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業內一直流行著一句話:」能發得出工資的企業就是好企業「。先且不說這句話描述準確與否,其實通航企業拖欠公司員工工資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也是從另一方面體現了通航企業眼下困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通航真的這麼難嗎?

通航企業到底能不能掙錢呢?我想這是困擾很多通航經營者和從業者的問題。如果說通航不掙錢,那麼國家還為什麼鼓勵發展通航?如果說通航能掙錢,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經營困境?帶著這兩個問題,我們以2015年通航產業的大數據為基礎來細細分析一下。

一、數據分析

根據民航總局飛標司發布的《2015通用和小型運輸運行概況》中公佈的數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國有201家實際在運行的通用及小型運輸航空公司。其中從業飛行人員2830名(含中國籍飛行員2732人,外籍飛行員98人),航空器1435架。僅按照CCAR-91運行的公司有152家(另有13 家暫停運行 、 13家終止運行);僅按照CCAR-135運行的公司有10家;按照CCAR-91+CCAR-135混合運行的公司有27家(其中 5 家以直升機業務為主);按照CCAR-91部運行,依據CCAR-141部訓練的飛行學校有13家(含飛行學院);同時具有CCAR-91、CCAR-135和CCAR-141運行的公司有1家(飛龍通用)。

二、通航作業小時分析

根據2015年《中國通用航空發展報告》公佈的數據,2015年全國通用航空行業完成通用航空生產作業飛行73.5萬小時,比上年增長8.9%,其中執照培訓52.19萬小時,工業航空作業完成8.12萬小時,比上年降低3.6%;農林業航空作業完成3.88萬小時,比上年增長1.5%;石油服務3.77萬小時,商務及短途運輸飛行3.57萬小時,其他通用航空作業1.26萬小時。

從數據來看,目前國內通航作業主要集中在執照培訓上,主要以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及其它12家CCAR-141部航校為主,而持有CCAR-61部培訓資質的通航企業的作業量則非常少。這些航校的業務主要是針對運輸航空企業的,培養出來的飛行員很少進入通航領域,尤其是民航飛院,基本上是壟斷性質的。

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執照培訓對於一般的通航公司來講並非一個優質業務,由於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高企的運營成本,目前的市場價格體系已經無法讓通航公司盈利,這一業務目前來講還只能貢獻現金流。

再看2015年通航第二大業務工業航空作業,包括航空物理勘探、航空攝影、電力巡線、油氣管路巡線等,其中飛行量較大的有航空攝影、電力巡線、航空遙感,這些業務專業性較強,而且是資源性業務,例如電力巡線業務由國家電網旗下通航公司國網通航所壟斷,航空攝影業務主要掌握在測繪公司手中,通航公司議價能力較差,這一業務的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

總體上來看這類業務的發展空間很小,已經呈滑坡趨勢,且一般的通航企業很難染指,目前從事工業航空作業的通航企業還有中瑞通航、首都直升機公司、珠海直升機公司、中航通飛(包括河北中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珠海中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荊門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江南通航等,總體來看這一業務接近飽和,發展的空間較小,新的通航企業進入的難度較大。

2015年農林業航空作業完成3.88萬小時,比上年增長1.5%,是2015年度通航作業的第三大業務,這主要是因為政策支持而引起的業務量增加,這一業務包括航空護林、飛防、人工降水、飛機播種、及其他農林業作業。目前這一業務主要集中在北大荒通航、飛龍通航、青島直升機等幾家大型通航企業手中。根據2016年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促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政府講進一步鼓勵航空農林作業,預計未來這一業務還會有所上漲,這是通航企業發展的契機,是未來幾年通航業務中少有的增長點。

一直被業內認為是優質業務的海上石油平臺業務2015年受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影響,較2014年有所下滑,目前這一業務主要集中在中信海直及其子公司海直通航手裡。根據中信海直2015年報,2015年中信海直與控股子公司海直通航合併飛行35,039架次、32204小時54分,佔國內該市場的62.93%的市場份額。2015年其通航業務收入為12.89億元,其中通航運輸業務收入為12.40億元,年度凈利潤為1.69億元,利潤率一般,中信海直對2016年的海上石油平臺業務預期比較悲觀,其預測該業務將進一步萎縮,公司將在其他業務上謀求發展。

再看看商務及短途運輸業務。2015年全國實際運營的具有CCAR135的通航企業共37家(其中 5 家以直升機業務為主),作業量為3.57萬小時,平均每家企業不到1000小時,這些作業量主要來自公務機公司。另根據2015年《中國內地公務機報告》中的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3月底,中國內地擁有的公務機數量共計252架,根據這一數據我們可以得出2015年每架公務機的飛行量平均約為141小時,飛行量非常低。這主要受「中央八項規定」的影響,公務飛行業務被大大壓縮,市場形勢嚴峻。

目前國內能涉足以上這五大業務板塊的通航企業大約在80家左右,剩下的約120家通航企業的飛行量就是那剩下的1.26萬小時,主要來自空中巡查、空中遊覽、試飛、調機等非主營業務,平均每家通航企業年飛行量約在100小時左右,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文章開頭所說的「能發得起工資的通航企業就是好企業」了。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開頭的第一句話即是「通用航空業是以通用航空飛行活動為核心」,如果飛不起來,就沒有業務,沒有業務,通航企業就要倒閉。關於飛得起來,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低空要開放,主觀上要讓通航飛行器能上天;二是通航得有市場,客觀上要讓通航飛得起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