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又失眠了。翻来覆去,床上打滚,还是睡不著。

干脆坐起来,打开台灯,拿起我的床头读物,再看一遍《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是我第n次打开这本书了。第一遍看完,就把它放在了床头。每当我不想起床,不想上班,感觉活著很没意思,就是翻翻这本书的时候了。

只要看上两页,便能击碎我所有的负面情绪。对比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我的那些小情绪太像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失眠的经历,弗兰克尔也有。直到他被关进集中营,才发现失眠是一种「富贵病」。

在集中营的日子里,一张上下铺,每层睡9个人,严冬里的卧具只有一条毛毯,9个人合用。那些曾经深信:「没有某样东西,我无法入睡」的朋友,此刻却躺在硬邦邦的木板上,与身边鼾声如雷的狱友,紧紧地挤在一起,靠彼此的体温抵抗严寒,却睡得格外香甜。

因为短暂的睡梦,可以忘却饥饿,摆脱疼痛,逃离对死亡的恐惧。在梦里等待他们的是可口的饭菜,以及日日思念的亲人。

卡耐基有句名言:「如果失眠了,就起床看书吧」。因为,你根本不够困。

2

有一次听某老师讲禅修,老师问:「你们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大家给出了各样的回答:生老病死、怀才不遇……等等。老师说,你们说得都挺痛苦,但都不是最痛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认为自己不该痛苦

读完《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悟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面对无处可逃的厄运,逃离的心态是最大痛苦。

和平年代,不会再有集中营,可这阻止不了我们活得痛苦。

虽然吃得饱穿得暖,可总有最新款的iPhone,让人觉得生活窘迫。纵使没有法西斯的残杀,最亲爱的人儿依然会生老病死,离你远去。即使没有毒气室、焚尸炉,也总有另一种恐惧,折磨著我们人类。

佛说,人生无常。

意思就是:如果你想活得足够长,总要经历点不如意。无论科技如何发达,道德怎样进步,物质何等丰裕,痛苦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作者弗兰克尔写道:承受不必要的痛苦等同于自虐,但学会应对无法避免的痛苦,是对自我的救赎。

你选择如何应对痛苦,痛苦就会如何制裁你。

3

网路上有句流行语,说:有些人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被埋葬。意在讽刺那些随波逐流、安于现状的人。

在我看来,真正的行尸走肉不是安于现状的,而是随波逐流的。生而为人,我们真正拥有,谁也夺不走的东西,唯有做选择的权利了吧。

弗兰克尔作为一名心理医生,遇到这样一位病患,年过70,老伴刚去世,这位老人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身体状况日渐衰退。弗兰克尔希望能够给他点建议。

他对老人说,「如果先死去的人是你,你觉得她现在会怎么样?」老人沉思了一会儿,忧伤地说到:「那她可就要受苦喽……」

「是啊,你正在承受的这份悲痛,就是她免于遭受的那份。」

选择无处不在,对痛苦也是一样的。选择沉浸其中自虐,不如给所遭受的一切赋予意义。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便能生存」。一旦找到痛苦的意义,痛就让它痛吧,无需再逃离。

4

集中营的惨状,被拍成了很多电影。比如《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等。这几部电影我都看过,非常压抑。但看完《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觉得电影拍得太文艺了。

非常幸运的是,弗兰克尔的文字功底,不局限在心理学家的身份里。在他的描述中,你可以体会到恐惧、紧张、压抑、焦虑、麻木、绝望……

再想像一下,每天被这些情绪来回碾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有一天,弗兰克尔几乎沮丧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开始强迫自己想点别的东西。

他不断得说服自己,不要自杀,痛苦也有意义。他看到自己站在诺大的讲台上,跟人们讲述「集中营心理学」,他以一个亲身经历的学者身份,讲述这在这里遭受的一切。就在那一刻,他找到了受苦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动力。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超脱」。

于是有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很多年后,它畅销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仅英文版就被印刷了100多次。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以及他对生命的感悟,对苦难意义的探索,对意义的追寻,激励了无数人从绝望中生还,找到生命的意义。

有人说,是什么拯救了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拯救世界。弗拉克尔做到了。

幸运的人大多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没有一套公式能帮我们找到受苦的意义,生活会向每个人都提出不一样的责难,假如你也被绊倒过,那就趁机把它当成素材,躺下来,好好发育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