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竢實揚華,交通天下。在青翠滿園的五月,西南交通大學迎來了建校123歲生日和機械學科創建100週年。今日,兩千餘名校友“‘蓉’歸故里”“榮歸母校”。校長徐飛作了《交通天下 大道致遠》的演講,講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2019年5月18日)

尊敬的各位學長、各位領導,

各位校友、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五月的交大青翠滿園,在這美好的時節,我們迎來了西南交大123歲生日和機械學科創建100週年。今天,兩千餘名校友“‘蓉’歸故里”“榮歸母校”,我感到格外高興。在此,首先代表學校黨政,特別地代表順洪書記,向全校師生員工和廣大海內外校友校親,致以親切的問候和美好的祝願!向一直以來熱情關心大力支持學校改革建設發展的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8年是學校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引,全面加強學校黨的建設,團結奮鬥,披荊斬棘,奮力提升學校學術競爭力、科技創造力和思想影響力,學校發展呈現出穩中向上、穩中向好的喜人勢頭。這一年,學校黨委全力支持配合教育部黨組第三巡視組的巡視工作,自覺接受巡視監督,通過巡視整改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強化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爲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018年,學校創新求變謀發展。變革給予學校持續前行的力量,我們堅持在落實中求創新,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召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本科教育教學振興行動計劃和學生工作振興行動計劃,吹響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衝鋒號”,奮力打造“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 版。堅持在創新中求奮進,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31人入選新一屆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推動“雙一流”加快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12個專業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並列全國第四。堅持在奮進中求突破,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縱深推進,三校區順利實現一體化辦學。堅持以“成績、成果、成效”爲導向,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爲學校改革建設發展注入內生動力,師生員工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以及使命感。責任感顯著增強。

    2018年,學校傳承使命譜新篇。隆重舉行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座談會,全面總結我校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主要成就、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全校上下進一步增強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學校在軌道交通領域的優勢進一步鞏固,在綜合交通領域的實力大幅躍升。作爲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2項,科研成果第四次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主動對接川藏鐵路建設,舉辦第六屆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高峯論壇,成立“一帶一路”鐵路國際人才教育聯盟和天佑鐵道學院,深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學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在全面發力綠色交通、智能交通、未來交通的同時,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戰略性新興學科和未來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的新亮點。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必將與之同步交織、相互激盪。與此同時,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內涵式發展成爲核心要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審視學校的發展,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師資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與教育強國、交通強國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部署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學校高層次拔尖人才引進效果不彰,專職科研隊伍建設亟待破題,在校園軟硬環境建設等方面也有很多不足。我們當竭盡全力改進工作,迎難而上,決不辜負師生員工和廣大海內外校友的熱切期待。

老師們、同學們,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要有一種精神,學校和個人亦然。精神是迴應這個時代的信念堅守,也是支撐我們堅定前行的不竭動力。去年學校首次開展“感動交大十大年度人物(集體)”評選,現已評出兩屆。這些人物之所以能夠感動交大、感動你我,是因爲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奮鬥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專業精神和工匠精神,這些精神構成了交大精神、交大價值、交大品格最亮麗的底色,需要我們大力崇尚和弘揚。

    要崇尚和弘揚奮鬥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把遠大志向變成現實,既要求得到真學問、練就真本領,又要有鍥而不捨、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從一點一滴做起。”艱苦奮鬥從來都是交大人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從1905年我國第一條自主設計建造的京張鐵路,到中國製造和工程領域中百餘項“中國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誕生,從凝聚起牽引高鐵前行的力量,到奮力支撐中國軌道交通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所有這些如果沒有一以貫之的接續奮鬥,何以可能?當前,我國高鐵總里程超2.9萬公里佔據全球2/3,“八縱八橫”漸入尾聲,“後高鐵時代”悄然來臨,智能交通競爭風起雲涌,發展機遇稍縱即逝。居安思危,方有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承載新的時代使命,奮鬥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將是學校砥礪奮進的主旋律。全體交大人當繼續保持艱苦奮鬥、永久奮鬥的奮鬥精神,在一代代交大人接續拼搏基礎上,戰略性考量交大未來,爲加速推進科教興國和交通強國,再立新功、再創輝煌。

