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衆號:媒體黑盒(ID:media-box)

文/趙灰灰




1994年,大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一些成績。這一年,也是中國搖滾的巔峯。


年底,香港紅磡體育館那場著名的《搖滾中國新勢力》演唱會上,魔巖三傑的張楚聲嘶力竭唱道:”請上蒼保佑吃完了飯的人民,小資產階級、姑娘和民警,升官的升官…請上蒼來保佑這些…開始感覺到撐的人民吧!”


這年,23歲的常州人陳黎芳,在一單通訊產品銷售戰中,幹掉了華爲杭州的辦事處。客戶十分欣賞她的能力,說華爲能開30萬的年薪,你去不去啊?


陳黎芳二話沒說答應了,次年加入了華爲。


95年,全國職工年均工資是5500元。陳黎芳加入華爲之時,公司只有500人。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這年,正好是華爲基業重要的分野。


陳黎芳發現,華爲裏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工程師研製出的C&C08萬門機正勢如破竹,與另外一款交換機橫掃中國電信市場,94年銷售額達到8億,95年15億,啃完國內啃國外,每年翻倍增長,成爲全球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交換機。 


幾乎每一天,他們面臨的都會是全新的環境,挑戰沒做過的事。 


或許是由於陳黎芳的溝通特長,她從銷售逐步切入了營銷與公共事務。但陳黎芳怎麼也沒有想到,在24年後,作爲華爲的董事、公共及政府事務總裁。她將帶領一支隊伍,挑戰美國的第45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



中國企業史無前例的海外公關戰


Jack馬帶出了高調與天馬行空的阿里企業形象;Pony馬帶出了產品用戶導向的騰訊。


華爲獨有的領導人企業文化,造就了獨特的公共關係模式。PR團隊的每一次決策行動,無不隱射任正非的個人思想與行爲風格。


一直以來,任正非都在對抗外界兩種認知形態:一股來自於華爲內部與國內開始滋長的民族驕傲情緒;另一股則是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的恐懼與反擊


按華爲以往的節奏,公共關係部門是每年拋一個5年規劃,聚焦幾個關鍵詞,向世人循序漸進去講述華爲。


這兩種形態,此前也形成華爲國內與海外,截然不同的兩種公關做法。


對於國內,除了終端手機產品外,你幾乎很難看到華爲公司層面公關身影與動作。在國內各大公司PR處處在刷存在感之時,華爲PR處處在刷“隱身感”


但在海外,隨着多年來業務攻城拔寨,華爲走得越遠,國內自來水聲量就越洶涌,這讓華爲公衆形象越來越難保持低調。


隨着華爲5G業務在全球的凌厲攻勢,直戳美國的核心科技優勢。美國政府開始以間諜風險,遊說全球盟友放棄華爲5G。並以懷疑華爲違反美國對伊朗的貿易制裁爲由,讓加拿大抓捕了過境的孟晚舟,2019華爲在全球的形象管理受到了震盪式的挑戰。


2019年1月中旬開始,以往低調的套路突然翻盤,任正非瞬間被公共關係團隊推到了前臺。


不多人知道,這幾個月以來,陳黎芳的團隊正組織着中國公共關係史上前所未有的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反撲。所調集的海陸空的資源與模式,遠遠超過了公共關係這個範疇。

 

1987年華爲創辦以來,任正非接受媒體採訪不超過10次。他上次與國際媒體見面還是在2015年的達沃斯。


1月20日晚上,央視播出了任正非語重心長說道:“我一定要讓客戶理解我們,一定要讓18萬員工理解我們,團結起來奮鬥,渡過這個困難的時期。”

 

任正非先後接受了英國廣播公司(B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加拿大CTV新聞臺、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旗下CNBC等的電視專訪;並接受《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以及美聯社、路透社和彭博社等國際媒體的聯合採訪。

 

以央視的採訪爲開端,據不完全歸集,這場華爲史無前例的公關閃電組合拳包括:


高管大規模接受全球知名媒體採訪

請全球媒體到深圳總部考察

在臉書、推特等全球社交媒體傳播

投放各國報紙版面、熱門電視節目

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大聲量覆蓋

深圳召開起訴美國新聞發佈會(英文)


