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項羽隨時西楚霸王,更有戰神之稱,但他沒有逐鹿中原的稱霸之心。他更願意與各諸侯分治天下。

就因為這一點,即使項羽跨國烏江,也應該會想劉邦求和,分治天下。而此時的劉邦就會看情況了,如果能一口吃掉項羽,劉邦會率大軍跨江繼續追擊消滅掉項羽。如果打不過項羽就會接受項羽的建議分治天下,直到有能力擊敗項羽為止。

再看另一種可能性,就是項羽過了烏江,並且東山再起,或者積蓄力量等什麼的。當項羽大軍在此席捲而來的時候,項羽依舊打不過劉邦,因為劉邦手上有史上最好的牌,威力最大的王炸(文有謀聖張良,武有兵仙韓信)

烏江一敗,後續不管怎樣項羽都不可能戰勝劉邦了(烏江一敗,那時的項羽除了單挑劉邦有機會贏以外,任何方面都不如劉邦了)

所以項羽即使跨過烏江重振旗鼓,最後的結局依舊是被劉邦擊敗。只是時間推遲了一些而已


假設歷史從在這一幕。他如何面對江東父老?楚力又起?論才華項羽比劉邦強!無人力。劉邦有簫何,韓信。。。。一批前伏後繼的人才!項羽對人才缺乏關注。他是讀書人,是貴族,思想的陝陋難免。劉邦來自基層對幹羣關係搞的好!因為歷史沒沒假設。他又錯過許多機會!劉邦這個無來,流氓,不恥之人。。。。纔可以脫穎而出!關健他用人時敢用人,殺人時敢殺人!成就漢業!但一代英雄萬骨枯!項羽死兵三幹不忍見江東父老,的軍人氣息與君子操守還是幹百年來傳頌!劉邦呂后被罵幹年!也是史實。