    要崇尚和弘揚科學精神。100年前的五四運動,中國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催生了救亡圖存之中國、自立自強之中國、科學發展之中國。老學長竺可楨先生有言,科學精神就是不盲從不附和、依理智爲歸,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嚴謹、專心一致、實事求是。這其中蘊藏的求真務實應當是科學精神的核心要義。當前,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蓄勢待發,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應運而生,在此背景下STEAM教育理念的價值更加凸顯,以科學(S)、技術(T)、工程(E)、人文藝術(A)和數學(M)跨學科有機融合的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學生學術創新能力和跨界求索能力,已成爲諸如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國際頂尖高校的共同選擇。由於歷史的原因,西南交大二級學院名中有多個帶有“工程”或/和“技術”字樣,學校一些專業、學科乃至科研的技術和工程色彩也較濃。因此,在當下和今後的辦學中,一方面要繼續保持並進一步增強在技術和工程領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務必注重工程、技術與科學、人文和數學的深度結合,尤其要切實增強在STEAM中首當其衝的S(科學)的權重,以匹配學校“研究型”大學的戰略定位。對應於科研,就是要更加註重原理性、原創性、前瞻性、突破性和顛覆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迴歸研究型大學科研的本位。以上這段話是我借科學精神中的“科學”所做的一點借題發揮。

    要崇尚和弘揚創新精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位居新發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之首。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中華民族在不斷磨礪和創新中,鍛造了屬於自己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圖景,形成了凝聚全民族的強大共識,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西南交大創造的“沈氏理論”和“翟孫模型”,奠定了鐵路大系統動力學的基礎研究體系,助力“中國高鐵”領跑世界。西南交大近年來探索的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從源頭上激發了科研人員和發明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爲在全國可複製和推廣的經驗。在新的征程開啓之際,學校將着力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推進以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本碩博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校園管理模式改革等爲代表的重要改革舉措,以改革創新迴應師生訴求,以改革創新凝聚全體校友校親,通過更高質量和更大力度的改革創新,開創西南交大的嶄新未來。

    要崇尚和弘揚專業精神。專業精神本身蘊含着三層含義,從淺層次來說,專業精神意味着從業者應當有“術”,要訓練有素並執着於專業的規範和要求;從較深層次來說,專業精神意味着從業者應當有“道”,具有職業操守、從業倫理和道德品質;若將專業精神再深化,就進入了“善”:從業者無私忘我的境界和對工作深沉摯愛的情懷。專業精神的英文是professional spirit,而大學教授的英文是professor,字面理解就是專業的人或專家。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職業(專業)上,爭當自己領域(崗位)上的專家,養成並保持專業精神應當成爲職場所有人的必備素養。今年的“感動交大”十大人物中,有位永遠無法到場的獲獎者——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朱德貴副院長,他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教學科研碩果累累。去年九月他突發重病,但仍利用治療間隙堅持科研教學和實驗工作,直至生命終結。朱院長對履職能力的高要求,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值得每位交大人尊敬和學習。張齊力、何文兵等同志是紮根在後勤一線的普通員工,他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同樣感動了廣大師生,成爲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績的“閃亮之星”。

    要崇尚和弘揚工匠精神。追溯學校123年辦學歷程,許多人爲鑄就“中國高鐵”這一大國重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他們踏實勤奮、耐心細緻、專注堅持、精益求精,追求把一件事、一件物做到極致。他們爲了把工作做得完美,願意吃苦耐勞、不斷學習、上下求索。他們最在乎的是如何把活幹得漂亮,最不在乎的是做這件事能得多少錢,擁有多大權。今年是學校機械學科創建100週年,伴隨100年的學科發展之路,機械學院涌現出不少彰顯“工匠精神”的典範,全國教學名師吳鹿鳴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幾十年如一日,一絲不苟、用心備課,不斷打磨講稿和講解方式,精心設計和推敲教學過程,致力於將每一門課程講成精品。今天即將公佈的機械百年教書育人楷模也是如此,他們都是兢兢業業、腳踏實地、追求極致、止於至善的榜樣。此外,土木工程學院的“夢之隊”亦是標杆,這支團隊深度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助力創下了多項世界之最,他們科研攻關的高水平自不待言,特別值得對標的是他們身上那股一絲不苟、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老師們、同學們,西南交大致力於培養一批又一批學術大師、管理精英和行業翹楚,在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進而向“中國創造”轉變的當下,交大人要將奮鬥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專業精神和工匠精神作爲自身的人格特質並不斷發揚光大。我堅信,精神在力量就在,力量在生機就在,生機在未來就在。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學校深化全面改革、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攻堅之年。學校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努力實現新超越。