華爲首先開設了facts.huawei.com網站,將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hear. Come and see us.作爲次輪公關戰主題。


2月28日開始,華爲在美國的主要報紙,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Politico和洛杉磯時報都刊登了這條主題廣告,主要內容是陳黎芳致美國媒體的一封公開信:美國對於華爲存在一些誤解,華爲的大門永遠敞開,希望美國公衆能更好的瞭解華爲。

 


大聲量的投放是全球範圍內的,除了美國,華爲還在新西蘭各大媒體投放整版廣告:“沒有華爲的5G,就像是沒有新西蘭的橄欖球運動”,這對於視橄欖球爲“國民運動”的新西蘭而言,這一招公關行爲可謂正中要害。


在歐洲德國柏林泰格爾機場,巴塞羅那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的參會證件上等等,都出現了華爲次輪公關戰展現的態度。

 

相比之下,針對華爲,美國政府玩的是另一套的政治外交手腕。通過羈押華爲高管,禁用華爲產品,施壓盟國。5月15日,川普以行政命令形式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要求美企,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供貨商提供的電信設備。


此前,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美國政府派出一支龐大的代表團,向各國電信企業高管和政府官員遊說,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各國企業和政府不應將華爲列爲供應商。

 

就在近日,美國國國務卿蓬佩奧,專門跑到了英國,並“軟硬兼施”勸說英國人民不要用華爲的設備,蓬佩奧說,如果撒切爾還在領導英國,她就一定不會允許英國使用華爲。此舉招致了英國網民的反感與嘲笑。

 

或許是爲了配合蓬佩奧訪英,同在近期,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某智庫將有報告稱,如果華爲在英國參與5G網絡建設,英國人的智能家居產品、無人駕駛汽車與虛擬醫療都可能面臨危險,華爲會關掉英國家裏的燈,和麪包機。

 

英國網民對此質疑說:華爲爲何要關掉我的麪包機呢?


過硬的技術在這場“公關聖戰”的掩護下,即便美國百般阻撓,華爲的5G訂單則在各國節節開花,目前已經有40多個國家簽訂了訂單,作爲美國的盟友。英國似乎也不買美國的賬。


一支具備全球作戰能力隊伍


當然,這樣的調度力不是瞬間就能蓄積的。


多年來,當國內大企大廠的公關團隊,還在琢磨如何梳理財經資源維護股價、組織記者出國旅遊、與競品對撕之時,華爲的團隊,一直在深研任正非講話的核心思想,與前方業務線一起保持步調,深耕歐美、中東、非洲、大洋洲等一座座攻下的堡壘國度。

 

他們所面對的是,每個國家的法律、人文歷史、政治,這顯然要比國內的媒體關係要複雜的多。所以在架構設置上,華爲把公共及政府事務部歸一,認爲GR與PR是不可分割的。

 

國內也從來沒有媒體及同行對華爲海外公關模式進行研究。從我們瞭解的信息來看,華爲海外的公共事務崗位,從人才招募與國內企業PR完全不同。

 

海外各國的政府機構、外事領館、駐外記者、駐外企業代表工作人員,都在華爲的候選範圍內。


在國內,華爲更希望能招到國家省部委機關、如外事辦、發改、經信;以及各國駐華使館機構、駐華媒體企業代表加盟華爲,再逐一派駐到海外


華爲希望他們能掌握多門外語,對當地政治敏感,除了媒體之外,希望他們能和所轄國的政府、商業機構、協會、乃至中國的使館搞好關係,關鍵時候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

 

華爲可以給公關經理一級開出四五十萬人民幣的薪水。這個薪水的背後,他們需要面對所轄國複雜的國情,這並不乏風險,公司要求的這些公關具備的基礎工作能力,也不是危言聳聽。

 

就在1月初,華爲在波蘭的兩位高管被抓,其中一位就是華爲波蘭公共關係部部長王偉晶、另外一位叫皮奧特的波蘭人,據稱有十年情報工作的經驗。


2014年,王偉晶曾表示,華爲贏得了波蘭的認可,其主要原因是華爲的本地化做得好,他們員工中有60%都是波蘭人。

 

