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前的今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街头的一声枪响,掀开了大清朝雪崩的序幕。准确地预言了这场雪崩的,是一位矮小的日本人——伊藤博文。1909年的春夏之交,伊藤博文向英国驻日公使窦纳乐(ClaudeM.MacDonald)宣称:3年之内,中国将爆发革命。更为重要的是,伊藤博文同样精确地预测了这场政治雪崩的真正根源:中央权威丧失,「各省咨议局被赋予了太大的权力」,各种政治势力在改革的名义下忙于争夺权势。日本首相桂太郎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宪法、国会、资政院这些东西本身虽是极好的,可是要使一个国家能运用它们,必须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而中国显然并没有足够的准备,「中国现在实在走得太远,会出毛病的。」半年后,伊藤博文到访哈尔滨,拜会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他告诫大清官员,要牢牢掌握改革的主导权并控制节奏:「贵国土地辽阔,统一甚难,办理宪政,亦非容易。中央政府自不可放弃权力,然地面太大,亦易为人倾覆,我为此事,极为贵国忧虑。不怕贵国见怪,此事艰难异常,一时恐难办好。今尚有一不利之言,即是革命二字。贵国政府防范虽极严密,然万一发生,于国家即大有妨害。此时贵国办理新政,外面极为安帖,一旦有意外不测,危险不可不防。」三天之后,伊藤博文在「东清铁路」的枢纽——哈尔滨火车站遇刺身亡。一切都来得太快了。武昌起义时,我们的伟人正在美国丹佛一家狭小的中餐馆内,端著几片油腻的盘子——头衔是「企台」(餐厅服务员),忙著为一位名叫卢瑞连的老板打工。两个多月后,这位「企台」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