科技」,亦或者「政治」或者「經濟」進行革命都需要有相對的空間和意識上的可比性。如果沒有可比性的創造精神和孕育創造精神的源泉,那麼就只能委曲求全,且千篇一律的做著原有的動作和技藝。

古代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科技」不能向「科學」方向進行探索前進

由此,中國不能成為「科學」亦或者「科技」革命的發源地,這也要根據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和格局說起。中國在歷史上歷經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是在整體格局上主要還處於向一起合併的狀態,由此使得每一次分與合的過程進行科技上的提升,沒有特別明顯的必要性,只要維持一個比對手略微靠前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並且為了使得王朝穩固,使得這些科技在運用完之後就被封存不在去推演新的科技發展,這也使得每一次強有力的起義都能把王朝顛覆掉的保障。而新王朝逐步穩定之後就開始大力發展農業和部分的商業輔助,而在科技與科學上就維持王朝的日常所需,真正的做到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這也是新王朝在不出現較大政治上錯誤基本上都可以維持個百八十年不成問題,並且周圍的勢力也不會對自身產生什麼大危害,因此就有點固步自封,也就對那些新科技嗤之以鼻。

古代西方的國情有點特殊,互相之間摩擦不斷,使得他們不斷的推陳出現來從原有的「技藝」上升到「科技」,在由「科技」發展到「科學」,並且很快走向了科學革命的道路

西方國度不像我們中國是一個完全統一的大熔爐,他們一個國家裡有城主或者國王,但同時還有並立所存在的教廷教皇。每個城主或者國王想要更長久的據守自己的領地就要不斷的對自身的技藝進行革新,使得能在未來的城邦以及其他戰爭中有戰略上的優勢,就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為此而付出。因此也逐漸使得「技藝」向「科技」也「科學」方向推進。並且在發現新大陸和進行海外殖民之後,使得他們嘗足了甜頭,更是不以餘力的發展科技去佔領更大的殖民地。這樣就使得整個西方進入了一個科技與殖民比拼的時期。英國也是因為提前進入科學革命,才造就了聞名遐邇的「日不落帝國」。

簡而言之,「科技」與「科學」的革命需要經濟基礎和國情的作為基石,沒有合適的經濟基礎和國情就不能為其提供長期生存的土壤。但是隨著進入20世紀和21世紀,科學革命的發展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在依託原有的那個格調進行,而是進入了全新的領域來釋放自己的能量和魅力。


因為在中國古代,只有科技,而沒有科學。所以在探索這個世界方面,中國和西方走上了兩條不同方向的道路。中國走上了經驗技術這條路,而西方則走上了方法科學這條道路。

在中國古代,一切技術都是以實際應用為需要的,所以在中國古代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經驗性的,從農業種植技術到中醫的傳承,包括勾股定理也是為了方便準確的丈量土地而總結髮現的。不是說經驗不好,而是經驗總是要依賴先人,古人等一些權威來證明其正確性,而不是通過實驗等方法去驗證其正確性。一個古代中國古人要證明並說服別人說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就必須要假借依託先人先聖或一些經典來詮釋自己的理論。在中國古代並不鼓勵新的學說或理論,所以一個人要提出新的學說,就要依託舊的「經驗」,或假借古老的權威來證明自己學說的正確性。

但是西方走上了方法科學的道路。只要你能大膽假設,並小心求證、通過合理的邏輯證明你的結果是正確的,那麼你提出的學說或理論就容易被大家所承認。至於什麼古典的權威或著作,都是可以懷疑的,只要你發現其中的錯誤。只要你的你理論具備可證偽性,並且依據你的理論所做實驗或者觀測結果都與你的理論預言的一致,那麼大家就會承認你的理論的正確性,而不必藉助什麼古老的經驗或權威來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而這一點,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才慢慢的建立起來現代的科學觀並按照現在的科學思維和方法去研究這個世界。


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文化水平還停止在孔孟之道盛行時代的讀死書,死讀書,報住那些繁體字不放。讀了一背子書還有不認識的字,聽不懂的話。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從幾何數學物理化學直到天文學與地理學再到社會科學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有好多的科學家是打開科學門的鑰匙,馬克思就是打開社會科學之門的最主要的人之一。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二戰時期誕生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國在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建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是人類達到高度文明的偉大的指導時思想。


原創思想,應該這樣問:科學革命為什麼`過去』多發生在西方? 因為全新的 ,終極的科學革命正在中國發生,它將120年來的被困在物質牢籠中的西方研究物質的科學,從物質牢籠中解放出來,升格為超越物質,解釋物質從何而來的科學。隨著中國學派的科學冉冉升起,西方物質科學的大幕正在徐徐落下,舊物理從此沒落。


當我告訴你中國文字就是生物學的時候,當我告訴你中國文字就是人類未來哲學的時候!你覺得革命的辭彙好友什麼樣的建設性意義。當我告訴你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偉大的社會管理學的時候,你可知道中國文化對社會,對人類乃至負責任的一致性面相世界!

具體說高等數學的革命性,具體說普通物理的革命性,具體說化學的革命性,具體說材料力學建築學的革命性等等一切人類成就都沒有了種姓所屬的階級性了,連同宇宙的一切法,都沒有了所謂的發明和擁有的個性專屬。

西方社會所謂的世界,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具體說為什麼會產生響應的眾多的道德規律的時代發現,這是人類具有革命性的里程碑。是土壤問題?我不這麼認為。耶路撒冷特殊嗎!因為產生三種宗教而長期忙於戰爭。

世界的未來在於人口,在於對人類知識的繼承和意識的擁有,在於人類敢於對宇宙一切法的探索,當中國社會把對一切法的探索當作使命的時候,當人類五分之一的人類社會進步的時候,人類文明進步的春天必然在中國社會中星期。


為什麼科學革命,多發生在西方?因為西方認識提高,放棄三大教會之後,哲學發迅速,明白過來的建設,更早一步入科技推全新時代,所以各項事業發展很快,科學革命發生很多。

我們中國正好相反,因為,自己的道儒法等壓制不住反賊。又從外國請來,西方淡化的佛天回等教,猶如三座大山,內壓制外侵略,至到新中國成立,所以,很難有科學技朮革命。謝請參考。


中國不是科學革命的土壤,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儒家思想,無一不是在禁錮人們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其實根本不存在科學,雖然有四大發明,但是那隻能算是技術,古代中國只是應用技術而不是探究技術背後的原理,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從政治上來說,中國古代從奴隸制之後,一直持續兩千多年都是封建王朝,一個王朝的覆滅,就會誕生另一個王朝,如此的循環往複而已,至於為何沒有誕生民主,中國古代人多,不想西方那樣,都是城邦,沒有辦法面面俱到,每個人都照顧到,所以不會有民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