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首位置被美國奪去。

今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只排第二位。資料圖片

香港在今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失落首位,科學及科技基建排名低成了最大的緊箍咒,而拖累基建排名的,除了最令人頭痛的「土地問題」,多位教授均歸咎於大學添置儀器困難重重,導致能源、環境、材料科學、化學及物理等研究紛紛「難產」。他們更將矛頭直指現有的研究基金「斬件式」撥款不利添置器材,反觀新加坡及日韓等地政府,均定期一筆過資助科研基建。如香港再不與時並進,落後的不止是科技基建,更會拖累香港的研究規模及質素,未來的科研成果只會「愈做愈細」。

基建完善一直令港府引以為傲,但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下,只能排名二十三,猶如「一盤冷水照頭淋」。翻查報告內容,決定基建排名的五大指標中,其中兩項為「科學基建」及「科技基建」,香港在兩者中不少分項均排名四十以下,被報告點名為弱項,包括再生能源、資訊及通訊科技服務出口、電訊業投資及整體科研投資。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資料圖片

針對以上問題,報告除了提出扶植創新研發外,亦建議政府加快土地供應,正好說中香港因「土地不足」引發的連鎖問題。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曾表示,院內科研環境不理想,實驗室猶如「劏房」,六人的研究團隊要擠在約六十呎地方工作,影響研究進度。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亦指,受環境所限,本港科研人員難於本地參與探月、火星任務、星空探測及飛機工程等大型項目,反觀內地科研空間大,研究題目亦相對高階。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指,實驗室猶如「劏房」,影響研究進度。資料圖片

初創公司亦飽受「土地問題」困擾,主力研發電動輪椅的必飛科技曾是科學園培育公司,惟目前公司的研發及生產程序均已遷離園區。董事李少麟憶述,早期為輪椅製作產品原型時,需與其他租戶輪候使用園內的小型工場,「試過一件小零件,等了幾個月也未整好。」

李少麟早前有意為輪椅申請歐盟認證,惟本港並無測試產品壽命的大型裝置,故只能北上進行。李少麟直言,科學園無法提供一站式支援予初創公司,若當年直接北上發展,相信其研發進度有望加快兩年,「一開始以為科學園有工場又有機器,很開心跳進去,怎估得到原來配套如此不足。」

李少麟,資料圖片

在增加創科用地上,香港與新加坡可說是同時起步,惟決心差天共地。一六年《全球創新指數》分析,新加坡早在○一年發展佔地二百公頃的緯壹科技城,相比同年起步的科學園,緯壹科技城的面積是沙田科學園的九倍,其大小亦幾乎等於本港現有三個工業邨的總和。然而,本港現時無論工商住宅均在「搶地」,創科要再爭取土地可謂舉步維艱。

除了土地限制,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指數》提出,本港在「最新技術的可用性」上明顯落後。多名受訪教授均表示,現行科研基金不利大學添置儀器,缺乏新技術令不少研究「難產」。港大副校長(研究)賀子森指出,本港大學於能源、環境、材料科學、化學及物理等範疇的基建落後外地大學,如近年科研界常用的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半導體裝置製造器及中子散射實驗設施,鄰近的創科先進國家均已配備,港大曾計劃引進,惟設備成本上千萬元,甚至以億元計,故未能成事,「這些設備規模龐大,我們從教資會、研資局取得的資源非常有限,大學單靠自己根本負擔不了。」

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賀子森,資料圖片

以研究納米科學及技術須用上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為例,賀子森解釋,若無此工具將不能取得最高解像的圖像作分析,「大家都希望論文可刊登到科學期刊《自然》和《科學》,但沒了高解像圖,你的論文其實會不被接受。」另因研究的關鍵數據或需包含高解像圖,欠缺相關資料亦勢難以提交專利。中大副校長(策略發展)陳偉儀亦坦言,由他兼任院長的生物醫學學院有意購入動物成像儀,盼使用最新技術於動物體內追蹤病理發展,但因資源問題未果。

中大副校長(策略發展)陳偉儀,資料圖片

賀子森指,各大院校雖然可聯手向研資局申請協作研究金購置設備,惟有關款項競爭激烈,資助總額亦只有數百萬元,不足以購入高價儀器,有科研人員遂決定轉投日本、新加坡或內地的大學繼續研究。

對於在港增設科研基建屢遇挫折,賀子森慨歎,新加坡政府每年直接撥款上億元,讓大學自行購置儀器,同時又針對材料、半導體等研究,出資開辦相關項目的國立研究所。至於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知名學府均獲政府直接資助科研基建,全國大大小小的國家級實驗室數量多;韓國的公立大學,其科研基金皆由政府資助,私立大學的教授亦可申請政府科研基金,並得工業界在背後支援。

賀子森相信,本港要擺脫基建落後的困局,政府需考慮直接為大學撥款拓展科研建設,否則差距將繼續擴大,「欠缺資金基建時,教授只能於有限空間研究,意味團隊規模小,目標較低,範圍有限,有資源纔可有更大野心,挑戰高難及創新項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