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一四七一期;歡迎關注。

編者按:黃道周書法研究雖然在學界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但是黃道周章草書法的研究卻十分欠缺,原因主要在於黃道周章草作品的稀少。從書法史上看,明代書風因受趙孟頫影響,前期流派往往筆下缺少骨力,缺少魏晉精華,而黃道周可謂是超越唐宋、直追魏晉的第一人,以富有剛健精神的章草爲明末書壇注入一股生氣,同時爲後世章草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此爲【章草專題】之第5篇。——“書法入門”獨家奉獻;轉載敬請註明出處。

|三|

黃道周章草的風格與特色

關於黃道周章草書法的風格與特色,本文嘗試着從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四個方面進行展開。

從筆法上看,黃道周章草將魏晉各家的筆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勁健古拙的用筆方法。

首先,其起筆多作外拓,橫畫筆短意長,多以方折起筆。此雖略帶習氣,但奇崛剛勁。重按輕提,整個筆畫顯得有些遲澀感;方圓並運,使得整個篇幅不顯單調。

其次,豎畫體式開張,每筆或斜、或正、或側,每個字或俯仰、或立臥、或端正,富有天真爛漫之態。橫收斂則豎開張,豎收短則橫拉長,橫豎設計相得益彰。例如圖8的“窮”和圖9的“年”二字即十分明顯。

圖8

圖9

再次是撇畫捺畫,一個字的氣勢全在於撇和捺,也就是說一個字的體式是否開張,字的氣勢大或不大、能不能舒展得開,單個字的結構是不是富有趣味性,全在於撇捺上。

黃道周章草的捺畫可謂千姿百態,如圖10的“波”字的捺畫,筆力雄健,用墨飽滿,本應向外延伸開去,卻戛然而止,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圖10

圖3

又如圖3的“史”字的捺畫,側鋒入筆,行筆到最後轉爲中鋒,整個鋒面的轉換過程一氣呵成,可以說中側鋒的頻繁轉換是黃道周章草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最後是使轉有姿態,波磔多、含蓄少是黃道周章草中使轉的主要特點。

例如圖11的“涎”字和圖12的“刳”字。轉折帶有明顯的圓轉之勢,方圓結合,體現了黃道周章草中篆書隸書的古質內涵,表現出雄肆質樸純真的美感。

圖11

圖12

黃道周這種古拙、蕭散而又奇宕的章草風格,正與傅山提倡的“四寧四毋”相呼應,體現了晚明時期書法審美風尚由“飄逸秀美”到“古拙質樸”的轉變。

從字法上看,我們說章草的結體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能夠在法度之中自由變換姿態,不像真書那樣拘謹,也不如今草那般活潑。黃道周的章草打破傳統章草(如索靖、皇象)的四平八穩的書寫結構,似乎有意在字的空間分佈上造成險峻峭拔之勢,形成短畫長短不一,部身與部首時合時錯、時分時離、時奇時正的特點。

具體地說,其字形特點就是“上面鬆散,下面緊密”,也就是說其字形往往成不規則的倒立的多邊形,如圖13的“宜”字、圖4的“蓑”字、圖14 的“怪”字、 圖15的“驚”字等,多呈醉態,往往給人一種重心不穩的感覺,但是最後一筆卻又如造房的屋樑,恰到好處地撐起了整個字。

圖4

圖13

圖14

圖15

或者我們可以說,黃道周的章草是介於傳統章草與今草之間的中間狀態,也就是說比於今草更加顯得穩重樸素一些,如圖 16 的“嘆”字則剛好說明了這一點,放逸卻不放縱,不似今草的豪邁奔放。

圖16

從字如其人的角度上看,黃道周耿直的個性決定了他在結體上追求奇掘樸拙,是一種介於寧靜而又衝突的複雜書法風格。

最後,在黃道周的章草中,最與衆不同的是一方面在該甩出去的地方卻戛然而止,造成一種意猶未盡的美感,如圖10的“波”字最後一筆;另一方面,在該收住的地方卻洋洋灑灑地甩出去,然而又不顯得突兀,如圖12的“刳”字的最後一筆。

從章法上看,晚明人作字,篇幅章法極具特色,明初董其昌吸收了五代楊凝式佈局空曠的特點以處理章法的佈局,比董氏稍晚的黃道周接受了其影響,突出結字的橫勢,拉大字距,着力於創造出一種空靈的境界,但字距又不是格外懸殊。

並且每列都有較爲分明的中軸線,例如圖17中的右起第五列。從整體上看,列與列之間遙相對望,字與字之間的距離相較列與列之間顯得緊密,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給人以空闊爽朗之感。

總而言之,黃道周的章草放縱中有收斂,奔瀉中有停滯,也因此,其章草書法遠遠望去呈現出秀麗的景象,但細細觀察卻又不失活潑多姿。

圖17《長城偶作九首》及第二首

矮屋宜欹枕,漏舟皆短蓑。

每逢今所恠,似是昔經過。

浩嘆良吾淺,驚心奈若何。

橪香投現岸,小水莫興波。

從墨法上看,黃道周的章草注重個性,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其酣暢遒密的墨韻也是他的書藝上不可忽視的。

