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發展與人工智能美好相遇,它們改變了校長的治校思路,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定位,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校發展與人工智能美好相遇,它們會對校長治校方略帶來哪些改變?會對教師角色定位帶來哪些改變?會對學生學習方式帶來哪些改變?


4月19日至20日,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廣東深圳市鹽田區教育局主辦,深圳市鹽田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承辦的“新樣態學校2019學術年會暨鹽田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教育局負責人、中小學校長等共800多人蔘加了會議,圍繞人工智能時代學校建設與人才培養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情景式、場景化的教學構建,精準化、個性化的人工智能教學輔助,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教室的智能終端通過人臉識別、數據採集,對學生進行判斷分析、情緒捕捉……


這些現代化的教學元素,讓記者在“新樣態學校2019學術年會暨鹽田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一飽眼福。學校發展與人工智能美好相遇,它們改變了校長的治校思路,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定位,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校長治校:

讓人工智能與人才培養擦出耀眼火花


機器人跳草裙舞、機械臂寫書法、創客大篷車、龍雲航空、人工智能全景課堂實時監測系統……在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雲海學校,記者發現這裏的人工智能與人才培養已經擦出耀眼的火花。


“未來教育一定是面向未來的,一定是新樣態的,未來學校的應用場景應該是集智能化、泛在性、強合作於一體的實踐場。”深圳市鹽田區雲海學校校長溫克強結合學校“雲海AI教育場景化”的探索,試圖找到“長眼睛、長耳朵、長嘴巴和長腦子”的機器人與學生之間進行鏈接的最佳效能區。


“傳統辦學經驗難以符合時代潮流,校長治校思維要順勢而爲。”面對人工智能深入教育的這一機遇與挑戰,從行政推動到科研引領、從學校實施到技術支持和家校合作,溫克強進行了“雲海探索”:構建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課堂教學環境,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錄播、互動率、學生聽課情緒等反映出來的信息,對教師的教學行爲和教學過程進行分析、及時調整;構建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個性化學習方式,把學生的重複性學習變成針對性學習,將“教爲主體”變爲“學爲主體”;構建基於新興技術的智能教育課程體系,創設未來教室,將千篇一律的教室變成靈動的學習空間,把單調乏味的學校建築打造成溫馨宜人的育人環境;構建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管理平臺,把學校、教師管理逐步過渡到學生自我管理;構建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學業評價系統,結合大數據精準瞭解校情,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和“精準扶貧”。


人工智能時代打破了傳統教學環境和格局,改變了師生過去一貫沿用的教與學時空,如何對這樣的空間進行重構?


這樣的問題考問着校長的治校方略和行走路徑。浙江師範大學附屬杭州筧橋實驗中學校長高瓊從春節晚會熱播的“佔座”小品說起,延伸出“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幫學生搶佔有價值的空間”話題。他說:“要把握好學生學習空間的張力和彈性,讓學生在最適宜、恰當的環境和空間裏學習。”


爲此,高瓊在學校嘗試學生學習空間的重構:


一是重構物理空間。把“教”室變成“學”室,由過去研究教室、教案、教材轉向研究學室、學案、學材。針對不同學科範式,統一推進實施新的學科載體,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進行項目式混合學習。


二是讓學習在不同場景發生。突出場景化、遊戲化、智慧化,培養學生的沉浸式思維、遊戲思維和大數據思維,消除學生對虛擬教室遠端的距離感,增強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和沉浸如影的親密感。


三是讓學習空間成爲課程。讓教師從大量繁重的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讓學校真正成爲師生共生共創、共同成長的空間。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陳如平高度贊同,他說:“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更應該藉助信息技術建設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學校,打開學校新樣態發展的正確方式。”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作爲全區推行新樣態學校建設的區域,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志利認爲,人工智能時代辦以生爲本、具有知識之美、思想之美、青春生命之美的學校,更具時代意義。


“一個好校長與一所好學校是共生共長的。在人工智能時代,校長更有信心和機會將學校辦成‘一方池塘’,讓每個孩子從中如魚得水。”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余文森建議,校長可以從學校辦學傳統和經驗、從校長個人的思考和見解、從解決學校存在的問題和達成的任務中、從新時代學校創新和特色發展中提煉辦學思路,真正辦出有品性、有品質、有品牌、有內涵的學校。



未來教師:

如何當好“局內人”“局外人”


