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響樂團與上海愛樂樂團相繼推出了多臺中國原創交響樂作品音樂會。10月1日,著名指揮家卞祖善指揮上海愛樂樂團的「中國經典交響作品音樂會(Ⅰ)」,演出了朱踐耳、呂其明、楊立青、施詠康、奚其明、劉福安等六位作曲家的六部交響樂作品;10月17日,上交名譽音樂總監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在上交音樂廳舉辦了朱踐耳作品專場音樂會,演出了朱老的《節日序曲》、弦樂合奏《懷念》、交響幻想曲《紀念為真理而獻身的勇士》、《第二交響曲》和交響詩《百年滄桑》等五部作品,聽眾反響非常熱烈;11月5日,上海愛樂還要舉辦「中國經典交響作品音樂會(Ⅱ)」,演出著名作曲家王西麟的《交響音詩二章》、小提琴協奏曲和交響組曲《雲南音詩》。這些音樂會對於聽眾瞭解中國現當代的優秀交響樂作品,進一步激發欣賞熱情,無疑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交響樂作品相比外國經典交響樂作品,上演的機會要少得多。人們對中國現當代交響樂作品的認知,基本上還停留在《黃河大合唱》、《梁祝》協奏曲、《紅旗頌》等非常有限的幾部。演得少,聽眾就無從瞭解;聽眾不瞭解,樂團便以為沒有市場,更不願意演,如此便陷入了作曲家的作品創作出來後便束之高閣、乏人問津的窘境。朱踐耳先生有上交駐團作曲家的體制內便利,加之陳燮陽先生在任期間非常重視扶植中國當代交響樂創作,尤其在演出推廣朱先生原創交響樂作品方面全力以赴,殫精竭慮,他的每一部新作都由陳燮陽指揮上交首演,有的還反覆演出多次,並且,他的全部交響樂與管絃樂作品都由陳燮陽指揮上交灌錄了唱片,獲得了更大範圍的傳播。因此,此次朱踐耳作品專場音樂會結束後,94歲高齡的朱先生走上舞臺,向陳燮陽和樂隊致謝,並向全場聽眾大聲說出了他的心裡話:「衷心感謝上海交響樂團拯救了我的交響夢!」

然而,更多的作曲家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其實,總結朱先生的成功之道,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交響樂團實行駐團作曲家制,是演出推廣中國作曲家交響樂新作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騰飛,中國的交響樂事業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各地紛紛建立交響樂團。自然,那些成立時間不長的、年輕的交響樂團,或限於技術水平,或限於經濟條件,要上演當代中國交響樂新作可能尚有難度。但那些相對成熟的、且預算充裕的樂團,如中國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北京交響樂團、天津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乃至廈門愛樂樂團、青島交響樂團,完全可以借鑒上交的經驗,推行駐團作曲家制。可以實行不佔編製的合同制,三年一簽或五年一簽,合同中規定委約駐團作曲家創作的數量,並且由樂團首演。以後則視其完成合同的情況及演出後的聽眾反響,決定是否續簽合同。這樣既鼓勵和保護了作曲家的創作、演出積極性,也避免了鐵飯碗大鍋飯帶來的弊病。

其次,統籌規劃中國現當代交響樂經典作品的錄製計劃。上世紀90年代,「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的評選風生水起,影響頗大。不妨以「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為基礎再精選一遍,結合近年來湧現的優秀交響樂新作,由各地的文化發展基金出資,做一個中國現當代交響樂優秀作品的完整的錄製工程。只要政府重視,專家精心組織,營銷與推廣有創意,這些中國現當代交響樂經典作品的系列唱片就不愁沒有聽眾和市場。

讓中國現當代交響樂優秀作品得到廣泛傳播,讓中國的聽眾喜愛中國現當代交響樂經典作品,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

文 | 伊加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