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芬兰阿克北极(Aker arctic)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联合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造。2018年9月10日,「雪龙2」号下水,标志著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具有科考船和破冰船的双重属性,七〇八所具有科考船设计经验,而阿克北极具有丰富的冰区船舶设计经验。在「雪龙2」号项目中,七〇八所与阿克北极相互融合,双方各自发挥技术优势、取长补短。

「雪龙2」号基本信息如下:

「雪龙2」号的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结合装载的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可以实现艏艉双向破冰,艏向能在覆盖有0.2米厚积雪的1.5米厚冰层上以2~3节的速度连续破冰航行;在遇到很难「拱」的冰脊时,船体可以转动180度,让船尾变成船头,尾部的螺旋桨能在海面下削冰,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从而突出重围。

破冰型船首

船首冰刀

尾部双吊舱推进器

与芬兰-瑞典冰区规范不同的是,IACS的极地冰区(polar class)规范中,并没有规定各个冰级对应的冰层厚度,因为极地夹杂坚固的多年冰,冰层复杂,差异性较大,不能给出具体的设计厚度。「雪龙2」号之所以设计破冰厚度为1.5米,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冰厚度为1.5米左右,采用这个设计标准「雪龙2」号可以顺利抵达中山站,而非PC3的设计要求。

另外,从上图可以看到,「雪龙2」号对应的PC3要求并不是最高等级,前面还有PC1和PC2。可不能因此小看了「雪龙2」号,因为全世界目前还没有满足PC1和PC2冰级的船舶。

船底采用下沉式龙骨

由于科考需要,「雪龙2」号的船底安装了重要声学设备,很容易受到气泡和碎冰的影响。为此,七〇八所专门设计了的船底结构,采用下沉式龙骨,有效解决了下泄碎冰干扰的问题。

海底门附件外板上直接开孔,起到格栅作用,防止碎冰进入

开孔区域外板加厚

最后,贴一下阿克北极(Aker Arctic)的「冰池」照片。

微信号:船舶结构设计与分析,欢迎关注、转发!

weixin.qq.com/r/Ri_nv53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