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國民黨「桂系」軍閥首領,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他是民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主要政治成就表現為:

統一廣西,建設家鄉

1921年桂系軍閥陸榮廷部嘩變,任少校營長的李宗仁爭取了十幾個連隊一起退到玉林地區的大山裡,在大山裡李宗仁自任司令,整軍經武,發展壯大,其間加入了中國國民黨,24年擊敗陸榮廷部,25年擊敗沈鴻英部,初步完成了廣西的統一,從此廣西作為桂系的發展生存基地,他們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大搞教育,懲治土豪劣紳,嚴格約束地方官員,造福了一方百姓,在民國期間,廣西曾被評為全國的模範省。

促成北伐,建立功勛

北伐前李宗仁致力於兩廣統一,由此奠定了北伐的基礎,促成了北伐的進行,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李宗仁的審時度事,顧全大局,就沒有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國家的統一局面就難以形成。1926年7月,廣西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他率第七軍二萬多將士,轉戰湘,鄂,贛,皖等省,奮不顧身,浴血奮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蔣介石下野後又指揮了龍潭戰役,將北洋軍閥孫傳芳主力部隊消滅殆盡。

堅持抗日,殺敵顯威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是堅決的抗戰派,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徐州,南京失守後,徐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在此不能阻擊日軍,國民政府將有覆亡的危險,38年2月一5月,李宗仁全面指揮了徐海會戰,其中3月一4月取得了臺兒莊大捷,殲滅日軍二萬餘人,振奮了國人,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圓滿完成了阻擊任務,隨即6月參加了武漢會戰,39年參加隨棗會戰,41年參加豫南會戰,43年9月後負責第一,五,十戰區的指揮作戰任務,作為一名抗日將領,他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就任代總統,主持國共和談

1948年4月,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49年1月22日任代總統,擔任代總統後下令釋放政治犯,派出代表團到北京談判,雖然他的目的是想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求得偏安於江南一隅,但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雖然蔣介石下野了,但蔣的政治,軍事影響力並沒消除,有些事也不是能自主決定的,首先釋放政治犯,是可以記一大功的吧,可惜的是楊虎城還是沒有保住,但這不是他的過錯,他指揮不了軍統。

力主統一,回歸祖國

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醫為名從南寧飛往香港,後又飛往美國,在美國度過了16年的流亡生涯,期間多次拒絕臺灣的邀請,不願與蔣介石同流合污,力主兩岸統一,1965年,衝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懷抱,這是他經深思熟慮後的明智選擇,為自己留下了「青春戎馬,晚節黃花」的人生評定,周總理曾評價他的一生功績「一是臺兒莊大捷,另一就是回歸祖國」。

謝謝閱讀


李宗仁是個高明的政治家,出色的軍事家。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本來他也是民國時期最典型的風雲人物。

但是,當他遇到蔣介石之後,李宗仁的鋒芒還是被掩蓋住了的。可以說自從李宗仁和蔣介石在一起之後,他處處都是受蔣介石打壓,以至於他在國民黨內部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

在結實蔣介石之前,李宗仁最大的政治成就,就是統一了廣西,讓廣西的民眾可以得到了短暫的和平。

但是,廣西統一之後不久,李宗仁就開始和蔣介石一起北伐了。那時候蔣介石是北伐總司令,李宗仁是軍長。

在北伐的時候,他們還是打了很多勝仗的。

正是在北伐的過程中,蔣介石看到了李宗仁所帶領的桂系軍的實力。這支軍隊,對於蔣介石來說,若是不能爭取,日後將成為他最大的威脅。

為了爭取李宗仁,蔣介石和李宗仁結拜為了兄弟。可見李宗仁和蔣介石之間,在北伐的時候,還是渡過了一段蜜月期的。

但是,北伐快要結束的時候,蔣介石和李宗仁之間又發生了爭執。這時候因為分贓不均,導致了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之間摩擦不斷。

最終蔣介石和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之間打了中原大戰。中原大戰因為東北軍張學良的加入,所以,蔣介石勝出了。

李宗仁迎來了人生第一次的慘敗,他在失敗之後,只好回到了廣西。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李宗仁奉蔣介石的命令,開始帶領桂系軍北上抗日。

