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很多兵家必爭之地,其中有個地方,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它的丟失,導致之後的中原政權屢次被欺辱。它就是燕雲十六州。古之燕雲十六州指的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山西東北部。此地擁有長城,地勢險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燕雲十六州是: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

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燕雲十六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此地若是丟失,中原政權的的防禦中心就會退到黃河沿線,大部分國土將被佔領,而丟失此地,更重要的是將失去養馬的好去處,導致中原政權在戰爭中失去優勢,在戰爭中失去機動性。

話說五代十國時期,沙陀族建立的前晉全面佔據了燕雲十六州,後來前晉就演變為了後唐,後來後唐滅亡,沙陀族出身的石敬瑭建立後晉,他為了坐上帝位,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此後燕雲十六州一直都歸屬北方游牧民族,無論是契丹(遼),還是女真(金),中原政權一直都沒有得到燕雲十六州的統治權,到了五代十國末期,北周世宗柴榮將兵鋒指向燕雲十六州,可是就在連勝連捷之時,世宗病逝。

宋太祖建立北宋後,想要贖回燕雲十六州未果,後來宋太宗北伐,結果不僅慘敗,還丟失了更多土地,有宋一朝都沒有收復此地,北方重要屏障的丟失,讓河北之地裸露在北方政權的鐵蹄之下。北宋末期,金國滅亡遼國,進攻宋朝,3個月附近就攻打到了汴梁城,後來也就出現了「靖康之恥」。

春秋時期楚國的宋玉曾說過:風起於青萍之末,蹶石伐木,梢殺林莽。這也可以理解為蝴蝶效應。由於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導致了北宋百餘年來,一直富而不強,屢次在軍事上被欺負,這個癥結在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時就埋下了伏筆。

中國的地理形勢,到了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中國之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這兩個出馬地方,在宋初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國手裡。與馬相關聯的尚有鐵,精良的鐵礦,亦都在東北塞外,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但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佔領燕京地區。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佔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1127年,宋舊皇室趙構衣冠南渡,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偏安政權,後來遷都臨安(杭州)。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的丟失造成的影響不可估量。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