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德國海軍在二戰前夕建造的兩艘戰列艦船級,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最大型軍艦。其中1936年7月,首艦俾斯麥號動工,1940年9月完成。次年2月,次艦提爾皮茨號完工。但是這兩艘戰列艦的命運坎坷且短暫,俾斯麥號僅參加一次軍事行動便被擊沉。而提爾皮茨號在海戰中被擊毀,最終拆為廢鐵。

1932年起,德國海軍開始研製新一代戰列艦。由於德國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於3.5萬噸的排水量,船上配備8門330毫米炮,最大速度為30節,而且有強大的護甲。1935年6月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這允許德國以佔皇家海軍35%總噸位比例建造戰列艦。與此同時,法國海軍擴張計劃讓德國如坐針氈。

法國海軍在4艘黎塞留級戰列艦搭載了380毫米炮,德國於是跟進這一標準。德國人還將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動力源,並十分注重裝甲的保護性。俾斯麥級戰列艦全長251米,設計排水量達45950噸,滿載排水量達50300噸。艦上標準編製為103名軍官和1962名士兵。俾斯麥號最遠航程可達15788公里,提爾皮茨號最遠續航16430公里。

圖、1940年9月的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僅參加一次軍事行動,便墜入大西洋。它在「萊茵演習行動」中襲擊從北美向英國的補給船隊,在海戰中擊沉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擊中威爾士親王號。但在皇家海軍的反擊中被擊沉。1942年提爾皮茨號被派往挪威海域,但在航行期間遭到因英國皇家海軍和空軍的圍剿,最終被炸彈命中而傾覆,提爾皮茨號以被拆成廢鐵的命運而告終。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二戰時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主力艦,一共造了兩艘分別是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俾斯麥級戰列艦是世界戰列艦建造史上最成功的一級艦之一,火力、防護力、航速這三大要素都得到了比較完美的平衡。

俾斯麥級戰列艦長250.5米,標準排水量為41700噸,滿載排水量49400噸,艦員編製2092人,動力為3臺蒸汽輪機,三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最大續航力8500-9000海里,主甲板裝甲厚80至120mm,主要武器為4座雙聯裝380毫米艦炮,可以說是完全面向戰爭的設計。

由於一戰中德國戰敗,受《凡爾賽和約》限制,大型軍艦的發展基本陷入停滯,俾斯麥級戰列艦是德國一戰戰敗後時隔二十年首次設計建造正規戰列艦,因此使得俾斯麥級戰列艦有很多先天不足。

一戰到二戰之間的時期是一個技術大發展的時代,美英等海軍大國進行了大量的認證試驗,吸取教訓,改進設計思路。而德國海軍恰恰錯過了最重要的技術積累時期。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為二戰準備的主力艦,因此沒有大量時間進行試驗,為了減少失敗幾率,只能直接參考一戰時德國海軍的成熟艦艇設計思路,使得俾斯麥很多地方落後於其他各國新式主力艦一個時代。例如穹甲防護,垂直的主裝甲帶,薄弱的上裝,戰艦首尾的輕型裝甲帶和魚雷發射管、防空火力不足、艦船鍋爐故障率高等,這些英美等國已經改進的問題成了後來俾斯麥級戰列艦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

1941年俾斯麥級戰列艦首艦俾斯麥號遭到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起飛的劍魚攻擊機的空襲,遭魚雷擊傷舵機後被英軍以優勢兵力擊沉。二號艦提爾皮茨號更是完全毀於英軍空襲。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的沉沒也算是航母淘汰戰列艦的標誌之一了。


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了汽車,馬車淘汰的;有了電動車,自行車淘汰了;有了手機,「bb」機淘汰了。

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也就不斷的發現新的生活方式。

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延續的。

戰爭的方式也遵循這樣的規律。

從「冷兵器」時代到「熱兵器」時代,再到高科技時代,這其中的範例很多。

今天我要給大家說一件由復仇帶來的軍事革命,它幾乎顛覆了人們的一般性認知,直到今天還在延續它的變革成果。

「俾斯麥」號,向世人展示了巨艦大炮的輝煌。

1939年9月入侵波蘭之後,德國雖然在地面戰場上沒有遭到來自英法兩國的阻擋,卻在大西洋上遇到了英海軍的強力反擊。

與強大的陸軍不同,德海軍的實力要遠遠遜於英國。

為了給英國海上生命線以沉重的打擊,它粉墨登場了。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海軍主力水面艦艇之一,也是德軍在「二戰」期間火力最強的戰列艦,擁有8門381毫米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艦員2092人。

