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劉邦誅功臣,並不是六親不認,是權力和金錢的選擇!

  在歷史上,有兩位開國皇帝非常相似,也最讓世人最爲感慨,認爲這樣的人都能當上皇帝,真的讓人很無語。一位就是草莽出身的漢高祖劉邦,還有一位就是要飯花子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這兩個人有很多共同點,他倆出身低賤,都是那種讓人一看就知道沒什麼出息的;都建立大一統漢族王朝,坐上皇帝寶座,這種屌絲逆襲奇蹟就連他們自己都想不到會有這樣的一天;他倆問鼎天下後都弒殺功臣,朱元璋比劉邦還要狠毒,幾乎將所有開國功臣消滅殆盡。

  不過還是略有所不同,朱元璋和劉邦比起來,對女人和愛情還是比較忠貞的,相對於劉邦的花心,朱元璋對馬皇后可是專一的愛情;朱元璋在早期做過乞丐,也當過和尚,這人也是比較有本事,在自己的圈子內打出了名聲,讓許多人都來投奔他,對他也是比較言聽計從。

  早期的朱元璋是比較有情有義的,他有一個姐姐,而後嫁個了一個小財主,但不幸一場瘟疫讓他姐姐去世了,而他姐夫也破產,而後帶着自己的兒子來投奔他。那時候朱元璋已經混的不錯了,對於自己的姐夫和外甥他也是十分的看顧,但在最後很多人猜疑,朱元璋爲了保住自己的帝位,和成功的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就把他的外甥給弄死了。

  朱元璋的晚期和劉邦的晚期很像,他們都是性情大變,然後開始殺功臣,削減他們的權力,鞏固自己的地位;發達後的朱元璋早已失去了最初義薄雲天豪爽,將同甘共苦時的承諾拋在腦後,因爲他們都嚐到了權力帶來的味道。

  朱元璋在誅殺衆多人當中,其外甥的死,讓世人十分困惑;朱元璋外甥的死,據說是被太醫給害死的,朱元璋就拿這個理由把太醫給全殺了,這個行爲讓許多人猜測朱元璋是先讓太醫害死自己的外甥,而後再殺太醫滅口,這真是“此地無疑三百兩”欲蓋彌彰。

  有人說,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就是要在仁義道德上佔領制高點,自己的名聲也就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畢竟是太醫,如果治不好提前會和朱元璋說一聲,而且並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病,可最後卻直接死了,這個就讓人十分疑惑了。

  朱元璋爲何要殺外甥呢?因爲那時候,他的外甥手中的權力也是挺大的,儘管朱元璋是絕對忠心的,可惜的是在朱元璋殺那些舊部忠臣的時候,他多次阻撓,這也使得兩人之間有了矛盾,這個矛盾被後世人認爲是朱元璋殺死外甥的理由之一。

  但是還有些人卻不這樣認爲,古代醫療技術很差,就是是太醫醫療技術再高也有治不好的時候,或者有失誤的時候,雖然是小病,但是古代一場感冒都能奪去性命,那時候的病很多都是治不好的,最後病死的人也是十分得多。況且朱元璋雖然和他的外甥有所矛盾,但是畢竟外甥和他也是血緣至親,而且也是他自己一手栽培起來的。

  而且朱元璋的兒子朱標,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並且還是一個開明的仁君,得到滿朝文武大臣的支持,有自己的外甥在,來輔助自己的兒子那麼朱家的地位就能更加的得到鞏固,如果把外甥給害死了,那麼權力還是要交託在別人的手裏,那麼不就更加的不放心。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外甥還是有情誼的,並不是他害死的。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是朱元璋還是劉邦,把功臣殺害而把權力收回,這個做法在古代其實是非常普遍的,只是手段不同,措施激勵程度不同而已,劉秀的“退功臣,進文吏”使絕大多數開國功臣享受榮華富貴得善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使開國功臣平安着陸,唐太宗李世民更有自信爲功臣建立“凌霄閣功臣榜”與羣臣共治國家,歷史上這樣的皇帝善待功臣的例子很多。

  朱元璋在朱標死後,爲了皇太孫朱允炆順利繼位而拔刺,又殺死了不少功臣;朱元璋以爲自己做好了一切準備,卻沒有算到朱棣會反,最終奪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這就是皇位權力的誘惑,自古以來多少人爲權力誘惑所折腰。

  我們研究歷史,就是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以古鑑今;歷史上很多人都是他們被權力和金錢衝昏了頭腦,致使性情大變,六親不認。其實在這個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也一樣存在,一個人如果突然變得有錢,那麼他的說話方式和言行舉止,甚至交際圈都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至於別人都感覺他性情大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