李宗仁對於蔣介石的拉攏,開始積極響應蔣介石。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臺兒莊大捷,正是李宗仁帶領的桂系軍打贏的。還有後來的崑崙關大捷,都是桂系軍打的最為典型的戰役。

最終中國的抗日戰爭,在國共兩黨的全面合作下迎來了勝利。

面對國民黨挑起來的內戰,李宗仁再次站到了蔣介石的一方。儘管那時候蔣介石和李宗仁同樣都屬於是國民黨。

但是,他們之間的鬥爭從來就沒有間斷過。

在蔣介石和李宗仁的桂系軍的明爭暗鬥當中,至少蔣介石三次下野的機會,是和李宗仁有關的。

最後一次蔣介石下野,是在人民解放軍打了三大戰役之後,這時候蔣介石見敗局已定,就開始主動退位,李宗仁當上了國民黨最高領導人。

但是,此刻的李宗仁也僅僅是名義上的總統,他財政和兵力的調動,都是受到蔣介石的限制的。

所以這一時期的李宗仁,即使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也是不可能的了。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李宗仁就去了美國。

他去了美國之後,也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和革命生涯就完全的結束了。不過,不管怎麼說李宗仁在民國時期,絕對是一個不可小覷的人物。


李宗仁是桂系軍閥的頭目,那時候蔣介石都和他稱兄道弟。因此,可以說李宗仁在當時,也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

他的政治才能,還是有一些的。

當然了說到李宗仁,就不得不說白崇禧,兩個人是不分家的。可以說桂系軍取得的所有的成就,都是和他們兩個分不開的。

因此,歷史上也把他們兩個合稱為「李白」。

李宗仁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政治才能。

白崇禧是軍事才能頗高,政治才能近乎於白癡。這從兩個人的結局就可以看出一二來。

要說李宗仁的政治才能方面的貢獻,就是早年的時候,他統一了廣西,一定程度上,給廣西帶來了和平與安定。

然後就是呼應了孫中山的革命,和蔣介石一起北伐。

正是在和蔣介石北伐的時候,蔣介石看到了桂系軍閥的戰鬥力,然後,蔣介石極力的拉攏李宗仁,和李宗仁結拜為兄弟的。

但是,兩個人都心知肚明。他們之所以能夠稱兄道弟,也僅限於目前階段,若是真正的涉及到利益的話,那就將會拔刀相向了。

果不其然,到了北伐戰爭勝利之後,因為分贓不均。蔣介石和李宗仁之間的戰役打響了,確切的說是蔣介石和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之間的戰爭。

這次戰爭,被稱為中原大戰。

當然了中原大戰是蔣介石勝利了,因為當時的東北軍,張學良幫助蔣介石打敗了李宗仁,閻錫山和馮玉祥的。

按道理說,成了敗將之軍,李宗仁的政治生涯就結束了。因為失敗了,就要解散軍隊,回家當個順民了。

但是,不久之後,中國爆發了抗日戰爭。

這時候已經被解除兵權的李宗仁,受蔣介石邀請,再次帶領桂系軍,入駐中原開始進行抗日戰爭。

在這一時期,李宗仁打的最為漂亮的一戰,要數臺兒莊大捷了。臺兒莊大捷共計殲滅日偽軍兩萬餘人,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士氣。

不得不說,這一點李宗仁做的還是不錯的。

在國共兩黨的合作下,中國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最終迎來了勝利。然後,就是蔣介石挑起的內戰。

李宗仁又開始幫助蔣介石對抗中國共產黨。

最終因為國民黨反動派不得民心,所以失去了天下。蔣介石敗退之後,退到了臺灣。李宗仁就飛到了美國。

不得不說,李宗仁的政治才能,還是頗高的。

因為他知道,自己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是不可化解的。

所以,在國民黨失敗之後,他並沒有投靠蔣介石。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纔有了一個不錯的結局的。

但是,桂系軍隊白崇禧,比起李宗仁來就差的多了。

因為白崇禧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後,選擇去臺灣投靠了蔣介石。要知道蔣介石和李宗仁與白崇禧的矛盾,是不可調節的。

所以,最終也就導致了白崇禧慘死臺灣的下場。


作為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是在中國歷史上做過「一朝天子」的人物,也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之一。李宗仁在近代中國究竟起過什麼作用,他有哪些政治成就,我們翻開史冊就會一目瞭然。