它的正式服役,讓德海軍實力獲得了極大提升。

1941年4月,德軍統帥部批准了代號為「萊茵河演習」的海上破襲行動。

出發後不久,在通過卡特加特海峽時,就被瑞典巡洋艦發現並通知給倫敦。

英軍十分清楚它的威力,它會給英國海上的生命運輸線帶來極大的威脅。

於是調集了「威爾士親王」號、「胡德」號戰列艦和「皇家方舟」號航母等幾十艘軍艦前往該海域進行攔截,一張針對它的大網已經展開了。

5月23日傍晚,「薩福克」號巡洋艦在丹麥海峽發現了它的蹤跡,收到消息後趕來的「胡德」號、「威爾士親王」號立即展開進攻。

結果「胡德」號的彈藥庫被一發炮彈擊中,引發劇烈的大爆炸。

一小時後,「胡德」號沉入海底,艦上1400名艦員除3名得救外全部喪生。

「威爾士親王」號也很不幸,受到重創,退出了戰鬥。

它果然是德軍主力艦的象徵,第一次上戰場就取得這麼驚人的戰果。

「胡德」號被擊沉的消息傳到倫敦,所有人都大為震驚。

在他們的心目中,它不僅是皇家海軍的驕傲,也是英軍海上力量的中堅。

一場復仇行動開始了。

「俾斯麥」號受傷而導致航速減慢至20節,海上破襲的作戰意圖已被對手識破,只得撤退。

5月25日,從「勝利」號航母上起飛的9架「劍魚」攻擊機發現了它,隨即展開進攻。

此時的它如驚弓之鳥,不斷變換自己的航向以躲避眾多英艦的圍堵。

5月26日一架水上偵察機突然發回報告,稱在佈雷斯特港以西約750海里處發現了它的蹤跡。

頓時,數十艘英軍艦艇開始忙乎起來,向著它的方向直衝過去。

從「皇家方舟」號航母上起飛的15架「劍魚」攻擊機首先發現了它。幾波攻擊之後,它的舵機艙被兩枚魚雷命中,航速降至12節,與英軍艦隊的距離越來越近。

幾十個打一個,不公平。但這就是戰爭,打贏是硬道理。至於怎麼打贏是忽略不計的。

困獸猶鬥,打不死的「小強」。

5月27日1時,它又被命中了2枚魚雷,甲板開始起火,2個小時之後發動機停止。不久,發動機重新啟動,以8節的航速緩慢航行。

9時許,「英王喬治五世」號、「羅德尼」號相繼趕到該海域,對它進行了猛烈的炮擊。

儘管身受重創,它還是顯示出了極強的耐力與火力,它的第三次齊射就命中了「羅德尼」號。

但終因寡不敵眾,很快就陷入了眾多英艦的密集炮火之中。

不久,其主炮射擊指揮儀被炸毀,打擊的準確性大大降低。

此時,它完全失去了進攻能力,但依舊沒有放棄,左奔右突,希望能殺出重圍。11時,「多塞特郡」號3枚魚雷都射向了它。

很快就傾覆沉沒了,艦上除百餘人獲救之外,其餘均喪生。

在沉沒之前,它總共被90餘發戰列艦主炮炮彈和310餘發其他炮彈直接命中,此外還被6~8枚魚雷擊中。

「俾斯麥」號被擊沉之後,德國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開始有機會全面施展自己一直以來就推崇備至的「狼羣戰術」。

航空母艦在這場圍殲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巨大作戰潛力,被各國所推崇。

戰列艦的歷史使命已到盡頭,航空兵與水面艦艇的協同作戰呈現出了一種全新的海上作戰模式,沿用至今。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看我答得這麼優秀,就知道我玩遊戲也很厲害。那麼指揮官們,為什麼不關注一下我,然後下個遊戲跟我一起甜蜜雙排呢~