先看看史記,和漢書怎樣描繪劉邦和項羽吧。……初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者王之。即懷王與諸將約定了,先拿下秦國都城鹹陽者封王。這時懷王手下老將都說項羽這人標悍禍賤,即兇悍殘忍罷,他曾攻打襄城,把城裡人都殺光了,他所到的地方都是如此,要去還不如派沛公去,沛公是個謙謙長者,滿懷仁義,定不辱使命。2,沛公過高陽,當時裏長家有個看門人叫酈食其,要求見沛公。當時沛公正兩腿伸開,叫兩個女子為之洗腳,酈食其見了不甚愉快,並不下拜,只作長揖,並說足下必定要誅滅無道的秦國,就不應這樣叉著腿來會見長者。劉邦聽後馬上起來,整好衣裝,向來者道欠。3,高祖初起時,以亭長身份送民工去服勞役,半道上跑了很多,他想即然誤了行期,早晚是個死,不如一起跑掉,後走到豐西一個地方,趁著夜裡休息喝水,把剩餘勞工手上的繩子全部解開,放他們去逃生,勞工中十幾個壯士見劉邦如此仁義願意留下來跟隨左右。4,劉邦引兵過宛西,在張良勸說下圍宛城三市(今河南南陽市)南陽太守見狀要引劍自殺。他手下有一人叫陳恢。勸太守說死有什麼著急。乃出城去見劉邦,告訴他,我聽說你們約定好了先入鹹陽者王之,封王罷。我勸你還是暫守在南陽。這宛郡縣城連接數十個城市,你去攻打,他那裡官民以為即便投降也是一死,就必然堅決抵抗……我給你出個主意,你不如給太守封個官,留下部分人讓他繼續守城,您帶剩餘官兵前去鹹陽,一路上沒有攻下的堅城,聽到這種情況,他們一定願意歸順開門迎接你進城。劉邦說好,照這樣辦果然不戰而勝。七月劉邦封南陽太守為殷候。封陳恢為千戶。如此也加快了行軍速度。元年冬十月劉邦軍抵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組指繩子,表示罪該至死)。封皇帝璽符節跪在道邊正式投降。眾將都勸劉邦殺秦王,劉邦說,當時懷王派我來,就是認定我為人寬宏,何況人以降服,殺之不祥。……。十一月召諸縣豪傑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去秦法,事後在鄉縣邑都貼出了告示昭告天下,秦民見之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沛公推讓不受,說倉粟多不打算讓百姓破費,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綜上所述,可見沛公人品豁達大度,寬仁愛民,此其一。知過能改此之二。招降納叛優待俘虜此其三。獎功罰過此其四,延攬人才,手下謀士如雲此其五。反觀項羽背道而馳,項羽家族世為楚將。/,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起義,其九月會稽守殷通對項羽季父項梁說,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想發兵,請您和桓楚帶兵,當時桓楚逃亡在大澤之中……項梁說只有項羽知道恆楚在何處,說完項梁出門而去,臨走告訴項羽作好準備,項梁再回屋告訴太守叫項羽去找桓楚,邊說邊用眼示意項羽動手,項羽聞聲拔劍砍掉了太守之頭,屋裡人見狀大驚,項羽趁勢又斬殺數十人。一府之人全都歸服。……此事得精兵八千人。這就是項羽起兵時的八千子弟。2。……項梁派項羽攻襄城,襄城久攻不克,後城破,滿城人盡坑之。3,項梁聽范增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怱忙找一個牧羊人立為楚懷王,以付楚民之望。秦都鹹陽攻破後項羽引兵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4,項羽怨懷王約定,先拔秦關者王。為此殺掉楚懷王。5,亞父(範曾)曾對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聞其入關後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應趁早拿下。鴻門宴上幾次示意項王殺掉沛公,得不到項羽響應,氣的將玉斗摔在地上說豎子不足為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盡當之擄矣。由上觀之,項羽剛愎自用此其一也,意氣用事濫殺天辜此其二也,迂事憂柔寡斷此其三也,不聽人言單打獨鬥此其四也。真應了範曾一句話,奪項王天下者沛公也。可見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此言不謬也。至於說到如果項羽不死重整旗鼓,捲土重來會有什麼結局?兩相比較就不用說了,正是多行不義必自毖。但垓下一戰也盡顯項羽之英雄本色,戰鬥十分殘烈。項王麾下二十八騎在漢軍數千人陣中,殺的幾進幾齣,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末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以船等候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可稱王了。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籍獨不愧於心乎?乃將馬賜與亭長,令騎皆下馬步戰,短兵相接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童說,吾聞漢購我頭付千金邑萬戶,我感謝您過去對我的照顧,言畢拔劍自殺,後有五人共分項王屍,分別封候,此文完,寫作中參考書,史記,漢史。文章頭緒較多,勞心費力,文中有不確切處歡迎各位網友批評指正。


說實話項羽當時身邊文將武將已經全沒有了,幾十萬士兵也沒了,即使過了烏江也很難有翻身的機會啦。如果當時他的亞父謀士范增,和武將龍且 季布還在的話,或許重新招兵買馬會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加上當時韓信用了最損的一招:用蜂蜜在烏江寫了幾個字(霸王自刎於烏江),當時很多螞蟻被蜂蜜的甜味吸引過去了,形成了密密麻麻黑色的字體。項羽看到這番景象後,最後一絲信心也被擊潰了。項羽徹底放棄這場戰鬥了。當然在後期韓信也遭到了他該有的報應,(項羽不在了,他也就失去利用的價值了!畢竟劉邦乃市井無賴出身,很現實很實際。)被劉邦和呂雉殺了。


項羽他不會過烏江,因為他看出船伕是劉邦派的姦細,如果回到江東,劉邦會率領大軍斬草除根。所以他寧可自刎,也不連累江東父老。所以他要過江的話,江東父老就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還是要死無葬身之地。歷史上也不會有霸王別姬這一說!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即使過了烏江東山再起依舊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當初鴻門宴時項羽的實力處於巔峯,卻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爛牌,幾年時光兵敗烏江輸了個精光。反觀劉邦羽翼已豐,項羽想東山再起只會以失敗告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