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面向全區中小學、幼兒園的科普教育單位,有限的場地與時間無法滿足廣大青少年兒童學習與實踐的需求,因此,利用現代技術在互聯網上提供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在家庭學習、到少科站諮詢、「回課」的模式正在嘗試、探索。其中,筆者策劃、錄製了一組面向低段兒童的科普動手做微課視頻,演示科普實驗、科技小製作,供兒童在家庭中觀看學習。

在此過程中,如何設計、錄製語言指導亦是重要的一部分。筆者嘗試初步探究低段兒童科普動手做微課視頻中的語言指導的一般要求,分析沒有語言指導情況下的學生表現,比較有否語言指導兩種微課視頻的策劃及適用情況,以期為校外科普教育線上課程的建設提供建議。

一、低段兒童科普動手做微課視頻中語言指導的一般要求

如同一般的課堂教學,微課視頻可以有語言指導,並且也會有它的一般要求。

1、簡潔的語言內容

科普微課視頻的選題面很廣,知識點明確、貼近學生生活、易於以畫面形式表現的自然是首選選題,不過也難免有一些內容顯得有些艱難晦澀,這時,便需要教師有所取捨地提煉出簡潔的語言內容,正確、恰當地表述知識點。

例如,在《月相潮汐儀》一課中,學生會碰到一個問題,月相潮汐儀可以直接查詢的年份是有限的,如何查詢其他年份的月相呢?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將所要查詢的年份減去若干個19,得到月相潮汐儀上出現的年份便可查詢,這樣顯得生硬而無趣,不妨給出這樣的提示:「每逢19或19倍歲數生辰的時候,陽曆生日和陰曆生日就有機會在同一天出現了。根據這一信息,你有辦法查詢月相潮汐儀上沒有出現的年份了嗎?」至於其背後的道理,可以安排在另一節科普微課中解釋。

2、富有變化的音調與節奏

科普不是朗誦、講故事,但也不是播報新聞,更不是念說明書。微課之「微」在於內容的精簡與重點的聚焦,這並不妨礙我們展示出優質的細節,富有變化的音調與節奏有助於低段兒童的學習。例如,緩慢的節奏意味著重要的部分或需要特別小心的步驟,較快的節奏傳遞出輕鬆的感覺,低沉的音調暗示著難點的出現,較高的音調可以表達完成任務時的成就感與喜悅之情。

在《奔跑的小鹿》這段微課視頻中,開場便需要教師利用聲音創造出小鹿在大草原上歡快奔跑的景象激發孩子的興趣,雖然製作過程簡單明瞭,但需要提示孩子兩隻小鹿的頭部和身體要畫得一樣,最後快速移動筆桿展示小鹿奔跑的樣子時需要提高嗓音既可配合小鹿奔跑時的歡樂,又可掩蓋筆桿與桌面摩擦的聲音。顯然,在整個視頻中,語言的節奏經歷了先快後慢再由慢到快的變化,音調也經歷了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變化。

3、疑問驚訝的語氣

教師在錄製微課視頻的時候需要安靜無幹擾的環境,也需要想像觀眾的存在乃至他們的反應。在恰當地時候運用疑問的、驚訝的語氣,改變平鋪直述的講授方式,引發孩子的好奇與思考,促進孩子學習的內動力。

《聽話的小傘兵》一課中,製作非常簡單,所以微課先呈現結果,「小傘兵」可上可下,「聽話」極了!配合著教師驚訝的語氣,兒童的興趣被提了起來,纔有了好奇作為進一步探究學習的內驅力:這是怎麼做到的?由此便會促進兒童認真觀察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提高注意力,模仿製作。

二、沒有語言指導情況下的學生表現

筆者想起曾經遇見過的一個外籍華人學生小周,小周出生在美國,五年級時回國因語言不通降級到四年級學習。筆者當時任教數學,在與小周交流時有極大的語言障礙,在一次個別的指導遞等式格式時,筆者無法用英語表述「等號對齊」這一要求,便在紙上寫下正確的格式,有寫下幾種錯誤的格式(等號出現在幾種錯誤的位置)並在邊上打叉,在沒有語言指導的情況下,小周即刻意會了「等號對齊」的要求。由此想到,如果科普動手做微課視頻沒有語言指導會怎樣?是否有可能反而會促進兒童的學習呢?於是,筆者嘗試製作了幾個沒有語言指導的微課視頻,並觀察兒童學習時的表現:

1、注意力被迫地更為集中

《小猴向上爬》這一微課中,有幾個比較精巧的細節需要注意:將細線穿過兩根細管並注意方向;將細管黏貼在小猴紙片的背後並注意位置。在沒有語言指導的情況下,兒童被迫將注意力更為集中,安安靜靜、小心翼翼地模仿著視頻中的樣子,穿引細線,黏貼細管,並沒有出差錯。

2、表現出學習主動性

《自製翻數卡》一課中,難點在於兒童須觀察每個數所在的位置與方向,而這些數的位置與方向並沒有規律可尋。在沒有語言指導的情況下,兒童主動地多次核對,這是學習主動性的重要表現。

當然,這也同時意味著沒有語言指導的微課視頻對學困生是更大的挑戰,因為學困生的學習困難成因正是注意力的難以集中與學習主動性的匱乏。此類視頻中沒有語言指導為兒童自覺提升注意力與學習主動性創造了條件,但是,是否有助於注意力集中、學習主動性的改善還有待研究。

三、有否語言指導兩種微課視頻的比較分析

有否語言指導兩種微課視頻根據不同的對象與需求有其適用範圍,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故而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比較與分析。

1、教師策劃時的不同策略

《掉不下來的書》一課中,為了增加摩擦力,須增加接觸面積,而將兩本比較厚的書逐頁交叉又太費時,如果有語言指導,可以提示兒童,大約每隔10頁做一次交叉;如果沒有語言指導,則可以考慮放慢動作,讓兒童感受教師的「手感」與「分寸」,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更可以將鏡頭放大。

2、指導兒童學習時的不同策略

《報紙開花》一課中,教師、家長在指導兒童觀看、學習時,如果有語言指導的視頻,由於本節課內容較為簡單,甚至可以嘗試讓兒童不看視頻、只聽聲音,是否可以領會課程的要點,藉此提升兒童聽講的能力;如果沒有語言指導的視頻,可以嘗試著在兒童成功模仿完成之後,讓兒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說,由此提升兒童表達的能力。

綜上所述,如果說有語言指導的微課視頻側重展示的是教師製作微課的邏輯與思維,那麼,沒有語言指導的微課視頻側重展示的則是教師從兒童的角度理解製作重點難點的能力。與此同時,有語言指導的微課視頻對於學困生有較好的指導性作用,而同時可以作為兒童練習傾聽能力的良好素材;沒有語言指導的微課視頻為兒童自覺提升注意力與學習主動性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又可以作為提升兒童表達能力的素材。

參考文獻:

[1]唐塘穎,金子興.基於教學環節和教學語言的微課初探——對一堂微課視頻的反思[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2).

[2]張曉紅,慄端平.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要求[J].考試週刊.2008,(35).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