李宗仁的第一個成就就是廣西統一。眾所周知,北伐勝利是建立在兩廣統一這個基礎上的,而廣西統一又早於兩廣統一。廣西統一之後,在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三位青年將領領導下,一反各省割據自雄的常態,投入到廣東國民革命的懷抱中來,在那個個人行為足以影響一個國家政治走勢的時代,廣西三傑的的胸襟和氣度的確不凡。而在這三人中,李宗仁是決定性的人物。

徐悲鴻1935年的作品《廣西三傑》。畫中右邊是白崇禧,中間是李宗仁,左邊是黃紹竑

第二大成就是北伐。李宗仁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是一支足以扭轉乾坤的中間力量,這支中間力量如何運用,實際上存在於指揮者的個人意志,而李宗仁做出的擁護蔣介石的個人決定,也順應了當時中國歷史的走向。

第三大成就就是抗戰。抗戰開始後,桂系集團盡釋前嫌,與蔣介石共赴國難。學者傅斯年曾經評論說,廣西的抗戰動員,可以打一百分。而當時全國各地的大小軍閥,也都是以李宗仁馬首是瞻的,在李宗仁帶領下,各個軍頭也為抗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抗戰伊始,李宗仁受任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在臺兒莊痛擊日軍,取得了舉世聞名的臺兒莊大捷,給全國軍民打了一針定心藥和興奮劑;隨後,他率部在湖北、河南與日軍周旋,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第四大成績是晚年回歸祖國,為海峽兩岸統一和一個中國做出了最後的貢獻。

李宗仁本質上雖然是一位軍人,其率兵作戰之才當然勝過他的政治才能,但其治國能力也不可小覷。李宗仁青壯年時期便雄踞八桂大地,軍而不閥,全省勵精圖治,有口皆碑,穩坐桂系第一把交椅;後期更是成為代總統,領導全國。凡此種種,足以說明李宗仁可謂是德才兼備,他的成就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1965年7月18日,廣州白雲機場。曾任「中華民國代總統」的李宗仁先生結束了16年的在美流亡生涯,落葉歸根,回歸祖國。

縱觀李宗仁的一生,他的主要成就有三個方面,那就是:統一廣西,打造「廣西模範省」;力主抗戰,建立功勛;晚年回歸祖國,致力於祖國統一。

經過兩次粵桂戰爭,舊桂系首腦陸榮廷的勢力基本被摧毀,出身舊桂系下級軍官的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乘勢崛起。1924年,陸榮廷與沈鴻英部發生激戰,李宗仁出兵消滅了陸榮廷的勢力,隨後集中兵力,力克沈鴻英部。1925年,以「李、白」為首的新桂系勢力統一了廣西。

李宗仁在經營廣西期間,在白崇禧、黃紹竑等人的鼎力相助下,政績頗佳,使廣西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兩個模範省之一。

當時的廣西政府目光高遠,編製了廣西的發展構想,招攬了大批高端人才投入到當地建設,其中不乏大批海外留學人士;將行政機構、學校、民團三者合一,創造性地完善了民團制度,使廣西的治安狀況大幅好轉,並能使軍隊有充足的後備兵員。經過李宗仁等人的勵精圖治,精心經營,廣西由一個貧瘠的內陸省份一躍升為民國時期的模範省。

抗戰爆發後,李宗仁致電蔣介石請求率部抗日,隨後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在臺兒莊戰役中,殲敵兩萬餘人取得重大勝利。後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等。1943年任軍委會漢中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1、5、10等戰區。

抗戰勝利後,李宗仁出任軍委會北平行營主任,1948年任「副總統」。三大戰役之後,國民政府風雨飄搖,蔣介石在各方壓力下,黯然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並無實權,實權仍操縱於蔣手中。和談破裂後,11月,桂系軍隊大部被解放軍殲滅,李宗仁實力盡失,無奈飛往美國,開始了16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在美的李宗仁多次通過程思遠同祖國接觸,表達了自己回歸祖國的意願。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衝破阻力,飛抵北京。在機場他發表自已的愛國聲明,表示願為國家最後統一作有用貢獻。

