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以后使者因其任务划分,大概有十二种:

一、贺正旦国信使,简称正旦使或贺正使,贺邻邦正旦皇太后、皇帝或皇后正旦者;

二、贺生辰国信使,简称生辰使,贺邻邦皇太后、皇帝或皇后生辰者;

三、告哀使,以本朝皇太后或者皇帝崩逝告邻邦者;

四、遗留信使或称遗留国信使,简称遗留使,以本朝大行皇太后或者皇帝遗留物馈遗邻邦者;

五、皇帝登宝位国信使,简称告登位使,以本朝新皇帝继位告邻邦者;

六、祭奠国信使,简称祭奠使,祭奠邻邦大行皇太后或皇帝者;

七、吊慰国信使,简称吊慰使,吊慰邻邦皇太后或皇帝者;

八、贺登位国信使,简称贺登位使,贺邻邦新皇帝登位者;

九、贺册礼国信使,简称贺册礼使,贺邻邦新皇太后受册者;

十、回谢礼信使,简称回谢使,答谢邻邦吊贺者;

十一、国信使,俗称泛使,普通聘问或有所报告要求于邻邦者;

十二、谢国信使、也叫回谢使,答聘或应邻邦请求而遣人有所磋商者。

正旦和生辰使是每年固定要派遣的,泛使就没有固定的派遣日期了,其他的使者都是因为有事才选派,告哀只派遣一个使者,泛使有时候也是,其他的使者都是有正有副,正使叫大使。使节都有随行人员,根据职位分为上中下三等,叫做三节人从,大概一百人左右。

丧葬,正旦,吊贺邻邦对帝对后都有专门的使者,也都是同时派遣的,也各有各的国书,唯独生日两个人基本不能相同,那么国书在祝贺一个人的时候一定会捎带问候另一个。遣使一定会携带国书,使节名目不同,国书的措辞肯定各有不同,但是格式大概都是:首段是互相称呼的冠词,中段叙事,后段是使者和副使的官衔名称,一国呈国书,另一国也一定要回国书,格式都是相同的。 两国的皇帝和皇太后都可以互相致书,但常常会让对方皇帝代为转达问候或谢意,太后也经常会让皇帝代为致书和回书。尤其是于礼叔嫂、兄和弟媳不通问,这时候一定要由对方的皇帝来转达问候了。

宋朝派遣的国信使副,照例应该由两府一同商议选择,再请皇帝审议。但有的时候并不都遵守这个规矩,有时候有人自己请求这个岗位,有时候内廷徇私点派,所以有大臣不满这事上奏。不过大体上正使的选择是比较慎重的,大多都是名士,但是副使就有不少权贵子弟滥竽充数了,因为奉使出疆,能得到不少的赏赐,大使责任繁重是一国的代表,礼节之类的既复杂又要特别留意,不能不谨慎的选人,副使任务就比较轻,所以难免会有徇私的行为。

辽国的当权者都是皇室后族,大使的选择都是耶律和萧两氏当中,副使才会有庶姓臣僚。虽然辽国民风与宋差别很大,但是大使的选择颇为用心,礼节并不马虎,宋仁宗所以称赞「辽所遣使来朝中皆能谨恪」,而路振也说辽国自从和宋朝通好以来,每年都选择聪敏知文史的人来作为出使宋朝的人才储备。 宋大使都用文臣,副使都用武臣,辽国则是大使一般是武臣,副使多文臣,两国的国俗差异可见一斑。

两国派遣的使者,官位高低并不相同,其中辽国使副官职都较高。辽国大使,官衔最低的也是诸卫大将军,诸州观察使,大多数都是诸卫上将军,各镇节度使这一级别,更有时候会派遣伊离毕(我也不知道说的恰不恰当,大概相当于公安部长,副部长)、枢密副使或签枢密院事(国防部正副部长)的执政大员出使;即使是副使也不会低于诸司副使之下,大多为诸卫大将军、诸州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大卿监或者少卿监带馆阁执事这类的,更有几次副使都派遣了签署枢密院公事或节度使这一级别的官员。

宋自居中朝,不想派遣大臣出使「虏」,即使是大使,大多是郎中,员外郎或者少卿监等五六品官,更低的还有校书郎、太常博士这类的七八品京官,三四品的尚书,侍郎或者清贵著称的翰林学士都很少派遣,至于两府执政官员那是从来没有过的。副使大多是诸司使副兼阁门祗候或通事舍人之类的,位高的不过为诸州刺史或团练使,只有政和元年童贯以武康军节度使为生辰副使,那是因为宋徽宗要他去刺探契丹的缘故,所以不惜破格。

宋国使副的官职本来就比辽国要低,而实际上就更低,因为这里面宋还耍了个小手段:遣使假官。遣使假官就是出使的时候给使副临时加一些官爵阶勋,等到出使的任务完成就去掉了。在我看来这有点自欺欺人,而且还添了额外的麻烦——出使的官员因为本来没有那么高的官职要换官服,归国后要换回去。而且如果辽国的使臣来了,需要以前出使过辽国的使副来应酬,难免再来一遍,席间称呼要用当时假官的称呼,座次也要按照假官安排。搞得这么麻烦就有点自欺欺人了。遣使假官的事时间长了难免会泄露,所以熙宁六年,辽国的生辰使耶律宁等人就有点不满,请求派职位略高一点的人来辽国出使,虽然神宗当时似乎答应了请求,但是据事实来看,根本就没做任何改变。

PS:看来还是有一些人来看的,我就把这个系列写完,下一次写和礼物相关的一些内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