這與所轄國的國情高度相關,波蘭是華爲在歐洲的“大本營”。同時,近年來波蘭身處歐洲“對俄前哨”位置,政府對北約極爲倚重,但也有聲音指出,“被捕事件”相對獨立,不會阻礙華爲在歐洲的業務。



進入3月,美國的媒體行業又流傳出一條信息,華爲又在招聘公關總監,開出了20萬美元的年薪,消息稱,代理商接觸了近10位路透資深記者,希望加強其國際媒體團隊。外媒報道稱,華爲正在重組一個由300多人組成的公司事務部門。

 

當然,華爲也會邀請當地的專家與機構幫助其業務拓展。

 

在供應商方面,例如在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聘請由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科恩創辦的諮詢公司科恩集團幫助應對美國政府的安全擔憂。


國際公關公司如奧美、愛德曼、福萊國際傳播諮詢、 博雅公共關係,都參與支持過華爲的海外傳播。

 

不久前,正當華爲在全球受到西方國家質疑壓力之時,美國媒體發現,華爲又再聘請了WPP旗下的公關公司BCW與銳思博德兩家公司。

 

BCW的董事長Don Baer也是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董事長,還曾擔任過克林頓的助手。至少從2月開始,BCW就向華爲提供了服務,包括爲華爲在美國重塑其品牌形象,制定“信息戰略”,並向潛在的“目標媒體”發送公關簡報。

 

銳思博德也將“爲華爲在戰略、媒體關係、KOL關係、分析師關係、危機、內容和社交媒體方面提供持續的公共關係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這兩家美國新聘的公關公司,提交給美國的司法部報備材料中,是按按照《外國代理人登記法》註冊、而不是《遊說披露法》,這讓美國各界十分詫異。


一位公共關係灰度思師


我們可以確認的是,任正非是國內少頂級的公共關係大師,這點上阿里馬老師恐有不及。


馬老師的痞性、高調、極富戰略及管理能力。相比之下,任正非似乎更受尊重。一個是搖滾明星一樣的經常被簇擁着進出各個場合不同;一個是機場獨自排隊打車。國人對於前者更多是看熱鬧,對於後者是心裏有更多敬仰。


當入選改革先鋒人物的兩位馬老師在人民大會堂揮手之時,任正非主動放棄了這個榮耀,“我想集中精力做華爲……坐在板凳上兩小時,我坐不住,會溜號。”


相比參加社會活動,任正非更喜歡用寫文件“文字更有穿透力”,每每他的講話與文稿,全國的各界精英如癡如狂的閱讀。


這一切,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任正非及公關團隊,對於企業,對於自己,預設好的一種形象管理。


獨此一家的公衆形象管理,在全球業務脈搏背景之中,有很深價值觀理論邏輯。在任正非的思考中,他將此上升到人類文明的源頭與衝突的層面。


西方的哲學主張向外開放,開放了兩千年稱霸了世界。中國內斂的孔孟之道與地理讓中華文明收斂了五千年。華爲就是在兩種文明衝突中尋求價值認同。


任正非認爲,西方畢達哥拉斯原理、歐幾里德幾何是研究勾股定理、探索是爲什麼,朝向源頭,道的問題;


中國的九章算術在研究勾股定理,是研究怎麼用,是術的問題。我們就沒發現微積分,就沒有工業的基礎,所以西方工業先起步了。


90年代美國數字技術興起,全球化電子工業起飛。中國開放改革跟上,華爲這隻小麻雀正好出窩,剛好每一步都踩在鼓點上,直到今天走到了起跑線。


作爲後起追趕者,發展中國家亞非拉很容易接受華爲,日韓也還好一點,歐美很難。


我們和西方價值觀不一樣,西方會認爲我們在進攻。他們一定會把牆越築越厚、越築越高,所以這是幾千年形成的文明,華爲小小的公司,蚍蜉撼樹談何易。


這樣的思維厚度,落實到公關人才結構與價值觀,任正非甚至認爲,公關每年可以招聘一些在西方留學的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的博士、碩士,放到非洲等艱苦地區進行錘鍊。兩三年後就開始循環,十年以後,隊伍的長期迭代就基本解決了。


