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人民會立即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他剔著光頭: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引起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羣信徒自願跟隨著他。

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國大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德·甘地。

甘地出身於印度一個古老的家族。在印度這個等級森嚴、種族界限分明的社會,這種優越的出身使他有機會到英國接受高等的教育。這種教育使甘地認清了印度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屈辱現實。

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於是,還在國外時,他就開始從事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大學畢業後,他在南非做律師。回到印度後,他成為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

甘地篤信宗教,他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爭取印度民族獨立的方式,叫作「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它包括兩部分內容。「非暴力抵抗」和與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度。

具體的內容是:辭去英國人授予的公職和爵位;不參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會;不接受英國的教育,以自設的私立學校代替英國統治者的公立學校;不買英國貨,不穿英式服裝,自己紡紗織布;不買英國公債,不在英國銀行存款等等。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1930年的「食鹽進軍」中達到了高潮。

這一年,英國殖民當局制定和頒布了食鹽專營法,壟斷食鹽生產,任意抬高鹽稅和鹽價,引起了當地人民的強烈不滿。

甘地號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鹽,自製食鹽,以抵制當局的食鹽專營法。此時已經60歲出頭的甘地身體力行,帶領一羣人,從印度北部阿默達巴德城修道院出發,步行向南,到海邊煮鹽。

一路上,日曬風吹,蚊叮蟲咬,甘地卻毫不介意,沿路還向羣眾宣傳,發表演說。經過24天的徒步跋涉,到達海邊時,他的隊伍已經到達了上千人了。

甘地和他的信徒在海邊堅持了3個星期。每天的清晨,他們先在海邊祈禱;然後,打來海水,蒸煮、分餾、過濾、沉澱。勞動是艱苦的,對於經過多次絕食鬥爭而疾病纏身的甘地來說更不輕鬆,但他自始至終參加勞動,直到被捕入獄。

印度各報章對甘地的「食鹽進軍」進行了廣泛的報道。沿海各地紛紛響應甘地的號召,自製食鹽。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都展開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者的鬥爭,罷工、罷課、遊行示威,請願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殖民當局十分驚恐,他們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的其他領導人,並下令取締國大黨。

甘地被捕的消息傳開後,舉國沸騰了。數萬名請願者要求同甘地一同坐牢。當局逮捕了6萬多人,引起了人民的更大憤怒。不久,各地爆發了武裝起義,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脫離了「非暴力」的軌道,走向了暴力革命。

英國殖民當局嚇壞了,他們想起了甘地的「非暴力」主張,便改變了策略。1931年1月,殖民當局釋放了甘地,撤銷了取締國大黨的禁令。隨後,殖民當局與甘地達成協議:甘地改變不合作態度,停止不合作運動,而當局則釋放政治犯,允許沿海人民煮鹽。

這就是《甘地—艾爾文協定》。

協定只是滿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沒有獲得獨立。這與甘地為之奮鬥的印度獨立的目標相去甚遠。此後,他繼續為印度的獨立而奮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