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祭侄文稿》高清全圖

(唐)顏真卿《祭侄稿》全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

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全帖高清分解瀏覽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爲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爲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爲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爲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爲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爲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爲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嫺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爲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爲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爲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爲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爲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集評:

《廣川書跋》 宋 董逌

峻拔一角,潛虛半股,此於書法其體裁當如此矣。至於分若抵背,含如並目,以側映斜,以科附曲,然後成書,而有人於此蓋盡之也。魯公於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望之知爲盛德君子。嘗問懷素折釵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賊盡之矣。前人於其隱處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後得之。此二體又在八法六體之處,乃知書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體者也。

《跋》 宋 陳深

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爲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爲奇特。”信夫。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跋》 元 張晏

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爲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前宋名重當時。

《跋》 元 鮮於樞

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餘家法書第一。

《跋》 元 陳繹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爾既事”字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覆侵“恐”字,“有”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褙紙縫合。自“爾既至澤”逾五行,殊鬱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藁》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底柱鄣,末“哉”字如輕雲之捲日,“饗”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籲,神矣。

《跋》 明 文徵明

元章獨稱《座位帖》,蓋嘗屢見,而《祭侄》則聞而未睹,今《寶章錄》可考,宜其並稱《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獨稱其行草,爲劇致。山谷亦云,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禇、薛輩,皆爲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者也。

《書法雅言》 明 項穆

行草如《爭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勁,豐麗超動,上擬逸少,下追伯施。

《跋》 清 王頊齡

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爲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爲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吳德旋

慎伯謂平原《祭侄稿》更勝《座位帖》,論亦有理,《座位帖》尚帶矜怒之氣,《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憤激於悲痛之中,所謂言哀已嘆者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