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由浙江大學財稅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彙集每日財訊商情,邀請專家深度點評,配合財經小知識和延伸閱讀,爲您呈現有態度、有價值的新聞。

  【每日金語】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呂氏春秋·義賞》

  【日均4.3場 “跑馬”正在成爲“超級網紅”的背後】

  來源:工人日報

  體育政策利好、城市形象塑造、商業資本涌入、龐大的人口基數、全民健身熱潮——中國馬拉松產業近年來在“快速路”上一路狂奔,2018年更是日均進行4.3場比賽。根據中國田徑協會2020年的發展目標,中國馬拉松賽事要超過1900場,參賽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突破1200億元。國內馬拉松賽事在熱火朝天的同時,也不時出現一些問題。從禁藥、替跑,到抄近路、遞國旗,缺乏規則意識的跑者和辦賽方,正在透支和損害馬拉松運動品牌和馬拉松文化。規則意識目前已成爲業內的共識。

  點評:馬拉松比賽起源於古代雅典,是爲慶祝反侵略戰爭勝利而設立的長跑競技項目。因此,它是代表正義與和平的體育比賽。在現代,體育實行產業化經營,成爲資本牟利的一種手段,馬拉松比賽也與金錢掛上鉤。體育產業化絕對不應該背離體育的基本精神:增強人們的體魄,讓世界更和諧。近年來,馬拉松比賽突然在許多城市興起。有的是爲了讓主辦城市出名,有的則是爲了賺錢。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經營。既出名又賺錢,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需要有善於經營體育產業的人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實現了奧林匹克比賽歷史上首次盈利,就是由善於經營的尤伯羅斯一手操辦的。我們需要的就是尤伯羅斯這樣的能人。二是能否堅守體育運動的基本精神。舉辦馬拉松比賽不但需要物質條件,也需要精神條件,應該把建設文明城市作爲舉辦馬拉松比賽的基本條件;讓每個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把文明放在心上。因爲舉辦馬拉松比賽而在城市名片寫上體育與文明的結合,比賽才稱得上是成功的。

  【海洋經濟對全國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近10%】

  來源:新華網

  2018年,中國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達8.3萬億元,同比增長6.7%,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近10%。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說:“海洋經濟是典型的開放型經濟,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他指出,海洋經濟的發展爲社會就業創造了廣闊空間。2018年全國涉海就業人數達3684萬人,在沿海省份,平均每10個就業中有1個涉海就業。針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王宏表示,將繼續構建現代化海洋經濟體系,推動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優化海洋經濟的空間佈局,處理好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係。

  點評:海洋經濟既古老也年輕。漁業早已有之;海洋經濟中的新興業態,如海底礦產資源利用、海洋風光旅遊資源開發,則是近年來才迅速發展的。在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比其他經濟形態更重要。對海洋資源最粗暴的開發莫過於填海造地。根據國家海洋局《海域使用管理公報》公佈的數據,近年來全國每年的填海量都在1萬公頃左右。考慮到地方監管、申報等程序漏洞,實際填海造地面積可能更高。有專家指出,填海的用地成本低,要填海的又都是大項目,能夠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稅收、就業。除了部分情況會有少數漁民利益受損,幾乎是一個“多贏”的局面,至於白海豚、珊瑚、紅樹林消失的環境生態影響,那是比霧霾遙遠得多的事情。因此,有些地方把圍填海造地當成新的發家致富的搖錢樹。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從全國情況看,非法圍填海勢頭得到遏制,對歷史遺留問題正在加快處理,首先要進行生態評估,評估後仍然對生態產生影響的堅決整改,該拆的拆,該改的改。其次要編制生態修復方案,給沿海呈現出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美麗景觀。今後包括圍填海在內的國家海洋督察還會長久做下去。”中國人早就知道不能竭澤而漁,現代人應該秉承祖先的科學精神。要發展海洋經濟,首先要保護好海洋資源。我們應該像嚴守耕地紅線一樣,嚴格地限制非法圍填海造地。陸上的可耕地絕對不能減少;海上的人造土地不能輕易增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呼籲合力對跨國大型科企加稅】

  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加入了呼籲對谷歌、臉書和亞馬遜等大型科技企業增稅的隊伍,呼籲將此作爲對“過時的”全球企業稅收法規更廣泛評估的一部分。拉加德表示,各國政府必須對一種日益加劇的擔憂作出迴應,即科技企業在其有業務的大多數國家幾乎不納稅,這就剝奪了這些國家提供公共服務和福利所需的重要資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析顯示,跨國企業將應納稅利潤轉移到低稅收避風港的做法,使最貧窮的國家損失了數千億美元的財政收入。拉加德說:“通過重新思考現有體系並解決其弱點的根源問題,所有國家都能受益,包括低收入國家。”

  點評:在數字化技術條件下,政府對跨國企業的管理出現新趨勢。大型高科技企業對發展數字化技術功不可沒。在全球生產網絡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具有獲取更多價值的能力,對市場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強,這些企業轉而利用尋租戰略來提高利潤,而非通過創新或對某稀缺資源的生產性投資獲得收入。高科技企業的主要資產是知識產權或數據資產,它們都屬於輕資產,可以被輕而易舉地在國與國之間的轉移。於是,這些企業擁有了利用數字經濟侵蝕稅收的便利條件,通過將公司資產設在低稅收管轄區來減少納稅,成爲一種越來越普遍的尋租戰略。爲了糾正這些企業的不當行爲,政府必須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各國改革稅制,對大型高科技企業加稅,正是對這些企業加強管理的重要舉措。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總幹事:青年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源動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總幹事金麗莎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表示:“青年比任何一個羣體都更應當關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因爲這直接關係到青年的未來。” 爲了激勵青年積極參與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行動,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今年2月已在全球範圍內啓動了兩項倡議:“青年可持續發展創新項目”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先鋒人物項目”。金麗莎強調說:“青年是創新的主體,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源動力。要在2030年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們需要更多地信任、依靠年輕一代,只有越來越多擁有創新思維的年輕人開始真正關注、參與到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工作中,我們全人類的共同事業纔可能獲得成功。”

  點評:最近,一些國際多邊機構紛紛對大型企業提出質疑,譴責這些企業的不當經營行爲,建議對其加強管理。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是其中行動比較積極的機構。全球契約的目的是推動企業擔負社會責任,使企業界參與應對全球化的各項挑戰,建設更加可持續,更多人蔘與的全球經濟。目前,該組織在全球165個國家和地區內擁有1.3萬多個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方會員,在中國的會員企業也已達到300多家。在當前世界經濟變局中,企業的力量越來越重要。大型企業控制全球經濟的局面已經形成。在這些企業中,不乏以非正當手段牟利者。讓大型企業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順應民意,真正承擔社會責任,而不是隻顧盈利,是全球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聯合國框架之內,把企業組織起來,通過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集體行動,扭轉企業不當牟利行爲。

  編寫:許瑤佳 點評:侯若石) (中新經緯APP)

  《點石成金》第73期。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