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8年10月2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希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納-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東方ic/圖)

  研究發現,物理獎獲得者成果產出時年齡更年輕,化學獎成果產出時間最晚;但是從成果到獲獎之間的等待時間則剛好顛倒過來,物理獎等待時間最長,化學獎等待時間最短。從時間縱向發展看,獲獎者產出諾貝爾獎成果的時間,以及等待的時間似乎都在變長了。

  諾貝爾獎共有6項,除了文學獎、和平獎外,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以及經濟學等其他4項科學獎因爲共同的學術評價標準,在各自學科領域內已成爲評價科研成果的最高榮譽。在各類大學排名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尤其是科學類獎項數量,通常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那麼,什麼學科能更快獲得諾貝爾獎呢?

  丹麥技術大學科學家拉斯穆斯·比約克(R. Bj?rk)通過分析178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獲獎材料,發現不同學科獲諾貝爾獎所需時間和成果有明顯差別。

  物理出成果更早,化學等待時間最短

  拋開復雜的影響因素,要想獲得諾貝爾獎,一共分幾步?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步驟,首先,要產出堪獲諾貝爾獎的創造性成果,其次,等待成果被檢驗、被認可。

  以往很多人更喜歡關注獲獎者年齡,但諾貝爾獎並不是按年齡論資排輩,科學獎主要還是看科研成果,所以成果產出時間、產量和影響力纔是關鍵。

  拉斯穆斯·比約克分析了178位科學獎獲得者的獲獎材料,發現所有獲獎者平均在44.1歲時產出日後獲諾貝爾獎的科研成果,但物理獎獲得者成果產出時年齡更年輕,平均爲42歲,化學獎成果產出時間最晚,平均爲46.5歲。

  但是從產出成果到獲獎之間的等待時間則剛好顛倒過來,物理獎要等的時間最長,平均要23.5年,化學獎等待時間最短,爲20.8年。

  考慮到178位獲獎者區分到四個學科,每個學科也就幾十個人,這些平均值的參考價值有限。以物理學爲例,雖然平均42歲產出諾貝爾獎成果,但對實際的個體而言,年齡相差可以超過20歲。

  這項研究發表在2019年3月在線出版的《科學計量學》雜誌(Scientometrics)上。雖然分析的樣本不算全,但相比以往類似研究,最大的優勢在於對諾貝爾獎獲獎成果的認定更準確。研究所依據的獲獎材料來自諾貝爾獎基金會出版的文獻,可以更準確地獲知評獎時主要參考了哪些成果。由於獲獎者在學術生涯中往往會在同一領域發表許多成果,以往主要憑主觀估計遴選,有可能會有誤判。

  不過,由於起始出版時間不一致,這178位有詳細獲獎背景信息的科學家並非完全處於同一時期。其中物理學和經濟學開始於1995年,化學獎開始於2000年,生理或醫學獎開始於2006年,2018年獲獎者信息未包含在內。

  經濟學獎所需成果最多,物理學獎最少

  物理學獎獲得者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年齡小,通過對評獎時參考成果數量的分析,物理學獎實際所需成果數量也最少,平均僅5.4篇論文,經濟學獎最多,平均達到17.3篇,化學獎平均爲8.1篇,生理或醫學獎爲9.8篇。總的來看,要想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平均需要9.6篇論文。

  但數量並不是絕對的,也可能僅憑一篇論文獲獎。這點上,20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作爲史上第三位女性物理學獎獲得者,當獲獎消息傳出時,人們驚奇地發現,59歲即將退休的她只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一名副教授。主要憑藉學生時代的一項成果,與導師一同獲獎。

  顯然,所需成果的數量和等待時間,與成果被檢驗的情況密切相關。仍以經濟學獎和物理學獎爲例,頒獎時前者的獲獎成果通常表述爲“對什麼進行了分析”“對什麼理論有貢獻”,而後者則經常表述爲“發現了什麼”“發明了什麼”。而提出並推動一個經濟理論使之獲得學界認可,比物理學家在某年發現、發明了什麼,通常需要更多時間。

  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與物理學獎類似。相比化學獎“研究了什麼”“對什麼的貢獻”“開發了什麼方法”“發現了什麼”等多元化獲獎成果表述,生理或醫學獎則幾乎全部表述爲“發現了什麼”。

  或許正是因爲這樣的學科獲獎特點,生理或醫學獎評選史上留下了一個十分悲情的故事。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32次被提名,但從未獲獎。1936年,他的朋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甚至提名他獲文學獎,當然,也沒有獲獎。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認爲他在精神分析方面的工作沒有被證實的科學價值。

  拉斯穆斯·比約克對178位獲獎者的分析也有一個不足,正如其本人闡述的,雖然分析了獲獎所引用的論文,但這些成果的重要性並未被區分。平均9.6篇論文中,哪些是最具代表性的,對獲獎起着關鍵作用的,並沒有被特別分析。而這對探究獲獎者在什麼年齡產出最重要的成果其實是一個重要信息。

  產出諾貝爾獎成果的年齡越來越大

  正是因爲1901年以來,諾貝爾獎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裏所獲得的巨大的國際聲望,研究獲獎者特點以及獲獎規律的嘗試一直存在。諾貝爾獎獲得者被視爲傑出人才的典型代表,很多研究者相信,這對推動人才培養有所幫助。

  時間就是一個重要的分析要素。在此之前,最常被引以爲例的啓示來自物理學獎,確切來講,是二十世紀前30年量子力學發展中,德國人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英國人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奧地利人泡利(Wolfgang Pauli)分別在24歲、23歲、25歲,開始產出日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

  愛因斯坦甚至說過“如果一個人在30歲之前沒有做出大的科學貢獻,那麼日後也不可能做到”。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果的分析早已證實愛因斯坦這句論斷有些偏激,但年齡就是優勢,開創性研究要趁早,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而從時間縱向發展來看,獲獎者產出諾貝爾獎成果的時間,以及等待的時間似乎都在變長。1950年代,華盛頓大學馬尼切等人曾對前50年共16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產出代表性成果的年齡進行分析,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的出成果時間平均分別爲35.4歲、38.3歲、41.9歲。物理學年齡最小與近20年的情況是一致的,但這個平均年齡比最新研究中統計的情況小了不少。

  2011年美國西北大學的本傑明·瓊斯(Benjamin F. Jones)等人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分析了1901年至2008年的獲獎情況,產出獲獎成果的整體年齡已經比前50年有所升高。當把1905年以前、1985年以後的成果進行對比的話,年齡差距更明顯,1985年之後產出諾貝爾獎成果的平均年齡普遍比1905年以前大近10歲,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分別達到50.3歲、46.3歲、45歲。

  這些統計顯示,產出諾貝爾獎成果的年齡似乎越來越大了。這種差異在2018年最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亞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身上具有了象徵性意義。65歲產出諾貝爾獎成果後,1922年出生的他在96歲時獲獎,成爲諾貝爾獎歷史上年齡最大的人。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百多年前,1915年物理學獎獲得者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當時僅有25歲。25歲也是迄今爲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科學獎獲獎年齡。相對而言,化學獎的最小年齡爲35歲、生理或醫學獎最小爲32歲。經濟學獎年齡最小的獲得者則達到了51歲,這與所需成果最多的現象可能有直接聯繫。

  當然,雖然最新研究顯示,諾貝爾科學獎成果的平均產出年齡爲44.1歲,但這只是整體情況。除了規律,科學研究更信奉的是“一切皆有可能”。每一個勇於探索的人都可能創造奇蹟,成爲個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