任正非類似上述的很多講話,華爲的公關團隊毫不掩飾對其的追崇。


陳黎芳甚至對華爲新人提示,希望各位能努力地、反覆地學習公司文件、任總講話,看一兩次不大明白,多讀幾遍,你就會明白,它是燈塔。


在陳黎芳加入華爲的第15個年頭,2010年是華爲公共與政府事務部第一次做五年規劃,目的是希望在全球獲得公平參與的機會,這是他們第一次梳理出自己工作計劃的四個重點:


|身份的證明

|政策到市

|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

|貿易便利化


到了2015年,任正非在當年的公關及政府事務部工作彙報中,肯定與認同了他們梳理的工作重點。全世界對華爲沒有什麼聲音,華爲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小,是這個團隊成功的一個表現,這其中第三點較爲敏感,另外幾點任正非也發表了相關意見:


身份的證明:


要平衡了市場霸主的形象,公關不能是強勢部門,不要把自己說得太好了。要允許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同時存在,“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宣傳上除了主航道,還要允許邊上流一些木屑、漩渦,允許負面消息。保證主航道正面評價有60~70%、負面評價有30~40%,纔是正確的。


所以宣傳的聲音不一定要整齊劃一,社會上的評價一會說我們好,一會說我們不好,但大多數都聚焦在主航道上,就說明承認我們的價值觀。


當負面太少時,要自己拋一些負面的出去。任何極端都不會永恆,最後都要回頭,只有平庸才會長久。


深入研究任正非講話,你不得不佩服任正非的品牌灰度思考的穿透力之時,你還會發現這位老人洞若觀火,與時俱進的抓地能力。


2015年的他,甚至還提供對公關團隊的要求,傳播上要從媒體的報道擴張到微博、微信大V,把他們變成朋友,邀請他們看巴展。一個100萬粉絲的號傳播開說不定有幾千萬人看到。


政策到市場:


講的是希望華爲的公共關係要從公司基層的框架開始,像春雨潤物細無聲一樣滲透到華爲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去。


比如在艱苦的區域下調考覈基線,可能降一個點,他們就會增加幾千萬美金利潤,這裏面拿一部分做社區公關;


科技也是公關,通過2012實驗室的投資、支持投資歐美大學一些實驗室、哪怕是給盧布貶值的俄羅斯科學家發美國的薪水,俄羅斯的科學家就會涌入華爲,他們就會向本國政府,講清楚華爲是什麼,他們和公共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在市場上,華爲有很多的產品新聞發佈會、會議等等終端活動,其希望內容上要搭載、融匯進華爲價值觀,公司高層領導本來就要做公共關係。地區部總裁、代表所有領導其實也是公關經理。


貿易便利化:


希望公共關係能建立幾個區域性的基礎平臺,預防貿易風險,解決國際爭端問題,建立靈活的協作反應機制。


公共關係及公司高級幹部,要提升對世界的洞察與認知能力,關心國際問題,讀重要任務講話,從這些信號中敏感發現公共關係方向。


清醒的任正非,也爲華爲劃定了公共關係的禁區邊界:不介入民族矛盾,不介入階級衝突,宗教問題,地緣政治,不選邊站。在國內,我們不能犧牲國家利益去做交換企業利益的事情。我們也要感知一些脈搏,不要去挑戰別國的制度自信。


他最喜歡的公關關係模式,例如:日本企業進入德國時,在波恩、杜塞爾多夫等城市種了很多櫻花樹,受到歡迎,幾十年過去了,都成了當地著名景點。


此前幾年,相信不少海內外的人有看到華爲兩條印象深刻的廣告,一條是芭蕾舞者的腳、一條是向科學家李小文致敬,其文案是:


華爲堅持什麼精神?努力向李小文致敬。


這些“負責任、艱苦奮鬥”形象都受到了任正非及高管團隊的認同。


我們看到華爲的科技硬實力在全球所向披靡之時,很少看到國內有企業家,能像任正非一樣,對企業的公共形象管理軟實力,有這樣的認知高度。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招聘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業羣,公衆號後臺回覆" 加入"即可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今日頭條/騰訊新聞/鳳凰新聞/百家/搜狐新聞/一點資訊/雪球創投時報等50多家媒體入駐賬號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