1969年1月,78歲的李宗仁在京病逝。


既然說到李宗仁的政治成就,那我們今天就暫且不說李宗仁軍事方面的成就了,在政治成就方面李宗仁曾經身居到了國民政府的副總統以及代總統的高職。

蔣介石對李宗仁的忌憚與針對

李宗仁早期和白崇禧、黃紹竑等人聯手擊敗了廣西的舊軍閥陸榮廷,成為了廣西的霸主,是白崇禧等人的大哥,李宗仁原本只是偏居一隅的軍閥,但在後來的兩次北伐戰爭中,因為作出的巨大貢獻立馬成為了在民國政府中身居高職的大人物,他的小弟白崇禧也成為了民國政府中權力重大的參謀長。

李宗仁雖然跟蔣介石爆發過兩次戰爭,但也因為強大的實力導致了蔣介石不得不放下曾經的仇怨,繼續的跟李宗仁合作了起來。

在抗日戰爭中李宗仁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但也因此遭受到了蔣介石的忌憚,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給李宗仁安排了一個非常之高的官職,北平行轅主任,在名義上可以統轄著華北地區的所有軍政大權,是華北地區名義上的最高長官。

但是在實際安排李宗仁職位的時候,蔣介石存著一個非常大的心機,他沒有撤換華北地區的許多官府部門,這些官府部門仍舊聽從著蔣介石的號令,當地的很多駐軍也是蔣介石的嫡系手下,對於李宗仁的發號施令很多時候他們是不予理睬的,由此造成了李宗仁一個高權低職的尷尬。

李宗仁參選以及就任民國副總統

所以在後來蔣介石放出競選副總統的消息時,李宗仁才會那麼躍躍欲動地想參選,他想藉此機會打破這個僵局,他當時還寫信給蔣介石,表明了自己參選副總統的想法,蔣介石在收到信件之後遲遲未回復李宗仁,所以在當時李宗仁以為蔣介石對自己的想法是表示默認的,這纔在後來競選副總統的時候拉開了聲勢浩大的參選活動。

但是蔣介石卻不想李宗仁參選副總統,在蔣介石的心裡非常忌憚李宗仁,因為李宗仁不同於國民黨內部的其他高層,李宗仁是有著自己部隊的大軍閥,又因為蔣介石的節節敗退導致了美國人把希望寄託在了李宗仁身上,所以這個時候的李宗仁是有著自己的軍隊實力以及美國人支持的,對蔣介石的地位有著嚴重的威脅。

所以蔣介石在李宗仁的參選活動中多次的幹擾李宗仁,甚至還請出了孫中山的兒子孫科參選副總統,孫科有著孫中山兒子的身份,又有著在民國政府內多年擔任高職的資歷,所以就成了李宗仁的一大號對手。

這場競選活動風波詭譎,蔣介石發動了自己聲勢浩大的權謀阻止李宗仁,但最終還是被李宗仁以壓倒性的競選票數贏得了副總統的職位。

蔣介石利用小心機在李宗仁的身上找回面子

李宗仁的競選成功令蔣介石大感失面子,所以他決定在就職典禮上找回自己的場子,在參加副總統的就職典禮前,李宗仁專門詢問過蔣介石應該穿什麼衣服合適,當時蔣介石跟李宗仁說,所有人都會穿軍裝進場。

但是當天在李宗仁穿著一身戎裝進入會場的時候,這才發現自己成為了一個特例,蔣介石穿著一身舊時代的長袍,而其他的與會人員穿著正常的服飾。

李宗仁站在蔣介石的旁邊,簡直像極了站在一個地主旁邊的侍衛,蔣介石看著李宗仁這副模樣,開心極了,為自己找回面子而暗自感到高興。

李宗仁擔任民國代總統

1949年的時候,蔣介石通電下野,所以李宗仁自然而然成為了民國代總統,為蔣介石行使著總統的名義,但蔣介石沒有因此解除自己總統的職務以及各項的大權,當時駐紮在各地的國民黨部隊只聽從蔣介石的號令,所以在當時李宗仁能調動的只有自己的軍隊。

在蔣介石的暗示下,蔣介石的手下們對李宗仁處處進行著掣肘,在當時使李宗仁進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代總統這個名號在當時是名不其實的。