備受期望的戰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二戰時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40000多噸的排水量,使她成為當時世界上噸位最高戰艦,其命名取自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她裝配了4門雙聯裝380毫米主炮,最高航速可達30節。同時她也是一艘備受矚目以及寄託了全國期望的一艘戰艦。

秒殺胡德一戰成名

1941年5月18日俾斯麥號伴隨的有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開始實行萊茵演習行動。德軍的目標包括:盡量襲擾盟軍的船舶以使英軍暫緩派出護航運輸隊,令雙方在地中海及北非的勢力暫時平均;轉移地中海的英國皇家海軍力量令隆美爾及其部隊由克里特島入侵利比亞的計劃風險減低。

5月24日清晨俾斯麥艦隊在丹麥海峽與英國攔截艦隊相遇,當時的英國編隊由胡德號打頭陣,威爾士親王號殿後,雙方在遭遇後立刻爆發了激烈的海戰。

胡德號被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巡洋艦。然而在這場海戰中,率先接敵的胡德號遭到了俾斯麥與歐根親王號的集火打擊。英軍中將命令己方艦首對準德艦,以圖儘快縮短雙方距離。因為他知道胡德號的甲板裝甲很薄弱,而假如炮戰中雙方距離超過10,000碼的話,敵方的炮彈就很可能會落到己方軍艦的甲板上,反之則會落到裝甲帶上。並且在攻擊時,胡德號誤判了敵艦,錯將歐根親王認作俾斯麥進行了2輪攻擊。

德國編隊開火還擊,集中火力攻擊胡德號。由於英艦的錯誤判斷,所以一開始炮擊時並未命中德艦,反觀德艦就沒有犯這種錯誤,所以炮彈不斷準確地向英艦射去。儘管英軍有火力優勢,但是此時形勢對德軍更有利,由於英國戰艦艦首正對德艦,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分別只能使用四門和六門前主炮,而德國軍艦卻能使用全部火力向英國人還擊。

俾斯麥在當天早晨6點鐘整擊中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一發炮彈貫穿胡德號擊中其彈藥庫導致胡德殉爆沉沒,而俾斯麥自己僅受到一些輕傷損失了一些航速。之後殿後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在以一敵二並且炮塔故障的情況下,和俾斯麥進行了短暫炮戰後離開戰場。

生死歸途

丹麥海峽海戰結束後,俾斯麥由於在戰鬥中被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在早晨5時56分到59分的第6和第9輪齊射的命中擊穿了艦體,導致燃油泄漏並導致2號鍋爐停工,被迫放棄駛入大西洋計劃,與歐根親王號分開,準備返回法國聖納賽,但在途中被追擊的英國艦隊發現。

另一方面,英軍成功地截獲到德軍與俾斯麥間進行聯繫的無線電信號,並開始集結艦隊準備追擊俾斯麥號。但是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和航母勝利號等主力艦無法立刻與威爾士親王合流,並且他們竟然搞錯了俾斯麥號的位置向著相反的方向追了過去。另一艘老式戰列艦羅德尼號從一開始便確認了俾斯麥號的方位,但是由於速度問題未能追上。

5月26日,英軍另一支艦隊從直布羅陀方向前來截擊俾斯麥,其中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放出了15架劍魚式魚雷攻擊機,對俾斯麥號發動了致命的先手攻擊。

寡不敵眾飲恨大西洋

劍魚式魚雷攻擊機命中2發魚雷,其中一發擊中了船尾部分,造成了大規模且難以修復的結構破壞和撕裂,並且導致船舵死死卡住。這使得俾斯麥無法控制航向只得緩緩的向著英軍艦隊駛去。

1941年5月27日晨,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包括英王喬治五世號與羅德尼號戰列艦及巡洋艦、驅逐艦,用炮彈、魚雷輪番對操縱失靈的俾斯麥號進行輪番攻擊。俾斯麥的前後火控站先後被擊破,甚至在前20分鐘內艦艏的兩門主炮就先後報廢。事實上,從戰鬥開始,到戰鬥結束,俾斯麥號一直只攻擊羅德尼號,但是14.96英寸炮無法貫穿「BIG SEVEN」中以驚世駭俗防護能力著稱的納爾遜級戰列艦羅德尼號。