在深圳市樂羣小學,記者觀摩了一節“粵之行——山海鹽田 暢行無阻”主題式跨學科整合課程展示課。教師高勇爲了上好這堂課,前期做“幕後導演”,帶領教師團隊和學生立足鹽田交通實況,進行了調查採訪、新聞蒐集、交通繪圖、工程製作等活動。


課上,高勇讓孩子們通過技術手段製作、分析圖表和數據,並得出結論:鹽田港近10年的集裝箱吞吐量逐年增長,導致貨櫃車帶來了更多的交通擁堵和噪聲污染等問題。師生“同臺演戲”,學生在基於問題、基於項目的學習中收穫多多。


那麼,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到底如何定位?在論壇上,與會者對此進行了討論。


“既是教練,又是學員;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既是主導者,又是引領者。”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教科研中心主任李天才以體驗式學習爲例談到教師的角色定位時說。


他認爲,教師既要設身處地、在“局內”敏銳洞察學生思維與情緒的變化,分析、判斷學生真實的想法,引導學生真實表達;又要抽身“局外”,儘量避免個人主觀意見的介入,引導學生體驗真實場景。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是不可能被取代的,我認爲至少有三方面,一是基於人的情感,因爲人是情感性、社會性動物;二是師生之間基於情感的交流、溝通與合作;三是將來我們依然能夠超越現在人工智能所擁有的創造性。”陳如平說。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表示贊同。他說,在許多領域的單一任務方面,如駕駛技術、計算能力等,人工智能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人類,但仍然還有許多侷限性,一旦跨越行業和領域只能呈現出弱人工智能的特點。當然,隨着未來社會發展,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扮演可能會面臨新的變化。


餘勝泉還提到一個新名詞“人工智能教師”。在他看來,未來教師是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教師共同協作承擔教學任務的,兩者各自發揮優勢。


那麼,人工智能教師承擔什麼任務?


餘勝泉認爲,人工智能教師可以當助教、做分析師,可以當班主任、做智能導師,可以當生涯規劃師、做教育決策助手。而人類教師,則要從知識的講授者變成學習的引領者、陪伴者、激勵者,如此發揮人類創新、複雜決策、情感關懷激勵等更大優勢。


“未來的教育將進入人類教師與人工智能教師協作的新時代。”餘勝泉如此評價道。



學生成長:

讓學習更真實地發生


未來教育是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的背景下出現的教育需求。先進的信息工具是爲新的學習樣態服務的,所以學生的學習方式必將發生大的變革,要讓學習真正發生。


“在人工智能時代,在‘以學習者爲中心’的時代,我們應該將工作焦點凝焦於學生學習,以學習者真實的成長需求爲依據,構建校園學習系統,以最好的姿態走向未來。”李天才結合《讓學習更真實地發生——深圳市鹽田區面向未來教育的學習方式變革行動方案》進行了主旨演講。


在李天才看來,面向未來的教育,面向人工智能的教育,學生的學習方式要從單一接受式學習過程向多樣化學習過程轉變,從機械式學習向有意義學習轉變,從分析理解式學習向整體把握式學習轉變,從線性思維向複雜思維轉變。


根據不同學習方式對學習者思維加工深度的不同要求,學生可以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李天才總結的“五大學習”方式引發與會者關注,包括基於體驗的學習,基於表達的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和基於創造的學習。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前海港灣小學校長羅朝宣認爲,人工智能時代的學校,要讓最新的科技成果進入到學生的學習材料,培養學生的編程思維、建模思維,讓相應的年級擁有相應的教材。有關人工智能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與科學課相結合,進行探究式學習,也可以與活動、學校空間氛圍相結合,通過學科、活動、空間氛圍的營造等,真正讓學生長出“人工智能因子”。


爲了讓學生學習真實發生,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涑水聯合雙語學校校長任玉萍強調要“爲學生賦權”,通過扁平化管理、活動賦權、技術賦權、課堂賦權,實現“我的課程我做主”“我的空間我做主”“我的學習我做主”,讓學生真正走向講堂,走向課堂中央。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姜思羽

商務合作請聯繫中師君(微信號zgjsbhh)

微書店合作請聯繫孫老師(微信號eastsht)

薦讀

公益活動1:第六屆全國教育局長峯會等你來

公益活動2:“創課進校園”第6站(武漢)5月舉行!

李鎮西:學生教我當老師

中國教師報投稿指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