在國民黨大軍遷往臺灣的時候,當時的臺灣在蔣介石心腹陳誠的打造下完全變成了蔣介石個人的地盤,所以李宗仁並沒有跟隨蔣介石等人去往臺灣,他改道香港前往了美國,利用著自己太總統的名號,跟蔣介石周旋了起來。

在內地的時候國民政府內還有著派閥林立的勢力會對蔣介石進行著制衡,但臺灣儼然成為了蔣介石一個人的天下,再無人能對蔣介石的權威進行著制衡,所以接下來李宗仁在國民黨內部的職務慢慢的被蔣介石剝奪了,成為了一介平常身。

所以說李宗仁最高的政治成就就是他曾經擔任過民國政府的副總統以及代總統,他原本只是偏居在廣西一地的軍閥,後來的北伐戰爭使他走出了自己的一小塊地盤,成為了在民國政府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一號大人物,李宗仁在北伐戰爭中為中國的初步統一立下了巨大的貢獻,也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不世的功勞,他在近代史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要說到現代史,李宗仁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一號人物。


李宗仁,字德鄰,1891年生於廣西桂林臨桂西鄉(今兩江鎮)。廣西陸軍小學堂、陸軍速成學堂畢業。李在陸小學習期間加入同盟會。從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從下級軍官幹起,從護國戰爭到護法戰爭,他均親身參與,且身先士卒,驍勇善戰,軍中人稱「李猛仔」。他於1923年加入國民黨,率部殲滅「舊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勢力、統一廣西後,他力倡並率先揮師北伐,任第七軍軍長,並立下汗馬功勞。之後,李宗仁成了國民黨地方實力派-----桂系的領袖。他和白崇禧等人數次倒戈反蔣,其與蔣介石的分分合合,恩恩怨怨錯綜複雜,難以說清。

在此期間,李宗仁先後擔任過七軍軍長、西征軍總指揮、第三路軍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中央政治委員會武漢分會主席。

抗戰爆發後,李宗仁出任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安徽省主席,以及漢中行營主任,曾親自指揮過徐州會戰,取得了轟動一時、影響深遠的臺兒莊大捷。臺兒莊一役,他指揮一支臨時拼湊起來的「雜牌軍」,以弱擊強,以巨大的犧牲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的神話,從此名揚中外。

李宗仁戎馬一生,最亮眼的戰績還屬抗戰期間的不凡表現。在他的指揮下,中國軍隊英勇頑強,敢打敢拼,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不畏流血犧牲的精神,比如張自忠將軍血灑疆場,其忠其勇,更稱得上英烈千秋。然而,在派系傾軋激烈的國民黨內部,這些雜牌軍取得的輝煌戰績,卻引起了蔣嫡系(黃埔系)的忌憚。

抗戰勝利後,李宗仁出任北平行轅主任,後來又和孫科競選副總統,桂系陽謀陰招迭出,擊敗了有蔣介石力挺的孫科,從此,他和蔣的關係更為詭譎,矛盾也更加尖銳。

1949年1月12日,面對戰場上愈發不利的頹勢,蔣介石被迫宣佈下野,由李宗仁任代總統。李希望「劃江而治」的企圖破滅後,在國民黨全面被打出大陸潰退臺灣,尤其是他賴以起家的30萬桂系軍隊在雷州半島遭到四野毀滅性打擊徹底覆亡後,他黯然遠赴美國,曾叱吒民國20多年的他成了一位閑散平淡的寓公。

李宗仁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最大的特色就是他以地方軍隊(雜牌軍)魁首的地位,與蔣介石的黃埔系一路打打殺殺、分分合合20多年,卻始終沒有被其吞噬,一直危而不倒。他和蔣介石稱兄道弟,卻貌合神離,暗鬥不休,在一系列縱橫捭闔、翻雲覆雨中,蔣始終未能完全摧垮他,也沒有因徹底鬧掰而正式分道揚鑣,這兩位糾纏半生的民國要人最後在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時才終於勞燕分飛。1965年7月,已是生命晚年的李宗仁從美國回到了大陸,他葉落歸根,最終也不去追隨蔣介石,回國後,他在北京發表聲明,要為祖國統一做出應有的貢獻。1969年,李宗仁因病在北京去世。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李宗仁的功績:「統一兩廣」、「北伐」、「堅決抗戰」、「晩年歸國、站在人民一邊"。他是一位堅決抗日、支持國家統一的愛國將領。