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德國人開始準備自沉軍艦以避免被俘獲。英國多塞特郡號重巡洋艦隨後在近距離發射了3枚魚雷,全部命中。10時36分,俾斯麥號終於沉沒於佈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英軍指揮官託維上將在戰鬥後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號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鬥,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敵人,以至於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

小故事:俾斯麥上的吉祥物奧斯卡

「奧斯卡」是在俾斯麥號上居住的小貓,它在俾斯麥號沉沒後倖存,並從此開始了對英國海軍的報復性詛咒攻擊。

這隻貓先是被哥薩克人號驅逐艦撈起。它在英國海軍中獲得了極高的人氣,被稱作「薩姆」。6個月後魚雷命中哥薩克人,卒。後來薩姆被軍團救起。英國人認為它能屢次從災難中倖存是好運的表現,於是給它冠名「不沉的薩姆」 ,並把它安置在皇家方舟號上。三週後,皇家方舟號遭魚雷擊中,沉沒。之後薩姆被「閃電」號救起,並送到直布羅陀要塞。4個月後,軍團和閃電分別遭到轟炸和魚雷襲擊,雙雙戰沉。

奧斯卡,即薩姆,成為了德國海軍中最強的戰鬥力,也是世界上擊沉艦艇數量及噸位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在完成了這一系列的大殺特殺後被送至貝爾法斯特海軍俱樂部度過餘生。它的畫像至今還陳列在英國格林威治的國家海事博物館。

ps:《戰艦世界》德系八級戰列艦俾斯麥瞭解一下~


德國在二次大戰之前,軍事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創新,讓二戰一開始,就以摧枯拉朽之勢,讓觀念陳舊的英法一觸即潰。

德國發動的戰爭是不義之戰,但軍事上的突破和戰術戰法,卻被軍迷津津樂道。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有裝甲集團為主導的閃電戰,鉗形攻勢,空降兵,潛艇狼羣戰術等等。

可是,受制於一戰失敗,戰勝國的一系列限制德國軍事裝備的條約,使德國海軍發展受到嚴重製約。英、法等以海上列強,四處搶佔殖民地,自然對德國海軍力量發展極度敏感,對戰敗後德國造船能力,做了很細的規定,包括船的排水量,艦炮的口徑等等。俾斯麥號戰列艦都是在英、法約束力降低後,德國偷偷建造的。

二戰開始,歐洲落後的海戰理論顯示出來。到二戰時,海戰決定勝負的己不是大口徑艦炮為主的戰列艦、巡洋艦互轟,而是變成了以航母航載飛機來決定了。所以二戰的著名海戰都發生在美、日之間,在太平洋上的角逐。對於俾斯麥號來說,就是建了一個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艦艇,再完美,再先進,也註定葬深海底的命運。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裝備的最先進的戰列艦,也是德國設計建造的最後一種戰列艦。該級戰列艦以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命名,共建造兩艘:首艦「俾斯麥」號與二號艦「提爾比茨」號,是二戰最著名的戰列艦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俾斯麥」號曾一舉擊沉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從而一舉成名。但此後不久,「俾斯麥」號戰列艦即被英國皇家海軍集中優勢兵力擊沉。這一事件也引起了希特勒對於戰列艦作戰效果的懷疑,甚至取消了德國全部戰列艦的建造計劃,轉而製造驅逐艦和潛艇。這一舉動無疑極大的影響了德國海軍的發展。

「俾斯麥」級戰列艦相比同一時期的戰列艦,具備有航速較高的優勢,機動性靈活。但由於其380毫米主炮的穿甲性能並不突出,因此火力要弱於同類高速戰列艦,更是無法與安裝有大口徑主炮的新型戰列艦相比。此外,「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防空能力薄弱,難以應對空中目標的攻擊。事實上,「俾斯麥」號之所以會被擊沉,就是因為被一架英國的「劍魚」攻擊機擊傷,導致航速下降至18節。不然,英國皇家海軍的「納爾遜」級戰列艦是不可能追的上這艘新銳高速戰列艦的。而「劍魚」只是一種老式的雙翼低速魚雷攻擊機,「俾斯麥」號竟然連這種老式飛機的攻擊都難以抵擋,可見其防空水平相當之薄弱了。


首先上結論:二戰新艦最差,大概率被除KGV以外的新艦摁著打,但面對老艦有一戰之力

火力:

圖為Navyweaps上SK/C34 380mm的數據

8門SK/C 34 380mm (新15寸級別最差沒有之一)高速輕彈遠距離存速堪憂,更何況初速被銼過

防護:

從上到下分別是炮塔和機艙段的防護佈局

320mm主裝看起來很美好,可惜高度不足,只有4.8m,純320隻有3.4m……(看看同樣是最差新艦之一的KGV,23英尺摺合7米多的主裝高度……差距啊),下段太窄而且削薄了;能和110mm穹甲疊加發揮最大效果的部分在落彈角度上投影面積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倒不如說對面能打中這一部分也是人品爆發)

炮座的外露垂直340比較危險,遭遇直擊很有可能被貫穿,威脅到提彈井甚至彈藥庫

水中彈防護太差,主裝下沿不夠,深一些的水中彈純粹得靠45的防雷硬抗,而且TDS的液艙還緊貼防雷裝甲(土製魚雷)……丹麥海峽被POW一發水中彈幹慘了

水平防護不足,雖然比沙恩有改善但是面對二戰交戰距離下的遠距離落彈仍然不夠看;最要命的是,彈藥庫佈局是上藥下彈,而且主水平下面沒有防崩落層……也就是說敵方的炮彈即使無法完全擊穿主水平裝甲,引發的裝甲穿孔、崩落也有可能會導致爆炸閃焰竄進彈藥庫,實戰中要不是俾斯麥前炮羣的指揮官及時下令向彈藥庫注水,很有可能會步胡德的後塵

炮塔死性不改的180mm傾斜腦門,雖然比日德蘭時期能厚一些,但是面對正常交戰距離的落彈,這個角度安裝的裝甲頂個屁用啊……(話說德國炮塔在日德蘭同樣的位置都被開了幾次瓢了怎麼就是不長記性呢?……),實戰中被老羅一輪齊射打啞整個前部炮羣,也是夠慘的

比如這張是的德芙林格爾的D炮塔,看看這個腦門……無語……(圖片來自戰列艦論壇/貼吧 Seven-nana/吞拿魚前輩)

TDS深度最大處只能防300kg的hexanite(德國的制式魚雷裝葯,40%六硝基二苯胺+60%TNT,威力約為純TNT的107%),防防劍魚的航空雷還行,艦載雷和潛雷比較懸;而且由於TDS結構不合理(液艙緊貼防雷裝甲),中雷後經常出現防雷裝甲開裂滲水的情況

航速:

輕載重主機過載前提下能跑出30.8,但是正常排水量實戰只能跑到28~30左右,打打老艦足夠,但是面對歐洲新銳還有美國那個妖孽還是不夠看

雜項:

並列雙舵+3軸設計不合理、抗損冗餘太小,TDS對軸系的保護不夠,艦尾的結構強度冗餘也不足,劍魚斷腿的那一雷直接打廢一軸,順帶崩掉一個舵,還打壞了舵機,塌下來的艦尾結構直接卡死了另一舵;中軸離舵面太近導致幾乎無法通過兩軸差速來調整航速

防空能力捉雞,防空火力配置雖然合理但是數量完全不夠,作為防空中堅的37還是極其低效的手拉機,近距離的20也只有個位數,對敵機完全沒有威懾力,也難怪會被劍魚打趴下

看看這感人的射速……

戰績:

只有一條胡德,和比如什麼USS Washington、HMS Warspite、HMS Hood還差的遠,甚至不如自家的沙恩

總結:

防護不夠看,火力不夠看,航速尚可,戰鬥力純粹是靠4W多噸的排水量堆出來的(可惜還沒3w8的南達能打……),能有這麼大的名聲純粹是德吹祖師丘吉爾的大肆吹捧還有國內地攤文的常年吹噓所造成


資源浪費的典型。生產一艘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資源可以在1942年前生產800輛四號坦克。1942年德軍嚴重缺四號坦克。


俾斯麥級戰艦是德國2戰中最好的戰列艦也是設計比較中規中矩的戰列艦!性能和能力上都非常好尤其是抗揍性能更是很多船比不了的(大和除外)!當然缺點也是很明顯所搭載的40炮其實要是換成20炮也會就不會被英國的箭魚中出導致被揍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