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曹丽蕙台北报导

  客家人都拜义民爷、信奉三山国王吗?其实客家文化和基督教和传教士大有关系。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博物馆推出特展「你可能毋熟识个客家──客家与基督教的相遇」,展出二十世纪以来最早的客家研究文献及客语《圣经》等文物,让民众重新认识其民族的丰厚文化底蕴和开放性。

  民族所博物馆表示,全球有数千万的客家人,但基督徒约占客家人数百分之一,比率不高,但他们的信仰与生活习俗却孕育出多样性的客家文化,这次特展便是以「东方客家」和「西方传教士」交会所迸出的火花为主轴,也可见传教士引入现代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组织影响客家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图说:传教士利用民间流传的小故事,编成六册的《客话读本》,是瑞士巴色差会提供学习客家话的教材。图/中研院民族所提供

  民间故事 编成客话读本

  其中,最特别的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OO年)庚子事变后,清廷要求各地方礼遇、保护传教士、商人等来华外国官民的公告「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两广总督等奉上谕依照条约保护各国人民晓谕」,呈现近代基督教重新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

  特展也秀出最早的客家研究文献,当时瑞士巴色差会(教会宣教组织)为方便传教,勤学客家话,编纂《英客大字典》(一九O五年出版),将民间故事编成《客话读本》,成为传教士将客家语言文字化及学习客语的最好证据。一九二O年出版的《客话旧约圣经》,不仅方便客家人以母语读《圣经》,更让其他族群能学习客语。

  图说:一九O五年出版的《英客大字典》是瑞士巴色会传教士学习客家话的最好证据。图/中研院民族所提供

  展中也显示,早期台湾客家教会的基督教传播,跟中国大陆大同小异,不过日治时期以后,尤其是一九八七年台湾解严后,自由开放的氛围让台湾基督徒创造力爆发,在福音与文化的对话中,开创了非常不同的样貌,使得台湾客家教会、客家运动与全球教会网络产生密切关连。

  客家文化 增添西方元素

  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张维安说,清末明初的客家旧礼俗和文化多用英文拼音记录,巴色教会留下很多重要历史证据,当时教会把所有客家话整理汇编,让客家文化增添西方元素。

  例如一九八五年发行的《客语圣歌集》,即表现一群客家基督徒以客语演唱圣诗,复振客家教会的同时也推广优质客家圣乐,并透过全球教会网络,把福音传回西方。此文化复振更早于一九八八年的「还我母语大游行」客家运动。

  策展人黄宣卫表示,宗教与族群都对人类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是追寻生命意义的来源,因此希望透过展览,让不同族群与宗教间能更加相互了解、尊重;展期即起至五月三十一日。

  图说:《客话旧约圣经》在一九二O年出版。图/中研院民族所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