    一、要以“雙一流”建設爲牽總,以學科建設爲綱,綱舉目張。

    學科建設關涉各項辦學要素,統攬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等六大“雙一流”建設任務。因此,當前和今後長時期內,學科建設是綱,綱舉目張。學校要以“雙一流”建設爲牽總,以學科建設爲抓手和龍頭,統領學校的各項工作。按照慣例,全國高校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即將開展。同時,根據“雙一流”建設以五年爲週期的動態調整機制,明年學校也將迎來“雙一流”建設“大考”,這是全體交大人都應該而且必須認真面對的大事。特別是第五輪學科評估,將對學校2016-2019年期間學科建設的成效進行全面檢驗,其評估結果不僅對學科自身建設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將直接影響學校“雙一流”建設的考覈,更關係到學校辦學事業發展的全局,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學科建設必須以中央和教育部等有關部委關於“雙一流”建設的系列要求爲指引,以支撐服務科教興國、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爲使命,堅持“三個面向”,堅持頂天立地,加快建設“交通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爲此,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特色發展,立足並紮根軌道交通,不斷鞏固和強化軌道交通學科羣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競爭優勢,還要持續打造軌道交通前沿新的科技制高點。另一方面,又不能囿於軌道交通,作繭自縛地被兩根軌道捆死,至少應把在軌道交通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拓展爲在“大交通”、“綜合交通”、“智慧交通”中的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同時,紮實推進“工科登峯、理科振興、文科繁榮、生命跨越”四大學科行動計劃,持續優化學科發展戰略佈局,強化基礎學科和支撐學科,培育戰略性新興學科和(國家)緊缺學科。尤其重要的是,堅持“高精尖缺”導向,加速壯大強勢學科和優勢學科,全力打造拔尖學科和卓越學科,以此推動“雙一流”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二、要擁抱人工智能時代,做好“智能+”和“+智能”這篇大文章。

    人工智能(AI)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當下人工智能風生水起,大行其道。實際上,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羣,壯大數字經濟等內容已連續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智能+”也首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隨着智能製造、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教育等出現在我們能夠想到的任何行業,人工智能以及“智能+”和“+智能”應用的快速增長期和全面滲透期已經來臨。

    面對“智能+”和“+智能”的大潮,我們當乘勢而上、順勢而爲,以實現彎道超車和變軌超車。我們要縱深推進學校業已確立的“數字化”戰略,做好“智能+”和“+智能”這篇大文章。大體而言,學科的“+智能”是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學科加以改造以實現智能化。學科的“+智能”屬於“物理變化”,與此不同,學科的“智能+”將產生“化學反應”,即以人工智能爲主的計算機科學技術同(傳統)學科深度融合,催生出新學科。

具體而言,對於土木、機械、電氣、測繪、運輸等這些傳統卻又是學校的優勢強勢學科,要通過“+智能”賦能、改造和優化,重新煥發生命力、生長力和競爭力,實現在一流學科建設中持續升位。以機械學科爲例,通過機械+智能,加快推進先進高端製造、智能製造、工程機械重載運動智能控制以及機械智能服務。同樣地,高鐵、汽車、交通、電網、醫學等通過“+智能”,可以形成智能高鐵、智能汽車、智能交通、智智能和智能醫學等。實際上,所有的學科都可以也都應該“+智能”。

    在此,我要特別強調“智能+”。要高度重視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爲代表的現代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與現行工科、理科、醫科、文科、商科等學科的深度交叉、滲透、融合,由此將催生出新工科、新理科、新醫科、新文科和新商科。要高度重視並積極培育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學科,如數據科學、量子計算、區塊鏈、類腦智能、系統生物醫學、 虛擬現實(VR)、增材製造(3D打印)、超材料與納米材料、新能源等,使其儘快形成新的一流學科生長點,進而成爲骨幹學科和支撐學科。去年學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同時積極探索“智能+X”複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力爭在促進學術、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方面形成重大突破。不久前,教育部確定新增審批專業名單,學校成爲全國35所新增“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這些都爲學校做好“智能+”和“+智能”這篇大文章,創造了非常好的基礎條件。

    老師們、同學們,

    交通天下,大道致遠。置身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橫跨三個世紀走過123年的西南交大,信心滿懷、步伐堅定。全體交大人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竢實揚華、自強不息,守正創新、攻堅克難,爲早日實現“交通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和“大師雲集、英才輩出、貢獻卓著、事業長青”的交大夢,矢志奮鬥!

信息員:杜映錦

責任編輯:杜映錦

本文作者:徐飛

本文來源:西南交通大學新聞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