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流行的生育觀是:生女孩兒可以天天喫海鮮、大閘蟹,而生男孩兒則只能喫青菜、白蘿蔔。個中道理,大家心裡自然明白。

但是在宋朝,這個觀念可就要反過來了。為什麼?看看就知道!

男孩兒在宋朝纔是「招商銀行」,而女孩兒則成了「建設銀行」

一、先說說男孩兒吧!

宋朝由於採取了更加開發的科舉制度,「取士不問出身」,只要你足夠有才華,都可以通過考試翻身改命,成為國家上層人士。宋朝九成以上的大官都來自科考,而這其中又有很多出自寒門。比如呂蒙正、寇準、范仲淹等,在金榜題名之前,他們生活都很艱苦。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宋朝催生了一股全民學習熱。不管你是土豪地主,還是貧下中農;不管你已年逾古稀,還是黃口小兒,都整天拿著本兒書到處啃,不分白天黑夜,那才真是「活到老,學到老」

那些有潛力的讀書人,即使還沒考上進士,也是很喫香的。因為他總是有機會的呀,科考3年1次,說不定哪次就考上了呢?如果你之前怠慢他,甚至欺侮他,等他高中的時候,也就是你倒黴之時。

所以很多有眼光的人喜歡投資潛力股,支助這些書生讀書,將來回報是無法估量的。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女兒作為賭注,嫁給這些讀書人,以綁定這支潛力股。

?所以,宋朝的這些書生就成了「招商銀行」。

二、再來說女孩兒。

宋朝人嫁女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為什麼?兩點:

1、不好嫁

怎麼不好嫁呢?難道宋朝女人多,男人少?

非也,宋朝男人都去考試去了,誰還有心思結婚啊?不要笑,真是這樣。

由於科考對於學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考上了就穿皮鞋,考不上就穿草鞋。這就改變了很多學子的價值觀,「成家」「立業」,他們把立業放在前面。

不立業,就不成家,立了業,家也就自然成了,因為到時候上門提親的人得把你家的門檻踏破。

但能成功的人畢竟只有那一小撮,大多數還是失意人,這就使宋朝出現了大批的大齡未婚青年。相應的,女孩兒就不那麼好找婆家了。

2、嫁不起

宋朝嫁女的重點不是男方的「彩禮錢」(聘禮)有多少,而是女方的「嫁妝」(妝奩)有多少。

彩禮錢往往是不夠拿來做嫁妝的。比如北宋名臣范仲淹家族,娶親出彩禮一般是20貫,而嫁女則出30貫,明顯嫁女是倒貼的。

前面也說了,宋朝是一個文人地位特別高的時代,老丈人們千方百計地想為自己的女兒找個好婆家,所以不惜重金在嫁妝上面做文章。同時,也可以提高女兒在婆家的地位。

再舉個例吧:秦檜的妻子王氏,她的嫁妝達到了20萬貫,根據實物摺合成人民幣大概是2000多萬。我的天啦!難怪秦檜那麼怕他老婆。

還有就是「三蘇」之一的蘇轍,他為了嫁女兒甚至賣了一塊田產,其嫁妝根據當時的購買力摺合人民幣大約是280萬。

像這種現象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宋朝人生了女孩兒後,很小就得為她籌備嫁妝,那真是一個辛苦啊。

總結:宋朝有錢人都喫羊肉,所以只有生男孩兒的可以喫了;而生女孩兒的,估計只能喫武大郎的炊餅(饅頭)了吧!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原創,拒絕抄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