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隻會給孩子做餃子,試試這樣做,有菜有面食,柔軟香滑,好消化!小時候住在很鄉下的農村,房舍簡陋、物資貧乏,唯獨不缺的就是配給的米和麪粉,媽媽們都有一身做麪食的好功夫,我愛老爸擀的寬麪條、老媽做的包子、饅頭、水餃,唯獨不愛的應該就是麪疙瘩。

  媽媽的作法不知打哪學來的?調一大碗公的麪糊,大概比麪粉煎的麪糊再稠一點,鍋裏炒香了肉絲、高麗菜(包菜),注入開水煮滾,再將麪糊用大湯匙一匙匙舀入菜湯裏,麪糊太稀一下鍋有大半溶在湯裏,這樣煮出來的湯稠稠的、高麗菜軟爛、大大小小的疙瘩在湯裏浮沉着,當時應該不知道西餐有種叫濃湯的東西,只覺得黏糊糊東西喫起來有點惡,那個年代的小孩三餐有得喫就不錯了,哪有挑食的權利,所以每次看老媽煮麪疙瘩當中餐,我都很想哭呀!

  後來到了外地,發現市面上賣的麪疙瘩跟我家完全不同,比較像面片兒,除了煮湯的,還能幹炒,書一拿到就留意到這款,原來外國人也用類似的做法做麪疙瘩,食譜裏的照片湯汁清澈,一球球浮在鍋面的麪疙瘩像極了花枝丸,好可愛!

  美式鄉村風雞肉麪疙瘩

  材料:無鹽奶油、洋蔥、胡蘿蔔、西洋芹菜、新鮮百里香、中筋麪粉、雞肉、四季豆、雞高湯、泡打粉、粗鹽、中筋麪粉、全脂牛奶、巴西里

  先將麪粉、泡打粉和粗鹽混合,加入切碎的巴西里,再放入切成小丁的無鹽奶油,再緩緩加入牛奶。

  攪至麪糰成型。

  取一隻燉鍋先溶化奶油,加入洋蔥炒至透明狀。

  再加入胡蘿蔔、西洋芹菜和新鮮百里香。

  這時發現通常會最先下鍋的雞肉還晾在一旁,回頭看看書上真的沒寫,只好趁現在趕緊放入鍋裏一起拌炒。

  接着慢慢到入雞高湯,沸騰後關小火再煮5分鐘。

  用湯匙一匙一匙的將麪糰放入沸騰的雞肉鍋中。

  可用兩根湯匙就能輕易的將麪糰塑成圓形,再用其中一根湯匙將圓滾滾的麪糰推入湯裏。

  煮至麪疙瘩全熟約12分鐘,看起來是不是真的很像花枝丸。

  最後加入四季豆,並以鹽和胡椒調味。

  熄火前灑上切碎的巴西里。

  寫格文時才發現漏掉炒麪粉的步驟,所以湯頭偏清澈,不過還真是歪打正着,我不喜歡糊蝴的麪疙瘩呀!!

  麪疙瘩外層吸飽了湯汁很軟滑,咬下時可感覺中間的Q度,若要拿什麼來比喻的話,就像赤肉羹的肉條,外層的裹粉會有點糊化,但整塊肉羹嚼起來一樣是Q彈的。

  這鍋又是得到滿堂彩,不喫芹菜的兒子也喜歡,不過他還是稍有意見,說若是芹菜能煮爛一點,像放在肉醬裏面那樣讓他喫不出來更好 (當然最後碗底還是留下一些西洋芹)。

  當天我把相片傳到孃家的微信羣組裏,告訴大家我以前討厭麪疙瘩的事,我姐說那是「程氏麪疙瘩」超級懷唸的味道,表妹說我阿姨也是這樣煮她很喜歡。每個人對食物記憶都是又深又長,希望也給孩子們留下美味印象,我要再多試幾次,煮出屬於我家的特有的、孩子會懷唸的麪疙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