從黃道周章草書法作品可以看到,其整體上的用墨是偏濃的,但也出現了一些枯筆。枯筆的出現彌補了墨色單一的不足,使得作品有黑、白、灰的對比,也增加了作品的豐富度,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和鮮明的節奏感。

濃墨與枯筆的線條交互出現,更加有力度感,使得線條看起來更加滄桑老辣。析言之,黃道周的章草包含重墨、濃墨、渴墨三種用墨方法。圖17 中,重墨和渴墨的對比最爲強烈,這也是黃道周在作品處理時的一種方法,每一列的第一個字 (圖中爲“矮”“蓑”“經”“驚”“現”“波”等字)用墨大膽,形成淋漓大氣之感,中間穿插進個別的同樣用墨大膽的字(如右起第一列的“宜”字、第三列的“嘆”和“良”字、第五列的“興”字),與首字形成呼應。而渴墨的應用則正好填補了重墨留下的空白,一重一輕的搭配產生了強烈了視覺效應。渴墨的用墨方法也作用於單個字上,主要是通過不斷調整筆鋒,使整個字的筆畫不斷出現墨色輕重的變化,因而以中鋒顯示出的渴墨的字的穿透力,比於濃墨要強烈得多,震撼力更強。

綜上所述,黃道周章草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各個方面都具有十分獨到的特色,其中有對前代藝術家的繼承,也有屬於自己的創新與突破。

那麼,在論述黃道周章草藝術的取法與來源、風格與特色之餘,有必要對其章草書法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的釐定,由此或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他的章草對前人的繼承與創新,以及對後世書法發展的影響。

|四|

餘論:黃道周章草的書法史地位

從整個中國書法史上看,章草發展到元代,在趙孟頫的倡導下得以復興,這一時期的章草多秀美飄逸,少有古拙之氣。尤其是在趙孟頫章草《臨急就章》中,將行草筆意雜糅進來,並利用波磔、方筆、折筆等進行裝飾化處理,形成了一種今草章草難分的書體。

趙孟頫章草《臨急就章》局部

到了明代初期,宋克的章草則繼承這種妍美秀麗的章草風格,宋克所書《急就章》將章、今合一的手法推到了極致,筆法更加註重取巧,字形更加奔放,將狂草的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

宋克《急就章》局部

這種由趙孟頫開創,經由宋克進一步推廣的章、今不分的書風,一直到明末黃道周的出現才得以改變。

黃道周將這一時期的章草從各體雜糅中分離出來,他不僅重視對傳統章草在表層的點畫借鑑,更是將目光放在了章草內在的古意,使其融化進入到自己的書法創作中,或者說對自身書風的全面滲透上。所以不論是其楷書還是行草書,或多或少都有章草的筆意在裏面。

並且黃道周一方面繼承魏晉的篆隸筆法,另一方面又吸納唐宋的意趣,這種理念直接影響了他對章草書風的理解,即既顯得質樸古拙,又有瀟灑飄逸的氣象。

正是從這一點上,黃道周實際上對章草書法發展趨勢的轉變具有扭轉之功,或者說爲此做出了貢獻,也正是這一點奠定了黃道周章草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所以到了清代,書法家們尊崇“若欲復古,當寫章草”的口號,可以看到清代章草的取法是沿着黃道周的路數,更加往前一步。具體表現爲隨着碑學的興起,清代章草在黃道周基礎上,進一步追求用筆有遲澀感的金石氣。 我們可以看到有清一代,沈增植、王遽常等人繼黃道周之後,在純正的章草道路上邁出了很大一步。

正如崔自默指出:“寐叟(沈增植)章草書,用筆築基於漢隸、北碑以及隸楷過渡體,而結體取橫勢,詭變多姿,方筆翻覆則承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之風采。其筆法滯澀老辣,方多圓少,欹側矯險,奇崛從生。 ”王遽常作爲沈增植的弟子,章草到他這裏已經擺脫今草的束縛,而獨立成一門純粹的的書體。

黃道周《雜書冊》局部

從以上所述中可以概括,黃道周上改元代秀美的章草書風,下啓清代純樸章草的形成,一洗明末書壇羸弱的風氣,在章草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爲後代書家學習章草指明瞭方向。

總而言之,黃道周以其耿直的個性與深厚的儒學修養促成了質樸古拙、瀟灑飄逸的章草風格,這種風格主要是透過靈活多變的筆法、天趣爛漫的字法、疏密對比明顯的章法以及豐富並饒有趣味的墨法來實現的。

黃道周用酣暢的筆墨寫出的富有剛健精神的章草,爲明末書壇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氣,打破了傳傳相因的字體,爲後代章草的發展方向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整個書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原題:黃道周章草書法探析

作者:葛超、曾凡朝 (齊魯師範學院 美術學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