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又失眠了。翻來覆去,牀上打滾,還是睡不著。

乾脆坐起來,打開檯燈,拿起我的牀頭讀物,再看一遍《活出生命的意義》。

這是我第n次打開這本書了。第一遍看完,就把它放在了牀頭。每當我不想起牀,不想上班,感覺活著很沒意思,就是翻翻這本書的時候了。

只要看上兩頁,便能擊碎我所有的負面情緒。對比弗蘭克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我的那些小情緒太像是無病呻吟、矯揉造作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失眠的經歷,弗蘭克爾也有。直到他被關進集中營,才發現失眠是一種「富貴病」。

在集中營的日子裡,一張上下鋪,每層睡9個人,嚴冬裏的臥具只有一條毛毯,9個人合用。那些曾經深信:「沒有某樣東西,我無法入睡」的朋友,此刻卻躺在硬邦邦的木板上,與身邊鼾聲如雷的獄友,緊緊地擠在一起,靠彼此的體溫抵抗嚴寒,卻睡得格外香甜。

因為短暫的睡夢,可以忘卻飢餓,擺脫疼痛,逃離對死亡的恐懼。在夢裡等待他們的是可口的飯菜,以及日日思念的親人。

卡耐基有句名言:「如果失眠了,就起牀看書吧」。因為,你根本不夠困。

2

有一次聽某老師講禪修,老師問:「你們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大家給出了各樣的回答:生老病死、懷纔不遇……等等。老師說,你們說得都挺痛苦,但都不是最痛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認為自己不該痛苦

讀完《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之後,我突然悟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面對無處可逃的厄運,逃離的心態是最大痛苦。

和平年代,不會再有集中營,可這阻止不了我們活得痛苦。

雖然喫得飽穿得暖,可總有最新款的iPhone,讓人覺得生活窘迫。縱使沒有法西斯的殘殺,最親愛的人兒依然會生老病死,離你遠去。即使沒有毒氣室、焚屍爐,也總有另一種恐懼,折磨著我們人類。

佛說,人生無常。

意思就是:如果你想活得足夠長,總要經歷點不如意。無論科技如何發達,道德怎樣進步,物質何等豐裕,痛苦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作者弗蘭克爾寫道:承受不必要的痛苦等同於自虐,但學會應對無法避免的痛苦,是對自我的救贖。

你選擇如何應對痛苦,痛苦就會如何制裁你。

3

網路上有句流行語,說:有些人三十歲就死了,八十歲才被埋葬。意在諷刺那些隨波逐流、安於現狀的人。

在我看來,真正的行屍走肉不是安於現狀的,而是隨波逐流的。生而為人,我們真正擁有,誰也奪不走的東西,唯有做選擇的權利了吧。

弗蘭克爾作為一名心理醫生,遇到這樣一位病患,年過70,老伴剛去世,這位老人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自拔,身體狀況日漸衰退。弗蘭克爾希望能夠給他點建議。

他對老人說,「如果先死去的人是你,你覺得她現在會怎麼樣?」老人沉思了一會兒,憂傷地說到:「那她可就要受苦嘍……」

「是啊,你正在承受的這份悲痛,就是她免於遭受的那份。」

選擇無處不在,對痛苦也是一樣的。選擇沉浸其中自虐,不如給所遭受的一切賦予意義。尼采說:「知道為什麼而活,便能生存」。一旦找到痛苦的意義,痛就讓它痛吧,無需再逃離。

4

集中營的慘狀,被拍成了很多電影。比如《辛德勒名單》、《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美麗人生》等。這幾部電影我都看過,非常壓抑。但看完《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覺得電影拍得太文藝了。

非常幸運的是,弗蘭克爾的文字功底,不侷限在心理學家的身份裏。在他的描述中,你可以體會到恐懼、緊張、壓抑、焦慮、麻木、絕望……

再想像一下,每天被這些情緒來回碾壓,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有一天,弗蘭克爾幾乎沮喪到了崩潰的邊緣,他開始強迫自己想點別的東西。

他不斷得說服自己,不要自殺,痛苦也有意義。他看到自己站在諾大的講臺上,跟人們講述「集中營心理學」,他以一個親身經歷的學者身份,講述這在這裡遭受的一切。就在那一刻,他找到了受苦的意義,和活下去的動力。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超脫」。

於是有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很多年後,它暢銷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僅英文版就被印刷了100多次。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經歷,以及他對生命的感悟,對苦難意義的探索,對意義的追尋,激勵了無數人從絕望中生還,找到生命的意義。

有人說,是什麼拯救了你,你最好就用它來拯救世界。弗拉克爾做到了。

幸運的人大多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沒有一套公式能幫我們找到受苦的意義,生活會向每個人都提出不一樣的責難,假如你也被絆倒過,那就趁機把它當成素材,躺下來,好好發育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