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船舶配套设备的装船率不到40%,出口船的设备还基本上靠进口。船舶配套业是否已经严重滞后?


从订单量来看,中国2006年才开始成为造船大国。船厂本来就是比拼船体制造技术和性价比,所谓的「船壳工业」,争夺订单。

资料来自LEK

相比造船,中国船舶配套产业确实发展滞后。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总装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56.5亿元,船舶配套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3.3亿元,配套业收入仅占总装收入的17%,按照船舶配套产品价值占新船总价值比重的40%来计算,2018年中国所有装船设备的价值应为1302.6亿元,至少有749.3亿元的产品需要进口。要打破固有市场格局,产品需要得到船东认可,售后服务需要健全,自主技术需要提高。

资料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2019年1~11月,船舶制造增长率高于船舶配套。

资料来自中国船舶工业产业协会

中国1978年开始大量引进船用设备技术,国产设备的装船率曾达到80%以上,后来没有很好地吸收技术,装船率就下来了。

日韩的技术引进和吸收做得比较好,但是国际船舶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还是欧洲,欧洲船配产业长期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地位。

资料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当时制定的目标是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船用设备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率达到80%,2025年本土化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5%以上。

资料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

由于疫情肆虐欧洲,在中国船舶配套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欧洲船配产品供应出现延期甚至中断的情况,有可能带来提升国产船配产品装船率的契机。

资料来自中国船舶报

具体船配格局可以参考一下回答:

william:韩国造船世界第一,为什还要从米国和德国进口宙斯盾和潜艇??

www.zhihu.com图标

说这话的人要么不懂行,要么就是坏,故意带节奏。

首先,船舶建造分为船体,轮机,电气,涂装。后三者其实具有很强的泛工业性,也就是说船舶特色不鲜明,搞自动化的人都可以去做船舶电气工程师,搞家居涂装的厂也可以把船舶涂料一并做了,所以后三者的水平是取决于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的,不能单单论船舶工业。真正有船舶特色的是船体,但那就是所谓的「船壳工业」,研究的就是做什么样的壳子。

其次,「船壳」其实包含了很多,在设计层面包含型线的设计,振动的控制,性能的推算等等。在建造(现场)阶段包括分段的划分,焊接工艺的制定,建造计划的安排等。细说的话更是包括船舶专业设计软体的开发与制作;基本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生产设计的设计过程;船厂生产资源的管理,计划的管理,经济性的评估;无损探伤等等等等,以及之后的维护保养(船体可不像汽车,飞机坏了就全换,都是要评估,有标准的)。如果是民船还涉及一些商务纠纷。以上这些,没有一条是不需要经验,教训的积累的。我们国家这几十年,从第一条出口外轮是几万个工人纯手敲,到现在有自动生产线,要造LNG,豪华邮轮,确实在慢慢进步。

再者,主机,控制,通导等船舶关键部位的产品,人家比我们早干几十年,确实有优势,差距在缩小但短期内追不上。这个也很正常。而且这些产品我国都有能够在主要功能上的替代品,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要求每个部位我们都花大力气去超越,那是不经济的,也是抢人家饭碗。一些新的船用设施,比如压载水处理系统,脱硫塔,国内也是有不错的,能放在国际市场上去竞争的产品厂了。

最后,我想说,船舶工业现在的问题很大,跟其他的重工业一样,面临著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人才流失(或者说根本不来)的困境。这是由很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是夕阳产业的通病,作为从业者我深感困扰,也一直想离开。但对于任何一个大产业或命题随意划等号,简单概括的行为,如果不是该领域的专家或领导,还是不要出来误导群众了吧!


这个装船率不到40%不知道是哪来的。船上的设备如果认真统计,普通船舶可能高达上万件,专用船舶的设备可能高达上十万件。所以这个统计率从目前行业的状态来看,是不准的。而且统计这个率我觉得没什么卵用,毕竟船舶属于定制类,用不用国产设备也不是船厂说了算,谁付钱谁就是老大,另外,外籍船东肯定会优先考虑自己熟悉的厂家,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某船东在国内某船厂造了条52000吨的散货船,由于该船东手里很多条同类型的,从船员的使用方面去考虑,大概率船东会选择和现持有船舶同类型的设备,除非该设备确实不好用或者故障率高。此外还有一点,由于船舶的特殊性,会要求各配套厂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维保,从这点来说,国内厂家是比不上国外厂家的。

的确,船用设备方面有些种类国内厂家还做不到完全替代国外产品,甚至有些设备在选型的时候船东根本不会考虑国产设备,但是船舶配套企业在经过前十几年的摸索加模仿之后,现在产品质量在逐步提高,厂家的维保服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而且,目前船东造船,基本都是从国内找相关银行或是机构进行融资,所以,要相信钱是万能的。


题主可能对造船业有所误解,造船厂说白了就是个包工头,这个船东要造一艘船,然后把这个工程包给某家船厂,船上的设备是船东指定的,或者是船东招标的,船厂作为承办方,在这方面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你可以说中国的船舶配套工业竞争力不强,但是说船舶制造业是船壳工业未免有些过分


「正陷入」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一直处于」可能更贴切。

虽然咱们能自主设计越来越多和建造越来越多的船,但是设备这一块尤其是核心高端设备的进步显然没有船体建造的进步明显。

举个内河船例子,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高速船船东会更倾向于选择进口主机及发动机,的确是耐用安静。

不过话又说回来,狭义的船厂其实就真的是一个组装厂,买来板材型材焊接成船体,买来管系设备安装在船上,板材型材那是钢厂生产的,管系设备那是设备厂生产的,我还没见过国内哪个船厂能把钢材设备一把抓的......。从这点看,咱们国家的工业体系还是分工明确的。

如果广义的谈造船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也要看到国产设备还是在进步的,这个必须要认可,只要不被外国在某些关键设备上「卡脖子」,短期内「船壳工业」的现状也不应该被指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