他的過:他曾反共,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實行「反共清黨」,犯下罪行。他在內戰中給中國老百姓造成了許多麻煩,比如在在湘江大戰中使紅軍損失巨大,在抗日戰爭後期,他的桂系也與八路軍、新四軍有過摩擦。


政治成就應該是說好的一方面,縱橫相信任何人都有兩面性,人無完人,始終還是有缺點的,李宗仁不是聖人,更不是完人,槽點還是有的。我本人更是善於批判而不善於誇讚,我如果在評價人物的時候,全是讚美,那一定是假的。

根據這個題目,縱橫就來講講李宗仁的成就。

統一兩廣

李宗仁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就是成為新桂系的首領,從而與國民黨中央分庭抗禮,而李宗仁能夠成為新桂系首領,正是因為新桂系的統一兩廣之戰。

李宗仁原來是舊桂系軍閥陸榮廷的部下,在粵桂戰爭中,舊桂系一敗塗地,李宗仁率部擺脫陸榮廷集團,兩千多人進入六萬大山,跟粵軍取得聯繫,被陳炯明任命為粵桂邊軍第三路,在雨林一帶駐防,粵軍撤出後,關係內部再次陷入鬥爭。

1921年李宗仁與黃紹竑、白崇禧聯合在一起,從而形成新桂系,後來發展成為廣西定桂討賊聯軍,李宗仁擔任總指揮,黃紹竑為副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在廣州革命政府的支持下,新桂系先後打敗沈鴻英和陸榮廷,成為廣西最大的一股勢力,1925年將唐繼堯率領的五萬軍隊驅逐廣西,從而完成對廣西的絕對控制。

李宗仁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雖然新桂系三傑,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但是黃紹竑善於保境安民,不能積極進取,白崇禧則是自視清高,做參謀行,當主帥不行。正是因為新桂繫有李宗仁這個居中調解,能夠拍板做決策的人,最後才讓新桂系稱為國民黨中唯一可以和蔣介石相抗衡的勢力。

支持北伐

從前面的介紹我們也能看出來,新桂系的發展是離不開廣州革命政府的,實際上新桂系更標準的稱呼應該是國民黨桂系,因為他屬於國民黨中的一個派系,而不是單純的派系,正是基於此,新桂系不但是廣州國民政府的一份子,而且還是比較積極的。

新桂系希望藉助國民政府這個平臺有更大的發展,因此積極參與到廣州國民政府的事物中來,尤其是在北伐的問題上,新桂系集團也積極響應號召,從部隊中挑選出精銳組成第七軍,到北伐時,新桂系共出兵兩萬多人,會同第四軍,與唐生智部討伐吳佩孚。

在北伐過程中,李宗仁率領下的第七軍勇猛向前,直搗武漢,取得重大勝利,第七軍在北伐戰爭中戰功赫赫,當時第四軍被稱為鐵軍,而第七軍被稱為鋼軍,新桂系在國民政府中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全力抗戰

在北伐後,新桂系達到了巔峯,隨後在幾度反蔣,在國民黨內部鬥爭中被打回廣西,西安事變後,李宗仁等通電全國,反對內戰,主張和平解決事變,立即對日宣戰,廣西軍將北上抗日。

隨後蔣桂達成合作,全面抗戰。

在抗日戰爭中,以李宗仁為首的新桂系,轉戰淞滬、徐州、臺兒莊,武漢等地與日寇展開血戰,其中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是正面抗日戰爭上取得的一次重大的勝利,在該次戰役中,我方軍隊斃傷日軍兩萬餘人,有力的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

在解放戰爭期間,李宗仁還逼迫老蔣下野,當然這並不算什麼成就,在新桂系破滅後,李宗仁輾轉回到國內,致力於國家統戰工作。


只提政治成就只有三條:

1.和白崇禧,黃紹弘建立廣西模範省,統一廣西,這在民國初時期很引人注目

2.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這是國民黨有黨以來,首任副總統,而且是在蔣介石不支持的情況下當選的,尤其難能可貴

3.葉落歸根,回歸祖國,祖國給了他崇高的政治榮譽,創了副總統來歸的先河,影響後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