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對科技公司的監管無孔不入,從版權、數據、稅收到國家安全,顯示出從嚴從緊的態勢。實際上,這也是西方國家對科技及其他行業未來監管的大趨勢


劉誠 | 文


一段時間以來,高科技公司的數據泄露、無序擴張,以及損害行業競爭並危及國家安全的一些指控愈演愈烈,國際監管機構則紛紛重拳出擊,不斷強化和規範化對科技公司的監管。在華爲、中興爲代表的中國高科技公司加快海外佈局的當下,瞭解全球科技行業監管趨勢,就顯得格外重要。


今年2月,歐洲監管機構就競爭、版權等問題與科技公司密集展開較量,將對臉書、亞馬遜、谷歌等科技公司的內容提供、數據使用、廣告投放(尤其是政治廣告)及納稅等各方面商業模式產生重大挑戰。具體而言,歐洲對高科技公司監管的最新動向,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強化內容方的版權。2016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新的歐盟版權法草案,旨在通過向出版商提供更公平的報酬,並迫使科技公司刪除受版權保護的內容和材料,幫助平衡互聯網平臺與創意產業之間的關係。歷經三年的談判,今年2月,歐盟各國政府已就新歐洲版權法草案達成一致,爲最終達成協議鋪平了道路,是20年來首次修訂版權法。


該草案要求互聯網公司對其平臺上共享內容的任何版權侵權行爲直接負責;要求谷歌和微軟等公司向出版商支付在其搜索引擎上展示新聞段落的費用,還將迫使谷歌向新聞機構申請牌照;要求YouTube等在線平臺安裝過濾器,從而防止用戶上傳受版權保護的內容。預計該草案將在今年5月歐洲議會大選之前正式通過,屆時谷歌等科技巨頭與新聞媒體、出版商、音樂家、視頻製作人等內容創造者之間的版權糾紛將進一步升級。


第二,保護數據隱私權。數據是21世紀的石油。隨着數據價值的提高,其監管也日益完善。去年5月,歐盟實施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希望通過嚴格的監管手段,倒逼數據經濟企業建立完善的數據合規制度,以保障個人資料、隱私不受侵犯。今年2月7日,德國反壟斷監管機構做出裁定,臉書使用會員協議的方式允許其無限制地收集使用第三方網站產生的各種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該用戶的臉書帳戶合併,是違法的。這是一項有關互聯網隱私權和競爭的里程碑式決定,歐洲、澳大利亞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密切關注這一事件,很可能效仿德國做法。


同時,德國當局還指出了濫用數據背後的互聯網壟斷問題,正是壟斷地位賦予了大型科技公司“肆意妄爲”的能力。德國當局表示,臉書在德國的日活躍用戶爲2300萬,約95%的市場份額。用戶沒有其他可行的選擇,這讓他們不得不接受臉書濫用數據的捆綁協議。目前,德國政府還在調查亞馬遜作爲零售商和銷售平臺雙重身份的不當競爭問題。一些歐盟官員表示,正在密切關注企業是否在利用對數據的控制來損害競爭,深入調查數據與市場主導地位、數據與市場力量之間的聯繫,以及數據收集可能被濫用的問題,最終數據囤積等行爲可能被視爲反競爭行爲。


第三,打擊不合理避稅行爲。近年來,歐洲各國政府一直在努力解決如何向科技公司徵收更多稅收的問題,其中許多公司選擇將業務基地設在愛爾蘭等低稅收國家以達到“逃稅”目的。據歐盟委員會估計,跨國科技公司在歐洲平均實際稅率爲9.5%,而其他企業平均稅率爲23.3%,數字企業不及傳統企業所承受納稅負擔的一半。例如,臉書英國分支2017年營收13億英鎊,僅繳納了740萬英鎊的企業所得稅。去年,英國、西班牙正式提出開徵“數字稅”。去年,歐盟也擬在28個成員國內徵稅,但因少數國家反對到目前還未能正式立法。與英國、西班牙一樣,迫不及待的法國也計劃在本國率先對科技公司加稅。今年2月,在對蘋果公司過去10年的業務進行調查後,法國政府下令蘋果公司補繳約5億歐元的額外稅。


與之相關的是,去年英國也對蘋果公司進行了相似的調查,勒令蘋果在英國補繳了1.36億英鎊稅款。今年2月,法國法院判定,因在2004年至2012年期間幫助法國客戶逃稅、洗錢,瑞銀被罰款37億歐元,另外需向法國政府賠償8億歐元,成爲法國史上最大的稅務案件罰款。


第四,維護國家安全。國家安全已成爲西方國家制裁科技企業的重要理由或藉口。美國、英國等國家均認爲華爲公司侵犯了它們的國家安全,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認爲汽車進口威脅其國家安全。今年2月歐洲國家也多次以國家安全爲由向科技公司發難,除了華爲公司這一涉華問題外,對谷歌、推特、臉書等美國科技公司也頻頻出以重手。針對2018年初曝光的“劍橋分析”公司利用9000萬臉書用戶數據操縱政治選舉這一事件,英國下議院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委員會歷經數輪調查,在近日發佈了調查報告,怒批臉書公司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發佈虛假信息和個性化的“黑暗廣告”,惡意且無情地瞄準公民,扭曲和威脅民主進程。該委員會還呼籲政府開展獨立調查,調查虛假信息和操縱選民在以往投票中的影響,包括2017年英國大選、2016年脫歐公投和2014年蘇格蘭公投。今年5月將舉行歐洲議會選舉,歐盟一直擔心民粹主義和歐洲懷疑論勢力的網絡宣傳,以及俄羅斯等外部勢力干預。近日,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歐洲阿斯彭研究所、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等機構表示自己受到了黑客攻擊。


爲證明自己“清白”以及保障歐洲選舉順利進行,各大科技公司紛紛提供保障措施。臉書正在爲歐盟政治廣告建立一個公共數據庫,該數據庫將顯示任何付費推廣團體的名稱和資金等細節,以及臉書用戶瀏覽這些廣告的次數等,所有信息將保存7年,並對外公開可自由檢索。微軟表示,將把其免費威脅檢測系統AccountGuard擴展至包括智庫在內的政治組織,覆蓋法國、德國等12個歐洲市場。谷歌還將其網絡安全技術“盾牌計劃”(Project Shield)擴展至歐洲各政黨,此前只有新聞機構和人權組織才能獲得這一技術。此外,臉書和推特等科技公司也表達了對俄羅斯干預歐洲選舉的擔憂,並引入了防範措施,以限制錯誤信息的傳播。


從以上四個趨勢可以看出,歐洲對科技公司的監管無孔不入,從版權、數據、稅收到國家安全,顯示出全面從嚴從緊的態勢。實際上,這也是西方國家對科技及其他行業的未來監管大趨勢,美國對華貿易談判涉及的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財政補貼、國家安全等不合理“指控”與之如出一轍。所以,及時瞭解和掌握西方監管動向,對於我國建立規範化的監管機制,以及應對經貿摩擦都大有裨益。


(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編輯:王延春)


大家都在看


誰在幫助康美藥業瞞天過海?

菸草革命:重燃7000億美金

銀聯的反擊:移動支付的刺激戰場 |《財經》封面

如何實現國企改革的真正突破?

方便麪的文藝復興

責編  |  蘇月  [email protected]

◤本文爲《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